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寫給兒童的中國文學史

寫給兒童的中國文學史

先秦說理散文

春秋戰國時期,諸國爭霸、百家爭鳴,各方學派為了宣傳自己的思想都使盡渾身解數,因此誕生了很多優秀的說理散文。說理散文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議論文,就是通過一系列講道理的方式來論證自己的主張,做到以理服人。就像我們平時要競選班幹部,為什麼要讓同學們選你呢,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你的競選演說就是一篇簡單的說理散文。

首先要說的是《論語》,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所以它是語錄體的,讀起來就像孔子在和你對話一樣。《論語》是儒家的經典,是在戰國時期寫成的,到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論語》也遭受了滅頂之災。只能靠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流傳過程中難免出現紕漏,所以《論語》又分齊論、魯論。到了漢武帝時期,他的兄弟魯王想擴建宮殿,就去拆孔子家的老房子,結果在老房子的牆壁里居然發現了古《論語》,上面寫的都是當時的人不認識的蝌蚪文,孔子的後代孔安國就承擔起了注釋的任務。但這古論語現在還是失傳了。更有趣的是在剛剛挖掘的海昏侯墓中,居然發現了失傳1800多年的齊論語,這真是一個不小的驚喜。海昏侯是漢武帝的孫子,在他那個年代放入的《論語》應該更接近於《論語》的本來面目。

孔子之後,最重要的儒家大師就是孟子,而他的一些思想就記錄在《孟子》當中。孟母三遷的故事相信小朋友們都有所了解,孟子的母親非常重視他的教育,而孟子也沒有辜負他母親的期望,最終成為了一代大儒。孟子的一生和孔子一樣,都在遊說諸侯,傳達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孟子又有著和孔子截然不同的性格,孔子是低調、平和的,而孟子帶著傲氣,才情就是他值得驕傲的資本。孟子非常善於辯論,在那個百家爭鳴的年代,要闡明自己的觀點,就必須和其他學派進行辯論,這其實很像我們現在的辯論比賽。孟子辯論最喜歡用比喻,或者是用一些寓言故事來闡述他的觀點,比如「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就是用當時的美味——魚和熊掌來比喻生命和道義,非常形象,同時也表達了他願意為了道義而捨棄生命的意願。而且他的文章喜歡用層層推進的方式來說理,就像長江大河奔騰而來,非常霸氣,首先在精神上壓倒對方。像我們常說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都是孟子的名言。

《老子》、《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作,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希望讀書人能夠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造福天下的百姓,而道家則要洒脫一些,講究順其自然。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故事就反映了老子禍福相依的思想,也就是說高興的時候不能太得意忘形,有禍患的時候也不要過於消沉。老子還說過「上善若水」、「海納百川」,教育人們要具備寬廣的胸懷,接納不同的事物。

莊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源於老子,又高於老子。大家聽到哲學兩個字可能覺得很深奧,不明白,但哲學其實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門使人更聰明、給人智慧的學問。就像你在思考「為什麼時間永遠回不到昨天?」、「為什麼我長大了,媽媽就會變老?」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在思考哲學問題。

莊子在思考的其實也是這些問題,又通過奇妙的想像力,把他的哲學思想寫在一個個寓言故事裡。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奇幻的世界,有能夠化為鵬的鯤,一飛起來能上到九萬里,有住在蝸牛角上的兩個國家還要互相打仗,死掉很多人,有用五十頭牛作為誘餌才能釣上來的大魚,真是比恐龍時代還要誇張。《逍遙遊》是莊子的代表作,逍遙遊的意思就是無拘無束地遨遊在精神世界裡,看似逍遙但卻是莊子面對現實世界無法一展抱負,只能在幻想的世界裡尋求解脫。他用鵬之大暗示人之小,椿之長壽暗示人生之短暫,他渴望和衝天而起的大鵬一樣飛向無何有之鄉,可惜一切只能存在於幻想之中。

莊子為人處世非常瀟洒,在妻子去世的時候,他不但不哭,還敲起瓦盆唱起歌來,他的朋友惠子看到了就指責他,但莊子回答:「生命輪迴都是自然規律,我的妻子本來是沒有生命的,通過一系列變化有了生命,現在只不過又回到了自然中,我又有什麼好傷心的呢?」這種洒脫的人生觀其實也表達了莊子順其自然的思想。就像春天花開得很美麗,等花謝了,花瓣落在地上就慢慢枯萎、變黃了,或許看起來再也沒有那麼鮮艷的顏色,但是枯萎的花瓣漸漸融入泥土,又變成營養讓泥土變得更肥沃,有了肥沃的泥土,這株植物就會長得更加壯實,第二年能夠開出更美麗的花朵。這是一個循環反覆的過程,而中國的古人就從對自然的觀察中領悟到了生命輪迴。

在莊子的故事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莊周夢蝶」,說的是一天莊子睡著了,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蝴蝶翩翩起舞非常快樂,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莊子,但是他突然醒來,這才驚慌地發現自己是莊子。那麼到底是莊子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子呢?這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所以後世千百年很多文人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並且也成了他們文學創作的源泉。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就會無往不利,非常快樂。生與死這個沉重的話題,在莊子這裡就成了生命中的一個階段,而生命是一個不斷運動發展的過程,這樣看來,死亡也就沒有那麼可怕了。

荀子是中國先秦時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也可以說他是一個通才,在政治、哲學、經濟、文學等方面均有涉獵,說明他是個興趣很廣泛的人。荀子也非常善於辯論,他認為「君子必辯」,而且他也很會在文章中運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作比喻,讓深奧的理論變得淺顯易懂。他晚年的代表作《勸學》,就用靛青取自藍草卻比藍草色彩更深、冰由水凝結而成卻比水更冷等例子來說明學習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這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出處。「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些話則很形象地說明了學習持之以恆的重要性。荀子一直非常重視用散文來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因為在「百家爭鳴」的時代,沒有權威,大家都可以獨立發表自己的意見,要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主張,必須進行深刻的說理分析。由此,他創造了「賦」這種前所未有的文學形式,對於漢賦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

韓非是荀子的學生,他繼承了荀子的哲學和政治學說,但又有所升華,進一步發展成了刑名法術之學,提倡法治的重要性。他也借鑒了老子的思想,但是捨棄了老子的柔弱無為,主張剛強有為,崇尚權威。他雖然是韓王之子,卻對很多現實問題都有冷靜的觀察。在《韓非子》中寫了很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濫竽充數」、「買櫝還珠」都出自《韓非子》,這些成語我們現在還在廣泛使用。很可惜的是,韓非來不及實現他的政治抱負就被同學李斯害死了。

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源頭,為後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影響了後世很多文學家的創作風格。屈原、孔子、孟子、莊子、荀子這些語言大師如星漢一般燦爛,在文學的夜空中熠熠生輝,在他們的努力下,樸實的漢語有了豐富的表現力,比喻、誇張、排比、對偶這些修辭方法被廣泛地應用至今,因此產生的諸多成語、辭彙也被沿用至今,展現了中國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邈逸齋 的精彩文章:

寫給兒童的中國文學史(五)

TAG:邈逸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