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湖頭民間故事傳說

湖頭民間故事傳說

小城故事

 小城故事

鄧麗君 

00:00/02:38

湖頭民間故事傳說(連載二)

湖頭民間故事傳說之十

觀音菩薩「移身」 似喚台灣歸

泰山岩有一殿里,垂手立身側站的海島觀音造像。眾所周知,廟殿之內正中位的佛像一般都是正面朝向大殿門的,這樣可以讓人一入殿門便能瞻仰佛像。可是,在泰山岩,我們所看到的海島觀音像,卻是側身而立,與殿門形成45度角,面向東南。甚至連觀音像前面的供桌,也是擺成斜向的。這是為何?

這裡面還有一段與歷史名人李光地有關的故事。清康熙年間,湖頭著名人物李光地曾多次上書向康熙舉薦施琅收復台灣。然而,康熙帝起初猶豫不決,對施琅並不信任。李光地深信施琅是收復台灣的最佳人選,遂以舉家老小的性命擔保施琅前去收復台灣。李光地的二伯父在收到李光地寄來的家書後,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便祈求泰山岩的佛祖觀音保佑施琅出師成功。當施琅順利收復台灣凱旋後,泰山岩廟裡的和尚發現觀音像竟不知不覺地移位至面向東南,那裡正對著台灣方向,於是眾人皆傳觀音顯靈前去護佑施琅收復台灣。「如今,台灣仍未回歸祖國,這座觀音像因此依舊面朝東南,一方面在保佑台灣,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召喚著台灣回歸祖國懷抱。」

湖頭民間傳說之十二:

大尖山與泰山岩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西北距離安溪縣城三十多公里的湖頭泰山岩,因了顯應祖師的緣故,這裡的山似乎顯得更加幽奇峻峭,這裡的水也似乎顯得更加清澈宜人,這裡的景緻也就更加飄逸空靈,恍如蓬萊仙境。

其實,泰山岩本來俗名叫大尖山,只因清康熙二十二年李光地重建泰山岩,而改名為泰山。往昔,這裡十年九旱無異於安溪其他鄉土。只是到了宋朝的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顯應禪師姓黃名惠勝,自永春來安溪感化里西南隅的小尖山,見有山風景奇秀,號稱「寶峰」,在峰頂築居修行。

民間傳說,顯應禪師未卜先知,料事如神。他到小尖山居住後,忽一日對人說,這裡以後將有盜賊出沒,而劉寶將會來討賊,屆時他的庵堂將作為議事的場所派上用場。於是他徑自移居到大尖山。事隔不久,果然有臨汀的強盜入侵,鄉人自發抵禦。官府聞訊派遣官兵追捕,到達後駐紮在顯應禪師曾居住過的庵堂,而帶兵的官員正好姓劉名寶。

據史載,顯應禪師精通禪理,博學多才,所到之處好義樂施,廣行善事。他在大尖山修行時,遇上罕見的大旱災,鄉人日夜祈禱未果。有一日,他自薦說自己能夠祈雨而至。人們將信將疑,他便開始不惜曝身誦經。誦完叫大家趕緊回家避雨。不一會兒,果然大雨滂沱。故而他又被鄉人親切地譽為「黃水車」。

顯應禪師一心為民排憂解難,賑困扶危,普度眾生,深受眾生仰服,聞名遐邇。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顯應禪師在大尖山坐化,百姓為旌表他的功德,依山建寺,奉稱「顯應祖師」。該寺前有放生大池,池邊靈塔四座,寺廟莊嚴,又據傳說,成佛後的顯應祖師靈應異常,「凡所祈求,無不響應。」,善男信女,爭相祈禱。近千年來四時香火一直絡繹不絕,經久不衰。分爐岩寺遍布台灣等地。

與蓬萊清水岩清水禪師一樣,顯應禪師也成了歷代統治者緩和階級矛盾,轉移民眾視線的靈應機括,由此激發的是民間長盛不衰的顯應祖師崇拜熱潮。從明正統年間(公元1436年——1449年)至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顯應祖師榮獲多次敕封,同時,寺因人顯,泰山岩得以重建、擴建和重修達十餘次,成為安溪宗教建築物中史稱「三岩」的典型,盡顯名山風流意蘊。2002年以來至今,海內外信眾、當地群眾又陸續投入近千萬元重修。

湖頭民間傳說之十三:

急公尚義的由來

李森字俊茂,號朴庵,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出生,天順七年(1463年)病卒。享年66歲。李森先世豪富,他為人豪傑慷慨,凡鄉里及親友貧困人嫁娶病葬或遭火遭盜,他都出款出糧給於資助;明天順年間,他回應朝廷詔令,獻出5000石穀子賑災,又獻出3000石以助邊防,朝廷旌表他為「尚義」,賞賜文綺兩件。他還興辦了不少公益事業,如正統年間(1436——1449年)他僱人鑿通湖頭溪道的馬上灘、淵兜灘等水路,使湖頭通過水路直達古泉州,促進昔日湖頭經濟的繁榮。在天順四年(1460年)起,陸續捐建龍津、鳳池等25座橋樑,為安溪的交通航運事業做出重大貢獻。他還捐建清溪宮、縣衙、縣學等十幾所等等。

李森樂義好施,終身不懈,譽滿各地,後來清代著的《東崖雜記》稱他為「旌義公」,清康熙年間,其裔孫光地以李森賑饑等事迹上奏,康熙帝賜於「急公尚義」匾額以表彰。(來源於民間傳說,李和順先生講敘。)

湖頭民間傳說之十四:

八月十五,銀在塔頂

明教堂,坐落於湖頭鎮橫山村金寨山麓,堂上供奉趙大天君,兼祀田都元帥、伽藍尊王。始建於宋,歷代均有修葺,清代廟學合一。 古代,在明教堂左前方約50米處有一座兩層實心六角形石塔,塔高5米。民間相傳,塔建成後,其塔身上隱約出現有「八月十五,銀在塔頂」字樣。多少人絞盡腦汁也沒有找到答案。後來,一個「賣搖鼓」貨郎經過,於農歷八月十五夜月初升時,在月照塔尖的投影處挖下,果然挖得兩袋白銀。

該堂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坐北朝南,土木結構,簡約古樸。堂內楹聯密布:「明道靈光佑閭里;教門禪磬顯龜山」,「天君有赫光千古;元帥無私佑萬年」,「背依龜寨光千載;前對獅山享萬年」,「明教靈光通地氣;佛宮道法響天聲」,「明察秋毫揚正氣;教觀萬里滌凡塵」,「明佛佑里超前古;教道傳鄉啟後昆」。

明教堂,民國34年(1945年)再修。20世紀50年代,此塔尚在,後毀。1989年,台灣鄉親、新加坡僑親捐資,當地群眾集資按舊規制重建。現原址附近只剩一塊高約0.6米、寬0.4米的塔石,石四面有凹形石刻,與古代摩尼教石刻相似,有待考古專家鑒定。

明教堂居靈山秀景,獅山朝揖於前,龜寨屏障於後,群峰疊翠,田園如詩,農舍如畫,景色優美。每年農曆正月十二日、三月十六日,信眾做「佛生日」,同慶神誕。

1999年元月6日,安溪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此豎立文物保護標誌。

湖頭民間故事傳說之十五:

白鶴洞的傳說

(陳金星口述)

泰山岩,因大小寶峰翌拱,連綿環抱,山巒迭嶂,幽谷流泉,綠樹成蔭,古膝縱盤,鳥語花香,蜂蝶迭忙。仲春之時,白色椋子花遍布山野,似雪花片片,尤如冬末雪意濃;深秋之時,楓葉把滿山染紅,在奇木異草的綠色襯托下,景態萬千,充滿無限詩情畫意。泰山景點眾多,如:放生池、一字排四座靈塔、十八階垵、祈雨台……。據說泰山頂峰有一洞,名為「白鶴洞」。

相傳北宋之時,閩南妖魔作怪,危害民生,楊家將後人楊文廣奉旨入閩平妖,俗稱「楊文廣平閩十八洞」。其中一洞就在湖頭泰山頂峰,名為「白鶴洞」,洞居「白鶴精」,自稱「白鶴仙子」,洞口位於奇石懸崖之上,只有一條險道能通洞口,恰如「一人當關,百人難上」的洞天。楊文廣幾次率將攻打,未能取勝。適時文廣有位隨軍的妹夫,其貌如潘安宋玉再世,一表人才,人稱「楊姑郎」。交戰時白鶴精一見鍾情愛上楊姑郎,楊文廣心有覺察,將計就計,改力攻為智取,逐派楊姑郎卧底白鶴洞中作內線,伺機放開洞門引進官兵,裡應外合,白鶴精見狀,方悟上了楊文廣的「美男計」,憤怒之下殺了楊姑郎。楊文廣平妖后,悲痛萬分,為旌表楊姑郎的功蹟,重禮厚葬之,雕碑建墓於翠屏山。楊文廣班師回朝復旨時,部份隨軍的兵士見泰山靈秀,逐留下定居於山麓。故現在岩下羅厝楊姓村民雲傳是「楊家將」後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頭小鎮 的精彩文章:

TAG:湖頭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