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李白怎麼疼他的「白粉」

看李白怎麼疼他的「白粉」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看李白怎麼疼他的「白粉」

唐朝時就有職業「粉絲」。杜甫稱李白「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對於名利,李白很熱衷,但身在其中的他,並不快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與眾多可愛的粉絲在一起,李白才有他的真情流露。

當今,各界都有「粉絲」(Fans)在追星,如李宇春的粉絲叫「玉米」,易中天的粉絲叫「乙醚」……類推下去,唐人李白的粉絲就可稱為「白粉」。那麼,做「白粉」的那些唐代追星族,與李白之間是怎樣互動的呢?

高級粉絲:幫助李白炒作

在清代康熙年間編輯的《全唐詩》中,共收唐、五代詩48900餘首,涉及作者2200餘人,在這樣一個龐大的隊伍中,李白何以成為翹楚呢?原因在於李白詩歌的超凡水平,在於名家要人的肯定,更在於社會各界的認同。

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六甲是練習寫字),十五歲時就讀「奇書」了。李白未成名前,其文學潛質很快就被發現了。二十歲時,朝廷的禮部尚書蘇頲到四川任益州長史,這位蘇頲不僅官高(正三品),還是著名作家,對四川來說,這可是個重量級人物。當時社會上流傳著「行卷」的做法,即青年人將自己的作品送給一些名人,藉助名人的影響,使社會了解自己,為日後發展打下基礎。李白入鄉隨俗,把自己的一篇文章獻給了蘇頲,蘇頲慧眼識珠,一下子就發現了李白的不同凡響之處,他說:「這個人天才英麗(太有才了),文章雖然現在還欠火候,但風骨已具,若假以時日,繼續歷練,我看可以與漢代的司馬相如齊名」。李白的能力這是第一次得到社會名人的肯定,李白的信心由此大增,他創作的《大鵬賦》也在社會上流傳開來,許多家庭都備有一部。

後來,李白為了發展,離川仗劍東下,到安陸(湖北省)又結交了當地名人——都督馬正會,馬都督看了李白的文章說:「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繹間起,光明洞徹,句句動人」。如果說蘇頲是從宏觀上肯定了李白的能力,而馬都督則是對李白的具體寫作特點作了評價,由此荊楚間對李白刮目相看。「四川出了能人李白」的消息自然傳到了京師,唐玄宗聽說後,於天寶元年(742)下詔,征李白入京,封李為翰林供奉。翰林供奉雖然不是什麼實權高官,但畢竟是皇帝欽點,又徘徊在皇帝身邊,在宮裡的一年多時間裡,才能得到發揮,又傳出不少例如「力士脫靴」之類的小故事,李白由此身價大增。在此前後,另一位關鍵人物對李白的評價更是舉足輕重。賀知章是全國著名的詩人(「少小離家老大回」的作者),八十多歲了德高望重,時任太子賓客(太子的老師),拿起了李白的《蜀道難》,還沒讀完,就連連讚歎,說李是謫仙(下凡的仙人),看了李的《烏棲曲》(《烏夜啼》)後驚呼:「這首詩可以泣鬼神了」。賀知章對李的評價,產生了極大社會效果,特別是「謫仙」的稱呼,廣為社會所接受,「詩仙」由此成為李白代稱。唐玄宗時崇尚道教,道教追求成仙,因此詩仙也就成為詩人的最高代表了,唐朝詩人往往也都有雅號,杜甫在後來被稱作「詩史」,李賀被稱「詩鬼」、孟郊是「詩囚」,賈島是「詩僧」,王昌齡是「詩家天子」,但這些與「詩仙」比起來往往都沒有「詩仙」叫得響影響大。

汪倫只是個小百姓

一個人如果僅僅以某項才能而受到人們的尊重,那麼這種尊重的含金量往往要打些折扣,一個人如果不僅有某項專門才能,而又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那麼所受到的尊重就會更加廣泛更加持久。這一點連1300年前的唐玄宗都認識到了,對李白說:你要不是人品好文章好,我們怎能見面呢?

李白的存交重義為他贏得崇高的聲譽,引來了大批的追隨者。李白離開四川時,家裡給他30萬錢,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錢款,就是一家幾口人生活,也夠十年八年的了,可是李白不到兩年就把30萬用光了,李白就是再能喝酒,再能揮霍,一個人一年多一般也是花不完的。李白的30萬,大多都花在了別人身上,貧苦的學子,落魄的公子,李白有求必應,時常接濟,到與朋友相遇,更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沒有錢就用實物換,什麼五花馬、千金裘都拿來換酒喝。

李白不僅輕財好施,而且極重友情。他曾與一個朋友一同出遊,到洞庭湖時朋友病倒了,李白陪伴左右盡心救治,朋友去世了,大熱天,李白伏屍痛哭,眼淚都哭幹了也不停,直到哭出鮮血,周圍的人見了沒有不感動的,朋友沒有親人在旁,李白做主將其葬在湖畔。幾年後,李白依當地習俗趕到湖邊,將屍骨取出放入袋內,自己背起布袋趕路,直到江夏(湖北武漢)借錢將朋友重新安葬。李白為一個布衣朋友可以說是兩肋插刀了。

李白對朋友一片赤誠,感情極重,特別是對仕途受挫處境不順的朋友,往往給予格外的關心和同情。孟浩然科舉不中,成為田園詩人,一次他們相聚又分別,孟浩然要到廣陵(揚州)去,李白去送他,寫到「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是何等強烈的感情。同樣,詩人王昌齡遭人誣陷,被貶龍標(湖南黔陽縣),李白為詩人鳴不平,詩中寫到「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我不能隨你到夜郎去,但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到龍標看見月亮就是看到我了。

不僅是詩人詩友,就是對平民百姓,李白也放下詩人架子,給予小人物同樣的真情,汪倫只是個村民,李白與他分別時,難捨難分,李白寫詩贈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流傳千古的麗句,竟是寫給小人物的。在李白數百首流傳至今的詩歌中,寫給小人物,名不見經傳的小草的作品佔了相當的比例。今天一些歌迷影迷往往花費心思以求得心中偶像的簽字,而李白主動為追隨者寫詩,更勝簽字一籌。

明星的氣質相貌往往也是追星族重視的方面,這一點對李白也不例外。李白氣質超凡脫俗,相貌「仙氣」十足。當時已經80高齡的道教代表人物司馬承禎見到了李白,脫口就說李白有仙風道骨。李白身材雖不高大(約1.7米左右),但一身道家仙氣,兩眼炯炯有神,心懷遠大,才氣煥發,一看就不是普通凡人,在嚮往成仙的時代,誰不願看看這位下凡的活神仙呢?李白性情高傲偉岸。「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詩中,如此瀟洒豪邁的詩句俯拾皆是,特出個性也為他帶來了大批粉絲。

粉絲情誼山高水長

李白的追星族包括方方面面,達官顯貴、平民小吏、詩友同行、僧道隱士、貴妃商婦、軍人少年……

魏萬(後改為魏顥)可以說是平民粉絲的代表。魏萬本在王屋山(今河南濟源,即傳愚公所移之山)隱居,一直想親眼見見李白。一次他聽說李白到了梁國(河南開封商丘一帶),「山人」即離山趕到梁國,但李白此時已離開梁國到了東魯(山東曲阜),魏萬追到東魯,李白又去了吳越,魏馬不停蹄到了吳越,還是沒見著李白,魏萬是鐵了心了,非見李白不可,他根據別人的提示又跑到了廣陵。魏萬從王屋山幾經周折到廣陵,途經數千里,歷時大半年,終於見到了心中的偶像李白,經人介紹,得與李白相見,魏萬初見李白激動極了,一時間手足無措,眼淚都流出來了,不知道說什麼好。見面之後,魏萬仍不肯離開,陪李白遊了金陵(南京),李白深為感動,後來將自己的詩作全部交給了他,這位鐵杆粉絲不辱使命,編輯整理出《李翰林集序》。李白與魏萬的情誼成為古代明星與粉絲友好關係的典型之一。

還有一次,李白來到安徽涇縣桃花源村,遇到村民汪倫,汪倫十分敬重李白,拿出自釀美酒招待,二人十分要好,李白將行,汪倫一路相送到碼頭,李白上船,要起航了,汪倫仍不肯離去,竟在岸上踏歌相送,李白寫下《贈汪倫》相送,汪倫十分珍惜。其後人一直將此詩的真跡保留到宋朝。

老年人同樣狂追李白。安徽宣城的紀老漢,用最好的酒請李白。銅陵的荀老太太將李白請到家中,跪著送上香飯,李白對這些老粉絲久久不能忘懷。

李白自然也有女粉絲,她們對李白的崇敬較之男詩迷一點也不差,有的甚至產生很深的感情。李白61歲時,處境很不好,卻遇到一位美女粉絲。這位金陵美女早已傾心李白,一次李白正在練琴,這位美女躲在窗外偷聽,後來跟隨李白去江西遊玩,關係十分密切……

地方官包括一些無名小吏對李白也是一往情深,博平的鄭太守,放下地方官的架子,為了看看李白,從廬山下來奔走千餘里,趕到江夏相見。

山東的一位小吏,根據李白的嗜好,提著酒,端著魚在路旁迎接李白。

詩友同行對李白的崇拜更是高了一層,其中杜甫最為突出。杜甫自見到李白後,就與李白結下忘年交,甚至達到了「醉眼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程度,杜甫在20多首詩中表達了對李白的關心懷念之情。

更為可貴的是,人們對李白的熱愛,並不因為李白的去世而停止。李白去世50年後,宣歙池州觀察使范傳正,繼承父志,為李白重修墓碑。80年後,仍有名人之後為李白掃墓。李白的詩成為唐以後各時期兒童百姓乃至文人學習的楷模,南宋時編的《千家詩》,作為啟蒙讀物,精選唐、宋詩200餘首,其中李白詩就有9首;清乾隆時的《唐詩三百首》中,李白詩入選33首。

本文來源於《瀋陽晚報》2008年1月31日C10版,作者張新清。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春天都到了,春節還會遠嗎?
閱讀與欣賞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客中作》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