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杜牧的一首詩,直指項羽胸襟不夠寬廣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杜牧的一首詩,直指項羽胸襟不夠寬廣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烏江亭,就是現在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相傳為項羽兵敗自刎處。千年以後,詩人遊宦池州,路過烏江亭,感古傷今,寫下這首七絕詠史詩。

《題烏江亭》

唐代: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敗逃到烏江邊上,烏江亭長持船以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自刎而死。」

前兩句點明兩處常識,既指出勝敗為兵家常事,又寓意只有「包羞忍恥」之人方為真正的「男兒」。這兩句看似不經意,卻為後面批判項羽不肯渡烏江的議論埋下伏筆。如果說「東風不與周郎便」之句說的是「天幸不可恃」的話,此首則意在表明「人事猶可為」。在詩人看來,項羽兵敗,但尚可東山再起,人事猶可為,為何自暴自棄,自刎烏江呢?更何況還有那麼多「江東才俊」呢?

對已成定論之史事重新假設,向來是好事者翻新為奇的管用手段,往往當不得真。不過,杜牧的翻案之作,卻往往能在他人意料之外,引人深思。王荊公曾回應此作曰:「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雖然看似言之鑿鑿,於事理較合,但詩意韻味大失。

後人評杜牧的詩「好奇而不明事理」,殊不知,詠史詩重在警拔世人,正所謂「跌入一層,正意益醒」也。從這個意思上說,杜牧的詠史詩較之一般詠史詩,立意更為高遠,警拔益醒之處更勝一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美詩畫 的精彩文章:

唐代一首送別詩,語言清麗流暢,感情深摯自然,妙語連珠餘韻無窮
李賀的一首詩,表達了懷才不遇時的感慨與憤懣,已入選教科書

TAG:最美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