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對於古代的和親政策,你怎麼看?

對於古代的和親政策,你怎麼看?

和親政策,是指中原王朝的統治者與各少數民族之間,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而採取的一種政治聯姻政策。

和親政策貫穿於整個中國古代史,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一直到清朝結束,幾乎所有朝代都有採用過和親政策。這一政策對中國的發展史有著很大的影響。

和親政策從類型上分,大概有以下三種:

一種是針對敵對的民族,像西漢初期,漢朝與匈奴的和親就屬於這一種。

還有一種和親是針對友好民族的,比如西漢中期,漢朝與烏孫的和親,還有唐代衡陽公主與阿史那社爾的和親。

再有一種和親是針對那些已經歸屬過來的少數民族,比如西漢末年,漢朝與南匈奴的和親。

這些和親的目的,大概也有三種情形:

一種是當中原王朝力量軟弱的時候,為了使邊疆不受侵擾,被迫與少數民族的和親。最典型的就是劉邦和冒頓單于的和親。

第二種情形是中原王朝力量強大的時候,這時候是少數民族為了得到中原王朝的支持和認可,或是想學習中原的生活、生產方式,就主動向中原王朝來求婚,比如西突厥多次向唐朝的求婚。

第三種是中原王朝要利用少數民族熟悉本民族的優勢,通過和親來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當然,這些目的有時候就達到了,有時候就失敗了。

西漢初年,劉邦的和親政策,短暫的實現了中原的穩定,但總體說來並不成功。

西漢為和親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匈奴對中原邊疆的侵擾卻一直沒有斷過,並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反而匈奴貴族變得越來越貪婪,索取的也越來越多。

還是後來漢武帝用武力打敗了匈奴,使得「漠南無王庭」,這才徹底解決了邊患危機。

漢元帝時期的「昭君出塞」卻是一個成功和親的例子。在王昭君嫁於匈奴的幾十年里,漢匈一直保持著和睦友好的關係。

還有唐朝的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松贊干布,也是成功的和親。

對於和親政策的好壞,史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一種是持否定的態度,這一派人認為和親政策是屬於屈辱妥協、投降賣國的政策。不但沒有用,還會使這些民族更加驕橫。

另一派人的觀點正好與之相反,他們認為和親能使民族之間和解,還能加強民族之間的交流,是封建社會時期維持民族友好關係的最好辦法。

還有一派觀點則認為對和親不應該全面否定,也不應該全面肯定。從目的上來說,和親是統治者為了達到自己的統治目的,這一點並不可取。

但在客觀上,和親確實或多或少地緩解了民族之間的矛盾,起到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作用。

而且和親對促進民族間的文化、經濟交流更有著巨大的影響。這些是和親政策在歷史上不可磨滅的功績。

各位讀者,你們對此又會怎麼看呢?歡迎留言寫下你們的想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牛的姓氏,史上大多皇帝都出自這些姓氏,看看否有你家呢?
最牛的姓氏,人口一億,創立8個王朝,出了66位皇帝,是你么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