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央行詳解M2下行原因 強調更關注利率等價格型指標

央行詳解M2下行原因 強調更關注利率等價格型指標

央行詳解M2下行原因 強調更關注利率等價格型指標 2018年02月14日 19:54 來源於財新網 可以聽文章啦!M2的可測性、可控性及與實體經濟的相關性都在下降,在完善貨幣數量統計的同時,央行強調更多關注利率等價格型指標

結構性流動性短缺的貨幣政策操作框架【財新周刊】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中國改革】貨幣政策可否調節房地產行業【財新周刊】貨幣政策的微妙平衡【財新周刊】【舒立觀察】貨幣政策如何轉向「穩健中性」【財新周刊】貨幣政策不能對抗長期趨勢最新通脹走勢及其對研究和貨幣政策制定的挑戰貨幣政策轉型 國際經驗與中國前景【財新周刊】貨幣政策的禁區【中國改革】貨幣政策與審慎監管的關係易綱撰文 回顧展望貨幣政策眼花繚亂的貨幣政策工具背後 如何看清央行思路?丨分析為何經濟形勢不支持貨幣政策收緊?M2增速創歷史新低 央行稱M2與經濟相關性下降

【財新網】(記者 彭駸駸)2017年以來廣義貨幣(M2)增速放緩。央行表示,銀行股權及其他投資科目從之前的快速擴張轉為有所萎縮,是M2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而隨著經濟結構優化,相對慢一點的貨幣增速仍能支持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

人民銀行在2月14日發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的專欄1中表示,M2 是一個總量概念,其變化取決於不同貨幣派生渠道的變化。其中,銀行發放貸款、進行證券投資、購買外匯以及開展部分同業業務等都會派生存款,從而形成貨幣供給;而銀行發行債券、股票以增加資本金時,會反向減少全社會存款,從而減少貨幣供給。

這篇題為「M2 增速變化及其與實體經濟的關係」的專欄(下稱專欄)指出,銀行股權及其他投資主要包括銀行購買和持有的資管計劃、理財產品等。由於近年來部分銀行不規範運作和監管套利,銀行股權及其他投資增長較快,銀行通過此渠道還向表外業務和影子銀行進行了大量融資,其中相當部分資金僅在金融市場上循環加槓桿套利。隨著金融體系內部去槓桿深入推進,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循環、多層嵌套的情況大幅減少。由此,2017年銀行股權及其他投資同比大幅少增,下拉 M2 增速超過4個百分點。

專欄指出,除了金融去槓桿,銀行債券投資規模下降也是2017年M2增速放緩的原因之一。前兩年在地方政府債和企業債發行較多的大環境下,銀行大量購債;但2017年以來地方債和企業債發行較上年同期放緩,銀行購債相應減少,由此下拉M2增速約0.4個百分點。

此外,財政存款超預期增長是導致M2增速放緩的第三個原因。專欄表示,財政存款增長會導致M2相應下降,因為當企業或個人繳稅後,其存款會減少,而財政在拿到這筆資金後會上存央行,這意味著財政收入的增長會階段性導致商業銀行體系存款的減少,進而使 M2下降。2017年以來,財政收入增長超出預期,財政存款增長較快,由此下拉 M2 增速約0.3個百分點。

《報告》把168萬億元左右的M2餘額形象地比喻為一個「水池」。如果說上述三個原因是三種「抽水管道」,那麼「注水的管道」則有增速較快的貸款和同比減少的外匯占款。其中,2017年全年人民幣貸款新增13.5萬億元,同比多增0.9萬億元。M2最後呈現增速放緩的態勢,意味著「抽水」的力量強於「注水」。

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M2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2017年,M2全年同比增長 8.2%,比上年末低 3.1 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經濟仍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報告》指出,原因之一是貸款和社會融資總量保持較快增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並不弱。例如一些銀行將通過理財和資管等表外途徑發放的「類信貸」轉表內,部分轉為信託貸款,繼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此外,金融體系內空轉資金被壓縮後,主要影響的是資金鏈條長短和金融部門內部的收益,對實體經濟影響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非銀行金融機構不受傳統信貸總量手段調節,一直以來遊離在M2的統計範圍之外,市場利率對其約束也不夠強。從2018年1月開始,央行對M2統計口徑做出調整,用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取代貨幣市場基金存款(含存單),即將貨幣基金視為廣義貨幣。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鄂永健表示,貨幣基金存取靈活,有的基金甚至有部分支付結算功能,這一統計口徑調整,應該是順應市場發展需要,有助於完善貨幣供應統計。

央行在《報告》中表示,長期看,隨著經濟結構逐步優化,低一些的貨幣增速仍能夠支持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有助於在宏觀上實現去槓桿。隨著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更趨複雜,M2的可測性、可控性及與實體經濟的相關性都在下降,在完善貨幣數量統計的同時,可更多關注利率等價格型指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網 的精彩文章:

立法者是在「立」什麼法?
世行預測印度將成未來三年成長最快的經濟體 不良資產挑戰仍大

TAG:財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