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十八,貼花花。剪紙是中國民間流行的窗花藝術

二十八,貼花花。剪紙是中國民間流行的窗花藝術

唐代詩人韋莊寫過一首《春盤》詩,描述了古人春節時在院門上掛門箋的情景。詩中這樣寫道:「雪圃乍開紅果甲,彩幡新剪綠陽絲,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貼綉楣。」這種門箋是剪紙的一種形式,好像旌旗小幡一樣。逢年過節掛在門上,用於驅災辟邪,招財納福。在古代,門箋不僅用於居家宅合,就連繁華鬧市的老字商號,也常常掛它來招徠顧客。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以前,剪紙多是用於裝飾,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當然,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繡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張數越多,就越粗糙,算不得上品。)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鬆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還有在剪紙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撕紙藝術」,已經是大師的藝術創造了,價值不匪。

浙江玉環剪紙多以禽獸、花卉、人物、山水以及民間故事為題材,採取誇張變形、概括簡煉的表現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南方流派的剪紙中,與江蘇的楊州、金壇和廣東的佛山同享盛名,以線條細膩、纖巧秀麗、玲瓏剔透著稱。玉環剪紙大都用鋒鋼刀或高炭鋼刀在蠟盤上刻制,一刀能穿透二、三十張紙層。隨著工藝的更新,玉環新老剪紙藝術工作者在傳統的單色剪紙基礎上,以套色襯色等表現手法,點綴剪紙,具有浮雕半立體感的剪紙書籤又脫穎而出,花色品種已多達100餘種。

任何形狀的紙片之中都已蘊藏著形象,不需要冥思苦想的構圖,而是剪到圖成。日久技高,自成一派,終成大師。但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沒有20年努力,是不可能的。幾年前我欣賞過民間剪紙工藝大師俞曼白先生的作品,其中蘊涵的心性,就遠不是「定量製作」能夠望其項背的了。我從一些優秀剪紙作品裡分明看到了另一種價值取向,那就是一種中國畫意味的趣味,一種士人文人對於荒郊山野的情趣。是剪紙形成過程中有文人參與進來,還是剪紙本身不自覺地靠近了中國書畫?這一切也無從可考了。

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老年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並且還被人們用來品評媳婦的一個標準。而職業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勞作並掙回工錢。

一個目不識丁的老太太,極有可能是一個剪紙的大手筆,這是一種日日跟剪刀和靈感相廝磨培養出來的技藝。在市場化的今天,剪紙在卡通、刮刮紙、三維圖象畫的大舉進攻下,正步步退縮進博物館了。

每年過了臘月二十三以後,姑娘和媳婦們「放下鋤頭上炕頭,拿起剪子剪虎頭」,過春節布置房屋裝飾農舍的窗花、頂棚花、門箋等,都要在年前剪好。「二十八,貼花花」,臘月二十八是個約定俗成的貼年畫、貼窗花的日子。那些慶賀豐收、六畜興旺、延年益壽、吉祥美好的剪紙,體現著農家的希望,使儉樸的農舍面貌煥然一新,不僅渲染了隆重熱烈的節日氣氛,也常常使屋子的主人喜氣洋洋,精神愉快。

因而我清楚地記得幼年時,每臨到元旦、春節之前,總見剪紙上街出售,點色、單色、套色的都有,圖案簡單的一張2分錢,複雜的要1角或者更多;所謂貴的達到1元,足有一張《參考消息》大小,內容是一個神話故事。其繁複的刀工,至今還隱約記得。如今,躺在工藝商店的那些剪紙,匠氣十足,粉飾太平,自然無人問津。

剪紙在湖北叫「雕花」,武漢、鄂城等地都有數以百計的雕花匠,並且在清末民初建立有剪紙的行會組織,這在全國是少見的現象。與全國各地的工匠藝人一樣,他們以高超的技藝應付各種不同的審美要求,而個人的情感只能在雕花刀縫間深深地潛藏。

戰國縱橫:鬼谷子的局(套裝1-8冊)

¥186.6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豹子頭蔣藍 的精彩文章:

青春——就是在「象牙塔」里做夢的權利
故宮裡千龍吐水壯美場景中的主角——螭首

TAG:豹子頭蔣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