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薩拉熱窩到莫斯塔爾,繼續行走在波斯尼亞的國土上

從薩拉熱窩到莫斯塔爾,繼續行走在波斯尼亞的國土上

下午從薩拉熱窩出發到莫斯塔尓(Mostar),大概四個小時的車程,沿途都是崎嶇的山路,山上的雪更多、更大,另有一番景象。

莫斯塔爾是個古城,不大,只有13萬人,卻有著令人嚮往的人文氣息,集市的步行區域是典型的水鄉小鎮,保留了16世紀以來的風貌,據說是歐洲建築屆推崇的中世紀城邦樣板。

我是下午5點來到這裡的,當時已經華燈初上,沒有什麼遊人。這裡的冬季天黑得早,大概4點半就不見光線了,感覺上會有錯覺,總以為現在不是黃昏而是子夜。

古城沒有城門之類的建築,有一座很大的教堂。我們把車子停在了教堂後面的露天停車場,越過教堂廣場,來到了老街。老街的著名景點是灣橋,以及灣橋另一端的清真寺尖塔。這裡的整體感覺有點像重慶山城的縮小版,大街小巷呈網狀延伸,依山而建,石板路一級一級的,稍不留神就會崴腳。

彎橋是這裡的焦點,初建於16世紀,幾經毀壞,但據說每次修復都是原圖原樣,所以依舊是當年的樣式,彎度大,富有美感。這個夜晚,遊人不多,但燈光璀璨,把灣橋的內在韻味表現得若隱若現,美人雖已遲暮,但依舊是美人。過橋不遠的斜坡上有一凸出的平台,用石牆圍著,探頭就是懸崖,這是觀賞灣橋的最佳地方,我在對麵店鋪買了一瓶汽水,就這樣坐了兩個多小時。雪停了,山風吹過,燈色隨風動搖晃,有些時明時暗,那是歷史的光澤。我坐在店內的簡易座椅上,一再回想前南斯拉夫作家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c)的小說《德里納河上的橋》,那是其「波斯尼亞三部曲」的第一部,以大橋的一再興廢,講述了自16世紀到一戰時期這個國家的400年歷史,寫得氣勢磅礴,波瀾壯闊。我在出發之前專門重溫了這部小說,那是獲得1961年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因為他以史詩的氣魄從其國家中攝取題材和描繪人的命運」(摘自當年的頒獎評語),這讓我對波斯尼亞的沿途景觀,特別是灣橋,有了歷史層面的理解,不再是一橋一城。

薩拉熱窩和莫斯塔爾都是波斯尼亞的城市,雖歷戰火的一再摧殘,但每次的修復甚至重建都堅守自己的底線,保留了獨特的城市面目和氣質,完全不是我們千城一面的做法。與塞爾維亞多是平原不同,這是一個典型的山國,國土面積只有5.1萬平方公里,人口才400萬,但我們在此看到的,遠遠不是小國的做派,而是難道的歷史沉澱與泱泱氣度。

是的,我們在發展的時候,應該清晰知道要堅守什麼、放棄什麼?這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底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能聽又能炸 大小車型全通殺 超低音箱BassBox GP-10T
早春脫下外套穿上毛衣 美出了新高度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