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六百年西河古鎮迎新生

六百年西河古鎮迎新生

西河古鎮外景

西河古鎮讓人流連忘返

西河古鎮已成3A級景區

西河古鎮上多為清中晚期徽派建築

西河古鎮里的房屋古色古香

提起安徽的古鎮,人們大多想到的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而在蕪湖,也有一處600餘年的濱江古鎮——西河。其位於蕪湖縣南部,因坐落於青弋江西岸,故名「西河」。日前,西河古鎮景區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歷史篇:繁華滄桑舊時光

剛進古鎮,便看見旱橋上「西河古鎮」幾個遒勁有力的大字,踱步上橋,方石階梯,木柵花窗赫然眼前,黛色的瓦,整齊有序地排列著,鋪陳出別緻的頂花。潮濕清涼的青條石,從街頭連到巷尾,從今日連到往昔,細細看去,竟從南到北,隨行就勢形成了「之」字型,章家巷、芮家巷、許蔚南巷、江東巷、五顯殿巷等幾條巷子恰似他的五爪,宛如一條騰空欲飛的青龍。

說是鎮,其實不大,半天的時間就能慢慢走遍。每道巷口都有一處石制的長方形凹槽「機關」,叫防汛閘口,逢洪水漫及街面,可在兩道凹石槽中插上木板,輔以沙包、米包堆砌阻水。

老街以旱橋為界,分為上街頭和下街頭,歷史上知名的恒生堂藥店、陳家大醬坊等老字號多集中於下街頭。上街頭沿河一側皆見臨水高牆,多為麻石壘砌,拔地數丈,每年汛期水位上漲,會一直淹到吊腳樓,如今還能看見道道水痕,「江南吊腳樓」的美譽由此而來。

與其他老街不同,西河古鎮地處青弋江黃金水道上下游交匯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連曾國藩奏章亦稱西河為水路衝要。邊走邊看,老街原有古民居兩百餘處,多為二層小樓,從外進入老宅,需低下身子下台階,西河的老人們介紹,老街既是街道也是沈公圩的堤防,由於連年築堤防汛,街面一直在增高,使得兩邊的房屋和店鋪略低於現在的街面,進入老宅,需要下台階,這也是西河特有的景觀。老宅子從外面看樸實低調,裡面卻是用材考究、格局精巧,檐下的木雕、門前的石刻、屋內的陳設,難掩當年的富庶繁華。下雨時,雨水從四面流入天井,便是「四水歸堂」,寓意四方之財源源不斷地流入自己的家中,而高低錯落的馬頭牆則叫做「五嶽朝天」,象徵著吉祥富貴。

青弋江與資福河的滋養,造就了西河的靈性,西河因水成鎮,因水而興,因水而有了千年不輟的歷史。在老街中段,依然留存著一處洋船碼頭,據說這是當年蕪西線最為氣魄的輪船碼頭,每當午間輪船抵靠碼頭,人頭攢動。電視劇《米市春秋》、電影《關關雎鳩》、專題片《李鴻章與蕪湖米市》等均在此取景。

褪色的徽式民居土磚,金黃的油菜花,清凌凌的青弋江水,徐徐前行的渡船,爐火閃爍的鐵匠鋪……繪就出獨一無二的「西河人家」民俗風情畫卷。地道的西河人依舊堅守著煙火氣的生活,依舊保留著吃新、做蒿子粑粑等習俗。累了倦了,隨意選一家臨街而設的小吃店,點幾道江南風味小吃,細細品味,鮮香溜滑的餛飩、韌性十足的小刀面、新鮮爽脆的菱角菜、爽嫩不膩的西河蹄髈,都讓人大呼「過癮」。見多了大城市的擁堵急促,不禁感嘆,這是一番怎樣的「鄉村風情畫」,自然美景之餘,人文的氣息又無處不在。

小小的古鎮,如時空的縮影、歲月的底片,記錄了歷史的風雲變幻。據考證,明朝隆慶年間,因水路交通便利,往來船隻常在此歇宿,下游的糧商在此設點收糧,竹、木、茶、炭在這裡中轉集散,商業市場非常熱鬧。康乾盛世,徽商漸多,集鎮初顯繁榮。咸豐以前,西河已成為宣城縣西鄉顯鎮。太平天國時期,西河古鎮遭清軍和太平軍反覆侵擾,百姓蒙受其難,店鋪倒閉,徽商外逃,居民背井離鄉,這也是現今留存古建築多為清中晚期之故。

老街悠長,行人悠閑走過,把恍惚的記憶遺落在時光里。老街滄桑,西河老街飽受了兵災和戰亂的蹂躪,沉浮數百年。夜,初上。人,漸歸。老街的屋檐下搖曳著紅色的燈籠,往來其間的,有過長衫馬褂的士子、緞襖旗袍的姑娘,也有過撐篙點波的船工、西裝革履的的鄉紳,時代風雲變化,小鎮也不免裹挾其中,載浮載沉。

那些巍然向上的牆壁,那些厚重滄桑的門窗,那些歷盡時光的青石苔蘚,都在默默地述說著西河的過去,也在觀望西河的今天。一如時代的畫板,鐫刻了西河從無到有的經歷,書寫了西河人祖輩繁衍的歷史,也展示了西河人勤勞善良、世代勤勉的民風。

復興篇:乘勢而上天地寬

然而,因為出行方式由水路向陸路的轉變,曾經繁華的西河古鎮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漸漸沒落,幾乎淡出人們的視線。再現昔日的榮光成了西河人的夢想,古鎮作為蕪湖縣僅存的最大的明清建築群,能夠再現生機,也是所有蕪湖縣人的夙願。

美麗鄉村的建設,給老街煥發生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省市縣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西河古鎮申報並成功入選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紅楊鎮將其作為美麗鄉村中心村建設示範點,拂去了數十年的塵封……

為了古鎮的新生,縣鎮兩級多次謀劃論證西河古鎮的規劃,在同濟大學概念性規劃的基礎上,又由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編製了融合保護、建設、產業發展為一體的建設性規劃。

總計劃投資近5000萬元,分兩期建設,第一期投入了3000萬元,以基礎設施投入為主,遵循「先地下後地上、先整治後修建、先外圍後老街」的思路,實行供水、污水、強電、弱電同步入地和外立面改造,既讓古鎮面貌煥新,又保持了原有的明清徽派建築群的風貌。

古鎮的建設者們尤其重視對古村落和特色文化符號的留存,村落和古巷,一點一線,徽派設計元素落到挑檐、門廊等細節中,延續的是工匠精神,傳承的是傳統文化。建設現場的老工匠介紹:「古建改建難度大,工藝要求高,對待老房子、老巷道就像對待藝術品一樣,每一處細節都要一絲不苟,用材要仔細考量,古鎮維修所需的六角亭、土燒磚瓦都是從徽州購買,現場的古建師傅都有二十多年古建維修經驗,我們力爭最大限度地保留古鎮的原貌。這不僅僅是一項工程、一份工作,更是對先人的敬仰、對自然的敬畏、對未來的責任。」十個月不到的時間,西河古鎮美麗鄉村點已然蝶變,古鎮周邊群眾的房屋立面都與老街整體風格相得益彰,明清建築與節點小品相映成趣,一個具備示範帶動效應的美麗鄉村逐步化蛹成蝶。

通向西河古鎮的的省級公路灣西路將鎮域內的旅遊資源串珠成鏈,串聯起和平森林公園、珩琅山、玫瑰谷等絕美景色和人文景觀。以前,沿線村莊守著這些「原始股」卻致富無望,直至美麗鄉村建設啟動,和平生態園研學基地項目、珩琅山旅遊度假區等項目實施,這些景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全市乃至周邊地區遊客競相追逐的新熱點。珩琅山佛文化園獲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題寫「珩琅聖境」,珩琅山村獲得2016年度「蕪湖市最具網路人氣」鄉村旅遊點和省級旅遊示範村稱號。

招商引資聚財氣。多名在外發展的紅楊能人回歸故里,投資興業,開民宿茶樓、辦特色農場等,與當地群眾合作,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此外,紅楊鎮還引入了上海鼎世集團、西美咖啡,大力發展鄉村游、古鎮游、農家樂、民宿,把老糧站改造成了充滿文化氣息的古韻文化創意園。縣鎮都制定了鼓勵民宿和農家樂發展的相關意見,促進產業發展,提升古鎮經濟。

舉辦活動旺人氣。2017年國慶中秋期間的首屆西河民俗文化節,短短几天就吸引了數萬遊客來到西河古鎮遊玩。這裡的老居民都說,這幾天是史上人流最多的時刻,比八十年代最為鼎盛時期的人數還要多。同時,圍繞華東師範大學編製的業態規劃,著重提升古鎮產業特色,將古鎮打造成文創特色小鎮、攝影集聚地、影視基地、寫生基地,吸引大批藝術家、創客和創業者投資興業。

引進名人聚文氣。西河特有的地域鄉土和民俗文化,吸引了全國著名畫家朱明德和李振東,在這裡體驗生活、進行藝術創作,他們接地氣、采民風,舉辦的畫展免費接待觀眾2萬餘人次。北京畫家朱明德先生,以西河古鎮為家,創辦了工作室,並起了一個大道至簡的名字——「朱明德畫畫的地方」。西河古鎮的徽式建築、風土人情盡入筆下,如今,朱明德畫室已成西河老街的又一張文化名片。

2018年春節前夕,紅楊鎮在西河老街舉辦年貨節,再次吸引了周邊宣城、蕪湖市區、南陵縣的群眾聚集在這裡,感受那濃濃的年味,尋找那記憶中的各種民俗,同時這也把西河本地的土、特、農產品帶向市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還給群眾帶來了豐富的文化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中央電視台《2018春節戲曲晚會》在西河古鎮設立分會場,西河將「亮相」央視,展示其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傳遞濃郁的年味與獨特的地域文化。

潘秀梅(本版圖片由紅楊鎮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蕪湖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為救陌生摔倒老人,蕪湖小伙腳趾被截肢

TAG:蕪湖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