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投資,需要不斷激發創始人「眼高「和」手低」

做投資,需要不斷激發創始人「眼高「和」手低」

GIF

在行業的競爭格局如此慘烈的今天,優秀的創業者將很少提到公司業績漲了多少,收入做了多少,而更多的是關注公司的業務格局已經到達了哪一個層面,如何將公司的業務格局再提升一步。

無論是對於獨角獸公司還是小公司而言,前瞻性是解決公司發展效率的一個核心要素。

01

虛實結合

我一直在思考,企業家和商人的區別是什麼?後來,我得出一個答案,企業家是有使命感的,而商人是關注短期收益的。需要說明一下,我認為商人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是中性詞。

什麼叫使命?

我想使命代表的含義在於必須得有「虛」的,才會具有使命感。務虛到什麼層面?我覺得應該有終極關懷。如果沒有從人類終極關懷的角度出發,很難做到真正有使命感,也很難思考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對於整個行業的價值和意義。

如今馬斯克對於終極問題的思考,已經想到火星上去了,試想他如果沒有對人類終極關懷的思考,沒有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去思考,怎麼會提出人類應該移民火星呢?

我們常常對有使命感的人產生誤解,覺得他們瘋狂,其實這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我們不理解真正務虛的能力。

當你具備終極務虛能力的時候,它會在戰略上給你帶來很大的好處,具體來說就是讓你有前瞻性。無論是對於獨角獸公司還是小公司而言,前瞻性是解決公司發展效率的一個核心要素。

過去,我經常看到有些公司在得到了市場給予的讚譽時,難以不偏不倚地保持對自我的認知,會忘掉初心。這與創始人缺乏一些具備終極關懷有關,容易滿足。

我和創業者常常聊到企業如果再漲10倍、100倍會怎麼樣?

優秀的創業者保持初心不在於口號,在於戰略源動力。

在行業的競爭格局如此慘烈的今天,我發現優秀的創業者和我們討論時,很少提到公司業績漲了多少,收入做了多少。我們通常聊的是,公司的業務格局已經到達了哪一個層面,如何將公司的業務格局再提升一步。

當然,我們也需要從務虛的層面一點一點往務實層面走,去研究怎麼定義市場。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的管理觀。

但是做戰略是反過來的,其中隱含的意思首先是如何定義市場。要把巨大的戰略願景一步一步的分解,不能停在當下,要不斷想下一步是什麼,要用長周期的願景來審視當下3-6個月的戰略。

戰略不是概念,它是達成目標的方法以及達成目標方法的組織保證。關於組織保證問題,我們內部也有討論過,為什麼有些創始人容易陷入到戰略冬眠的狀態?我覺得不是因為忙碌,創始人最該做的事是將虛實結合起來。

一般很忙碌的人都在做務實性的工作,我不認為務實是錯的,但如果沒有時間思考務虛,很有可能是沒有意識到務虛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所以創始人才會選擇沖在前線。

但隨著公司的發展,創始人需要及時總結,這當中最重要的是人員和組織體系,要用公司文化和組織管理體系把新人轉化為老人。

只有強大的公司組織體系建設,才會讓執行力得到保證。對創始人而言才能有時間去務虛,將自己從繁雜的細節事務中脫離開來去考慮最重要的問題。

我之前提過創始人的兩個特質:殺手和傳教士。在公司初創期時,創始人扮演的往往是「殺手角色」,你需要不停地變,缺什麼都要能頂上,也許自己不一定能做到最好,但是要有解決短板的能力。

隨著公司不斷發展壯大,創始人這個時候就需要扮演好「傳教士角色」,意思是你要深入思考和注重影響到優秀的人和你一起工作。傳教士傳教一定是你不信我的時候我來傳。

所以,你身邊聚一群什麼樣的人,基本能衡量出你的能力。如果你下面的人,各個都是很有想法的人,那一定是你的想法比他們都大,才能把他們征服。

02

戰略高度

這些年,我們發現一家好公司其實每年只需要做一兩個關鍵判斷,剩下的就是創造可持續性的複利效應。

一家優秀的公司,能長期保持在一件事上,不停地發揮自己的優勢,但這需要創始人有前瞻性,對公司的戰略目標能判斷清晰並長期堅守下去,只有這樣才能產生複利效應。

如果你發現自己每天都在做很多決定,這其實是有問題的;如果你的核心戰略變來變去,你時不時地推倒重來,這樣你運營公司將變得很累也做不大;如果你的運營策略不停地搖擺,必然很難形成複利效應。

一旦你面臨這類情況的時候,你就需要考慮做減法。

做減法有時候會逼著你問自己,公司的核心戰略和商業模式是什麼?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做減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理念跟戰略上去,將公司放到一個時間長度下想公司會變成什麼樣的形態,這叫「眼高」。用一個時間長度去想接下來的六個月做些什麼,這叫「手低」。

有眼界的人做戰略規劃,和一個有增量戰略思維的人做規劃,對資源的配置,對團隊的配置,對公司路徑的規劃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習慣用一個時間長度去思考問題的公司,做每年戰略目標的時候,多是強調現在的結果對未來的影響,想的是5-10年之後我要成為什麼,這叫「用眼界牽引的戰略規劃」。

另一種是今天我完成了比如100萬銷售的目標,明年就要做到150萬,總之要和去年比,這種制定戰略的方法叫「增量戰略」。

戰略的制定是由願景牽引的,沒有那種拿下市場的霸氣是不行的。

我們有時做投資,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激發創業者的眼界,因為在一個公司里,你怎麼做選擇、怎麼做戰略、怎麼分配資源、怎麼找人,這些都會對公司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願景是你看到了別人當下沒有看到的未來,你把那個未來轉化為今天公司要做的事,我覺得這叫願景。

願景可以說是十年、二十年幾乎不變的,戰略是每年、每個季度都會有小的調整和變化的,使命可能是介於在願景和戰略之間的。我最近特彆強調創始人要回到初心,特別是公司要做大的時候。

以前雷軍講颱風和豬的理論,這個觀點裡真正隱含了兩點意思:第一,大家都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不是風口而是紅海了,如果你要捕捉風口需要有提前半步的敏感度; 第二,要承認自己是能力有限的,要學會用資本槓桿、人才槓桿、戰略槓桿,來翹動自己的創業夢想和願景的實現。

所以,你能吸引什麼樣的人,很能說明你的綜合能力。因為那些牛人,只會服務比自己更牛的人,如果你的力量都沒他大,如果你的戰略不夠犀利,他為什麼要跟隨你?

很多創業者覺得自己的戰略高度提升很慢。

其實,公司每一次的融資都是能幫助你提升戰略高度的。融資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投資人會向你提很多問題,讓你不斷完善整個公司的故事。同時,每次融資也是鍛煉自己務虛能力的機會,你需要提煉和呈現公司的價值。

所以我說每次融資都是一次難得的戰略思考,你等於免費請了幾個很聰明的人,這些人眼裡天天都在尋找價值千億萬億的機會,而此刻他們一起來幫你梳理戰略。所以,除了要把他們的錢要過來之外,還要儘可能地記錄他們的一些關鍵問題。

03

小中見大

我和很多同行都打過交道,發現大家對趨勢都很看重,但其實趨勢並不是最重要的,落實到路徑才是最關鍵的,但這在早期是最難的。

我們投了很多公司,平均差不多要陪6-8年。

公司在0-1的階段重點在於怎麼讓你的用戶簡單明了的知道你是幹什麼的,如今我們處於一個供給過剩的消費社會,消費者對於某一個新產品的耐心度,最開始的時候不超過15秒,如何在15秒內打動消費者就顯得非常關鍵。

這個階段最難的事情就是做減法。減法會逼著你想清楚,你在現階段真正需要專註證明的是什麼,如果沒辦法用一兩句話講清楚,那我認為是你的減法做得不夠徹底。

同時,產品也是你整個思想的呈現,而這個思想主要關於三個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向哪裡去?我們做投資也是在這三個問題上做深入且可落地的思考,光想著抓趨勢性的東西是沒有用的,最終一定是要將務實務虛相結合的。

有人會說,這三個問題很虛,但實際上這三個問題一點也不虛。因為最關鍵的問題都是從蛛絲馬跡的核心細節中捕捉出來的,這是非常具體的東西。

為什麼在美國,是雅虎首先出現——這是一個人工分類的導航列表——而後谷歌出現,把整個雅虎的價值給打沒了。但在中國,卻先有了百度,很多年以後才出現了一個叫Hao123的導航頁,為什麼?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雅虎這個最原始的人工分類列表,曾經極大規模地推動了美國互聯網發展,卻被谷歌這樣一個搜索引擎公司輕而易舉地取代了。而在中國,我們一直強調中國有叫「後發優勢」,但為什麼在百度搜索引擎出現後,又出現了一個人工分類的Hao123?

這就存在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核心細節。這說明在中國,大量的網民是不知道怎麼用拼音的,不知道怎麼用鍵盤的,甚至是不知道怎麼用搜索引擎的。拉丁字母打一個字來搜索非常簡單,而中國用拼音寫漢字輸入到搜索框是很困難的。

這說明了兩點,第一,流量在互聯網裡很核心;第二,流量的實現不一定純粹是中國照搬美國。

作為一個創業者,當你在規劃你的創業願景的時候,不要去捕捉一些概念,要去理解你的核心市場的那些有意思的小細節,小中見大。

04

6萬分之一

當初我們從中歐畢業出來的時候,就深刻地發現,中歐培養了很多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但是我們很缺乏優秀的創業者。職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不同,職業經理人很多時候是想怎麼把一件事正確地做好。

而創業者在問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向哪裡去?職業經理人有時不需要想這些問題,因為很多事情都有人在想,只是把這個目標定下來,完成這個目標,規範動作正步向前走就可以了。

創業者不是這樣,他是在和自己較勁的。我曾在微博上寫過一段話:創業這件事情,是絕大多數人故意不選而留給少數人的機會。因為大多數人本能上都趨利避害,趨利避害的結果就是大多數人不會選擇創業,畢竟創業失敗率非常高。

我以前還看過一個數據,中國統計有200多萬個可以被追溯的域名和網站,只有40家上市,6萬分之一的概率。

這讓我不由地想與創業者共勉,如果創業成功了,千萬不要過於沾沾自喜,我碰到有些創業者成功之後,他認為自己的身高是100米,其實不是的,我們普通人的身高還是在1.5-1.7米。

你在社會的高度是因為事業的機遇和浪潮助力推上去的,如果很幸運站在浪尖的時候,注意要保持姿態,不要被打落下水,有的時候成功並不是完全靠你的能力。

我們自己認為是這樣的,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能力只佔成功要素的最多50%,剩下的50%真的是靠運氣,運氣非常重要。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後,我曾公開地說,一個優秀的創業者,哪怕失敗,哪怕投你3次我也會投——這裡有兩個潛台詞,優秀的創業者是稀缺資源;其次第一次不成功,有的時候是運氣不好,如果不是人的原因,我們願意再投一次。

天才和瘋子只有一步之遙,一些創業者在常人眼裡都是非常瘋狂的,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們經常需要將自己關在辦公室里做最痛苦的決定。

這種孤獨感是一個創業者與生俱來的。而且越是成功的創業者,在工作上孤獨感更大。

因為如果你不成功的話,大不了換一個辦公室再來。但如果你成功了,你會被成功所累,你有了光環,人人都認為你應該繼續更成功。這種光環使得你的孤獨感更強。但反過來看,也正是如此你才有成為那6萬分之一的可能性。

微投實戰學院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投網 的精彩文章:

TAG:微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