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年味里回看《童年的消逝》……

在年味里回看《童年的消逝》……

農曆新年的鐘聲敲響,周圍流淌著新年的熱鬧,可是總有一種情感似乎很空缺,然而卻又說不上來。回想前幾天看完的《童年的消逝》,或許在這裡面藏有心裡的答案吧!

小時候的新年似乎真的很「新」,從裡到外,從心到表都洋溢著新年的充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新年可以穿新衣服,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奶奶等等親人會在這一天團聚,家裡人多很熱鬧,大家互相說祝福,小孩子最開心的是收紅包,然後全家看春晚,包餃子,放炮竹......那個時候很喜悅,因為這一天顯然和以往很不同,年味似乎更加親切。

現在的新年是什麼樣的呢?網路時代的迅速到來,智能手機的普及衝擊,兒童的新年喜悅的原因似乎有些變了。新衣服來的很容易,手機上某寶輕輕一點,幾天就能到家,或者說新衣服似乎並不重要,炮竹或許被大人禁止,甚至沒有一群小夥伴結伴同玩,他們似乎更喜歡玩手機遊戲。紅包也喜歡在手機微信或者各大手機APP搶紅包,春晚也不一定一家人在電視機前看,各自拿起手機就能看直播,看春晚的姿勢和位置似乎更加自由。

這就是媒介符號的改變,帶給人們的影響吧!作為個體的童年在延續,作為社會符號的童年概念卻在悄悄改變,而我們很多人卻對此仍然還沒有察覺。

童年的概念並不是人類誕生的開始就有的,在中世紀的時候,童年的概念是不存在的。孩子和成人之間沒有秘密,他們的溝通方式主要是口語,孩子可以接觸到成人的一切文化,不論是陽光還是黑暗。《童年的消逝》里是這樣解讀的,在那段時間,孩子基本不被當人看待。所以大人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什麼事,都基本上不迴避,不考慮孩子的特殊感受。

直到印刷術的出現,才改變了這種局面,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分離。學校的出現,童年成為一個社會和知識的分類,童年的不同階段也因此變得鮮明。人們開始慢慢認識到兒童和成人的不同,兒童需要被保護,需要被教育。兒童和成人之間有很大的區別,其中最重要的區別就是成人擁有據信是兒童不宜知道的信息。兒童要有羞恥心。

可是隨著電視時代的到來,圖像革命、網路時代的衝擊,童年的某些概念也正在消逝。我們無法阻擋媒介的迅速發展,帶來的沒有秘密的世界。碎片化,易懂的信息鋪天蓋地,我們開始忘記了深入思考。媒介即隱喻,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麼想,卻可以影響人們想什麼。於是就出現了成人化的兒童,兒童化的成人。成人和兒童的界限也開始越來越模糊。

比如:我平時也愛玩的某音,常常也有很多孩子在裡面完,我們很難阻止孩子不去接觸某些信息,導致很多孩子早熟,知道太多自己年齡不需要知道的事情。從消極的影響來看,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也會增加未成人犯罪率,出現惡魔兒童等等。

關於成人化的兒童,就好比一個詞「巨嬰」。媒體的發達,成人也不進行深度思考,無法擔起一個成人的擔子,總沉浸在自己還是個寶寶的世界裡無法真正長大。

媒介的發展我們無法阻擋,可是個人的控制力卻可以自己增強。不是嗎?

年味似乎很濃,又好像不是很濃,此刻我在敲字,平靜也很安心。也祝大家新年快樂啦!

— 完 —

編輯:西七七

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話題菌 的精彩文章:

TAG:話題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