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影 好人變壞指南

電影 好人變壞指南

死亡實驗

Das Experiment

1

一個普通人離殺人犯有多遠?

1971年,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便圍繞「人的虐待心理傾向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這一實驗課題,開展了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實驗是在學校的校園裡面把一個教學樓布置成一個監獄,來接受實驗的學生隨機成為囚犯或獄警,把他們一起關兩個禮拜。但是實驗的結果非常駭人,最後連主持實驗的津巴多教授都無法控制,因此不到一個禮拜便被迫終止。

電影《死亡實驗》則是以這個駭人聽聞的監獄實驗為藍本,根據馬里奧?喬丹努的小說《黑盒子》改編。

2

出租司機塔瑞克?法德,看到報紙上一個徵招心理實驗對象的廣告前去應聘,與其他19名各行各業各年齡段的男性應聘者被分為兩組,分別扮演十二名囚犯和八名獄警,實施為時2周的模擬監獄實驗,並各獲4000德國馬克報酬。所有實驗對象都是經過大量心理調查、背景調查而甄選出來的心理和生理皆正常的男性,他們都是正常人。然而,在各自穿上獄警、囚犯的衣服之後,在時間流逝和事件的不斷發展之中,他們卻表現出原本看起來並不屬於他們的個性。這些被實驗者真正把自己代入了虛構的身份,各自盡職地忘情地扮演著看守與犯人的角色。顯然,他們也都服從了社會潛規則對這兩種身份的描述:獄警就應該鎮壓、虐待囚犯,而囚犯就應該默默地忍受所有的屈辱。

3

好人是如何變為惡魔的?

路西法效應

路西法曾是上帝最寵愛的大天使,上帝的恩寵讓他日漸驕橫,產生想與上帝平起平坐的想法,從而拒絕向弱小的上帝之子基督臣服,並帶領三分之一的天使叛變,失敗後墜落到地獄,成為了惡魔。

路西法效應寓意著善惡之間並非不可逾越,好人也會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圍的影響,性格、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不可思議的一面。

社會角色對個體行為的影響

社會角色是指一個人在給定的情境下,人們期待其作出的一套由社會界定的行為模式。

正如卡夫卡所說:「你不必是真正的罪犯,看守你的人也不用是真正的獄卒,只要你被看守了,時間一久,你就會忘記自由,相信自己是囚犯,從而成為名副其實的囚犯。」

在影片里,扮演獄的被試者受到其「獄警」社會角色的影響,作出諸如命令、暴力、威脅等行為;而扮演囚犯的被試者開始喪失自我特徵,習慣於服從。可見社會環境可以顛倒黑白的力量以及個人意志的脆弱渺小。

群體壓力和從眾心理

當個體發現其他人都在做同一件事而只有他一個人不做時,個體往往擔心被孤立或者被認為在反對同伴,為了得到同伴的認可,個體會加入同伴,和他們一起做一些即使正常情況下認為是錯誤的事情。

囚犯沒有思考獄卒權力有沒有合法性和正當性,而是全盤接受,這就是人們對權力的盲從。而權力沒有制約,往往就會變成作惡的手段。

挫折—攻擊理論

挫折攻擊理論指的是當人的一個動機、行為遭到挫折後,就會產生攻擊和侵犯性反應,從而引起犯罪。

例如,電影中獄警的領頭人在發現同伴背著他違法規定後,對其實施了暴力並將之貶為囚犯。又如,當77號囚犯直接頂撞獄警領頭人,將其激怒後,領頭人在深夜對77號囚犯實施了強烈的攻擊行為。

4

個人的性情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惡之間並非不可逾越,別太高估自己,脆弱的個人隨時都會淹沒在社會的滔天巨浪中。

文 燃冰

圖 電影《死亡實驗》

凡是屬於人性的部分,

都屬於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聲音博物館voice 的精彩文章:

TAG:聲音博物館vo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