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面對營收大幅下降,中國移動該醒醒了

面對營收大幅下降,中國移動該醒醒了

C114訊 2月14日消息(杜建民)自2017年開始的「不限量」套餐,終於在2018年年初顯現了威力。據多位不願具名行業觀察家分析,1月份,剔除積分兌換對收入的拉動等因素影響,中國移動出現較大營收降幅,而且部分省市甚至出現了10%左右的負增長。雖然營收下降這種情況在2017年短暫出現過,但是幅度遠沒有此次大,範圍也遠沒有此次這樣廣。相傳中國移動的多個層級都相繼召開了專門部署組織營收的會議,而且會議氛圍異常嚴肅,措施更是異常嚴厲。本來一季度是全年的營銷季,一月份又是一季度的重中之重。出現這樣的大幅降收,相信中國移動應該早就有過預測,只是或許此次降幅過於放大,或者大幅下降來的過早。無論如何,減收已經成為現實。

一、面對持續低價競爭,招架選項非常有限

「不限量」套餐,從2017年最初的358元,降低到現在公開市場上的98元,而且部分省市還推出了用於打點營銷的38元「不限量」。針鋒相對降價確實保有了部分用戶,但是不可避免地將大幅拉低用戶ARPU。設想以降價換業務增量,靠量取勝,顯然是不成功的。畢竟量收的增降剪刀差幅度過大,業務量增加無法彌補過快的資費下降。另外,最近有新聞媒體報道,中國電信四川分公司推出了49元全國「不限量」+100分鐘通話套餐。四川電信這種變相取消流量漫遊費的策略,殺傷力會更強。畢竟在語音漫遊業已取消的前提下,取消流量漫遊,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可以暢通全國了,成了真正的「神州行」。

除了降價應對競爭,中國移動就沒有其他可選項了嗎?毫不客氣的說,非常有限,如果再悲觀一點的話,可以說沒有。因為鐵塔共享後,最大的競爭壁壘網路,已經同質化越來越強,現階段運營商的業務、服務、渠道和管理都具有高複製性,所以能夠拿出來競爭的就只剩下價格了。而價格本來就不是中國移動的長處和優勢。中國移動獨有的,且已經初具規模的業務,你能說出幾個來嗎?

二、「管道」的巨人,「內容」的矮子

從2G時代一直到現在,運營商牢牢把握了從固定到移動,從城市到農村的用戶範圍擴展的趨勢,順應了從語音到簡訊,再到數據發展的時代要求,運營商靠著擴大用戶規模和業務量實現了飛速發展。通過向用戶提供「管道」服務,運營商迅速成為引領時代發展的弄潮兒。中國移動更是成為國內的主導運營商,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信公司。優質的「管道」服務,為中國移動帶來了巨額營收和豐厚的利潤。「管道」成了包括中國移動在內所有運營商的「金山」。今天互聯網企業的高營收增幅和高利潤率,也是十年前運營商的真實寫照。十年來,運營商卯足勁搞網路建設,提高「管道」質量。然後時間剛剛過去沒多久,特別是進入4G時代以來,「金山」就已經被快速侵蝕。

有行業專家曾說,運營商具有做好連接服務的天然基因,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這種連接「管道」已經成為基礎性公共設施,而且價值越來越低。即使連接規模擴大,仍然無法彌補「內容」上的不足和捉襟見肘。錯失了在「內容」上的創新發展機遇,運營商不但面臨行業外互聯網企業的異業滲透,廣電的泛電信化,更是面臨行業內大打價格戰,相互降價挖牆腳謀發展的不歸路。特別是做為行業老大的中國移動,陷入降價競爭的泥潭,因為無法「內容」捆綁,無法築牢離網壁壘,無論是否跟隨,降價競爭都必定要流失用戶或者降低營收。

三、新晉「獨角獸」,中國移動收了幾個?

最新公布的《2017年度中國互聯網「獨角獸俱樂部」榜單》顯示,2017年誕生了124隻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其中50%以上都被BAT收割了。而且124家「獨角獸」公司中估值超過100億美金的「鯨魚」公司有 11 家,其中10 家公司都和 BAT 有關。BAT正在加速構建圍繞其自身優勢的生態系統,不斷築牢企業護城河。看到這則新聞後,我隨手搜索查詢了2017年運營商的投資收購情況。但是目前我還沒從查詢到去年運營商,包括中國移動的投資收購情況。

喊了這麼多年的生態共創,運營商的生態圈建立起來了嗎?大家該怎麼定位中國移動一直強推的咪咕公司和他的業務呢?同樣是玩視頻,我們該怎麼評判咪咕和騰訊的流量差距呢?同樣是玩地圖,該怎樣對比高德地圖的用戶規模呢?沒有或者缺乏「內容」基因的運營商,一直在謀求「內容」上的獨創和自力更生。我認為至少在未來的相當一段時間內都不現實。手握巨量現金的中國移動更應該主動加強投資併購,大舉買入,通過買買買加快生態圈建設。中國移動已經成立了獨立的投資公司,2018年能聽到響聲嗎?

四、「大數據」都應用到哪裡去了?

互聯網時代,大家都認識到了「大數據」的高效性。各大互聯網企業更是為獲得有用數據而腦洞大開。但是掌握著用戶巨量消費行為的運營商,卻鮮有作為。套餐都「不限量」了,還在發送套餐內其他業務贈送的剩餘流量提醒。提高套餐飽和度,做個套餐匹配可能就這麼困難!但是像提供景區客流量和用戶來源這樣的案例,這只是「大數據」應用最簡單的部分。千萬不要沉迷在這樣的小case里洋洋自得。

實際上,運營商的「大數據」金礦,還深埋在地下睡大覺。在「大數據」自用方面,一般情況下,業務需求都需要內容觸發。把用戶生活場景中的各種出行、娛樂等需求,通過內容和應用激發出來。而各種場景應用才是運營商真正的「大數據」用武之地,可以直接帶來業務和流量。在「大數據」對外使用方面,在滿足用戶信息安全保護的前提下,通過對外合作和應用開發,變現「大數據」價值。

五、脫離了外包,IT系統還能運轉嗎

網路靠代維,營銷靠代理,運營商依靠第三方力量實現了行業飛速發展。但是時至今日,中國移動的IT系統和需求研發還在大量依靠外協。華為、愛立信、IBM、甲骨文、思科等等,你所能聽到的大牌軟體公司,都被中國移動聘請過來做需求開發。網路上一直有傳言,中國移動寧願巨資聘請第三方單位,也不願意下大力量培養自己的研發力量。大家還記得這個新聞報道嗎?「華為員工誤操作導致廣西移動100萬手機用戶停機,被中國移動罰款5億元」。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百度查閱事件詳細內容。

分營已經二十來年,在中國移動各省市公司中,能夠依靠自有員工力量進行網管和業支系統需求開發的有多少?各單位聘請的第三方外協人員數量,花費的資金有多大呢?脫離了這些人,我們的IT系統還能運轉嗎?而且最重要的是,畢竟運營商自有員工對公司業務更加了解。某省市公司曾經的「諾西」事件也剛剛過去沒幾年。降本增效,從節約用水用電、節約辦公用品做起,也應該主動降低各種代維費用,而且這也是真正的大頭。

六、線上引流不足,線上線下未形成合力

無論是自有還是代理的實體廳店客流低和坪效差,目前運營商都認識到了電子渠道的重要性,開始渠道轉型,發力電子渠道,包括網廳、掌廳和短廳。雖然擁有較近的互聯網入口和信息化能力,但是在用戶獲取和服務的信息化方面,創新能力依然不足。其中表現之一就是,僅僅在自有平台或者APP上發力,未能擴大其他應用的引流作用,導致互聯網整體電渠能力依然不足。

在線上雲商+線下實體+智慧物流的新零售模式下,運營商,包括中國移動,需要整合現有的實體渠道、電子渠道,並通過智慧物流有效連接。目前中國聯通通過混改,已經強化了在線銷售能力,走在了線上線下融合營銷的前列。通過提高線上+線下的融合運營能力,一方面為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一方面提高自身的營銷能力和效益。

中國移動的「大連接」戰略非常好,只是在真正形成規模前,該怎麼度過眼下的這股降價減收潮。靠低價競爭不是出路,靠專註「管道」不是方向,靠大賣優質號碼等家底難以為繼,靠積分兌換更不可持續。選項已經越來越少,無論是用投資開路搭建生態,還是用「大數據」激發用戶需求,中國移動應該儘快行動起來。

有句話叫「愛之愈深,責之愈切」。總結成績有很多,羅列問題也不少。我對運營商的感受正是如此。相信有同感的人也不在少數。(杜建民為C114特約作者)

圖片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114中國通信網 的精彩文章:

盤點AI的2017年:飛速發展 與產業快速融合
中國智能機市場2017年首次年度下滑 華為逆勢增長

TAG:C114中國通信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