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會了上善若水,你就是天下第一人

學會了上善若水,你就是天下第一人

學會了上善若水

你就是天下第一人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之三

湖 山

「上善若水」是《道德經》中的名篇,也是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名句,人們把這四個字用書法抄寫,或掛在客廳的牆上,或張貼在公共場所,把它當為人生的「座右銘」。它已經成為一種東方文化,成為了中國人的道德信仰,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和道理。

一、最高的德行就像水一樣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在老子看來,要在世界上找一種事物來形容最高的德行,最恰當的莫過於水。水滋養了萬物,功勞最大,卻從不與萬物相爭,甘願待在別人厭惡的地方,這種德行非常接近於道。

「上善若水」這一章,就是借水來講道的,道沒有具體的形象,但我們可以通過水去認識道。老子是站在人的立場來讚美水的,借水的品格為人樹立一個榜樣。水代表的是靈動、清潔、明亮,充滿了生機動感,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他把水作為智慧的象徵。

二、「七善」就是人生的七種境界

老子認為,最高的德行、最好的品格,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水總是待在最適當的位置,它內心平靜寬闊,與人為善,誠信可靠,理政善於治理,辦事具有效能,行動符合時宜。這既是水的七種品格,也就是人生的七種境界。

居善地,低調處下的境界。水最善於擺正自己的位置,水往低處流,這是水的自然屬性,所以水選擇處下,水在低位才能匯成大江大海。

人也要給自己準確定位,一個人如果擺不正自己的位置,就會引來很多麻煩,說話辦事都要與自己的身份相符,才是明智之舉。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這個道理。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而老子卻是一種逆向思維,主張為人要低調處下,你行事低調、姿態放的低,別人反而會尊重你、同情你、寬容你;如果你行事高調,趾高氣揚,反而會令人反感,容易四面樹敵,弄得自己不好過。老子認為,處下才能居上,你越把自己放的低,其實你的人格就越高,這就是老子的「處下哲學」。

《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就是善於處下的表現,劉備的身份是皇叔,他很謙卑、很誠懇地去請,用人格魅力感動了諸葛亮。如果按照張飛的脾氣,把諸葛亮抓去,情況會怎麼樣呢?他不會甘心情願地為你所用。

心善淵,有容乃大的境界。水可以凈化包容萬物,無論是泥沙俱下,還是藏污納垢,水都敞開胸懷容納,然後慢慢地凈化自己。老子認為,人的內心要像水一樣平靜寬闊,心胸寬闊,你的格局就大,有多大的心胸,就可以成就多大的事業。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指的就是心胸大的人才能成大事。心胸狹隘,鼠肚雞腸的人,是沒有出息的,也成不了大事。

孔子也非常認同這一點,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老師,你能不能給我留下一個字,好讓我可以奉行終生?」孔子想了想說:「那我就給你一個字——恕。」恕就是寬恕、寬容,一個人有這種境界,方能成就一番事業。

與善仁,與人為善的境界。水滋潤萬物,對萬物一視同仁,破壞性的水災都是極端氣候等外力形成的,不是水本身帶來的危害。老子認為,人要有仁愛之心,做到與人為善,不與人為惡。與人為善就是與人和諧相處,不為惡就是不要損害他人的利益。

孔子也講「仁者愛人」,因為善惡都有因果報應。俗話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對別人友善,別人就會對你友善;還有一句話叫做「你對我不仁,休怪我對你不義」,你對別人惡毒,別人也會對你惡毒,冤冤相報何時了?與人為善表現為體諒包容,相互理解,這樣就可以有一個很好的人際關係,就會減少很多事非和煩惱,能夠保你一生平安。

言善信,誠實守信的境界。水是講信用的,你讓它流它就流,你築一條水壩堵住它,它就不流。老子認為,誠實守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原則,為人處世要取信於人,說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不欺騙浮誇,不欺世盜名。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認為,一個人說話不講信用,就沒有人願意與他交往。就像大車沒有連接的橫木,小車沒有連接橫幅木的栓子,在社會上就會寸步難行。

中國人認為「信是萬事之本」,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誠實守信,這是做人的根本,丟掉了這個根本,就說明這個人不可靠,人品有問題,這樣的人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家企業,失去了誠信,事業就不能成功。

政善治,善於治理的境界。蘇轍的註解說:「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也。」水可以洗清一切髒東西,能夠平分高下,這就是一種善於治理的能力。一個管理者要善於理政,能夠「一碗水端平」就是水平。這個「治」字用得很好,「治理」與「管理」是有區別的,「管理」是剛性的,「治理」是柔性的,老子強調的是柔性治理,因為水是柔性的。

我們現在的行政管理、企業管理,大都是剛性有餘,柔性不足。柔性治理具有很強的調和力,是比較文明的管理方式。公務人員執法也要講文明,盡量減少粗暴行為,不要擾民害民。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粗暴執法的報道,這種管理方式容易產生負面影響,有損於政府的形象。老子講的「政善治」,是一種更高水平、更加文明、更低成本的柔性管理。

事善能,發揮效能的境界。水有多方面的能力,能灌溉、洗滌、凈化、航行、發電,一個管理者要像水一樣,能夠充分地發揮效能。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想辦事,會辦事,能把事情辦好。

老子講的「事善能」,強調了適應能力,蘇轍的註解中說:「遇物賦形,而不留於一,善能也。」水遇圓則圓,遇方則方,放到什麼容器里,就是什麼形狀,怎麼變化都可以,人應該像水一樣,具有很強的適應性,能上能下,能屈能伸,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這是人很重要的一種能力。你適應能力強,辦事的效能才會更高。

動善時,把握時機的境界。水善於把握時機,「冬凝春冰,涸溢不失節,善時也。」水在冬天凝固,在春天結冰,涸溢不失時節,能夠很好地把握時機。人應該向水學習,做任何事情都要審時度勢,把握時機,順勢而為,條件不成熟的時候,不要盲目蠻幹。

在極左路線時期,有的地方盲目推行「早春耕、早下種、早插秧」,農業生產有很強的季節性,季節還沒到,就把秧苗栽下去,這做法是違反自然科學規律的,結果是勞民傷財,造成很大的損失。

三、「不爭」才能提升境界,超越自我

這七種善合起來,就是兩個字「不爭」。老子說:「夫惟不爭,故無尤。」水什麼也不爭,所以沒有過錯,也不會遭人怨恨。「與人無尤」是一種很好的修養,蘇轍說:「夫唯不爭,故兼七善而無尤」,水就是不跟別人爭,所以才能夠七善皆有,不會遭人怨恨。

老子又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的處世之道,就是只作為,不爭利。老子講的「不爭」,不是以不爭的方式來爭,而是根本就連爭的想法也不要有,一切順其自然,否則就不能稱為「上善」。

老子認為:「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你如果與世無爭,這樣就越沒有人能夠與你爭。這句話聽上去,好像是一種悖論,其實很有道理。如果你能做到老子講的「七善」,你就是一個境界很高、內心很強大的人,沒有人能夠超過你,沒有人能夠與你爭。王蒙先生說:「一個真正有自信心的人是不願意和人爭名奪利的,他是不願意蠅營狗苟的。」

從老子那個時代至今,2500多年過去了,人類社會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紛爭不斷,大到國與國之爭,小到人與人之爭,為爭奪資源發動戰爭,為爭奪名利勾心鬥角。

有人說,現在就是競爭的時代,怎麼能不爭?不爭就會被社會淘汰。於是一些人認為老子講的「不爭」,是一種消極的思想,甚至是迂腐的。

其實老子講的「不爭」,就是順其自然,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該是你的就不是你的。《聖經》上有一句話:「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有一份努力,才會有一份收穫。我們現在很多人,不跟人家比能力、比貢獻,只跟別人比收入、比待遇,這種比較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認真想一想,許多東西並不是靠爭得來的,而是靠自己的奮鬥得來的,你不奮鬥什麼也爭不到。

人之所以能力懸殊,善惡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的境界不同。「上善若水」四個字,為我們搭建了一個精神家園。老子講的七種善,是一種很高人生智慧,很高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種很高的道德標準。所以傅佩榮先生說:「學會這七種善,就是天下第一人。」老子也沒有要求人們都能做到七善,但盡量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去修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你就能超越自我,使自己的人生不斷出現新氣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磨破嘴皮都沒搞定顧客?很可能是你用錯了方法……
「你一看就是不好惹的女生,肯定很難追。」「呵呵」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