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浩瀚星空中的秘密:地球從哪裡來?

浩瀚星空中的秘密:地球從哪裡來?

地球從哪裡來

自然科學的發展,撥開了千年的迷霧,擴大了人類的視野。自19世紀後半葉,人們開始對地震時觀測到的各種現象進行分析和研究,得出「地震是地殼運動引起的」結論。而圍繞地殼運動的問題卻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第一種說法是,地球是一團熱質冷卻固結而成的,冷卻的次序是先外后里。在這樣的冷卻過程中,地球體積逐漸縮小,以致首先形成一個殼子,且到處發生褶皺、斷裂,因而引起地殼運動。這就像一個瘦子穿上胖子的衣服易發生褶皺那樣,地殼是定型,而其內部卻在不斷收縮,由於外大內小,地殼不可避免地要打褶。

然而,這種論點在以下兩個方面遇到了困難:一是按照這種說法發生的褶皺和斷裂,應該是雜亂無章的,但事實並非如此,而是有一定的方向;二是地球內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由於這些元素不斷蛻變會產生熱量,其不僅可以抵消地球失去的熱量,而且有可能大於失去的熱量。由此可見,這種由於地球冷卻收縮而引起地殼運動的論點有些行不通。

第二種說法與地球冷卻的觀點相反,有人認為地球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是不斷收縮,而是不斷膨脹。重力迫使地球物質趨向集中,而被壓縮到一定程度的物質便拚命抵抗這種集中的趨向,是集中與反集中劇烈鬥爭的結果,引發了地殼運動。按照這種理論,由於地球的不斷膨脹,在地球的表面必然要出現無數裂口,且這些裂口應該是普遍的、雜亂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另外,有些人從萬有引力定律出發,把太陽和月亮對地球的吸引力引起的固體潮,說成是引起地殼運動的原因。這種說法也不全面,因為固體潮的影響是很輕微的,不可能在地殼中引起強烈的運動。否則地球在自轉一周的過程中,也就是說每天都要發生強烈的地殼運動,這顯然與事實不符。

還有人提出地殼內部物質不斷發生對流的設想,曾盛行一時。設想者認為,地球內部的物質,有的部分不斷緩慢上升,另外一些部分相對緩慢下降,這樣形成了對流。當對流上升到地表層下面的時候,分為兩股平流朝著相反的方向流動。由於兩股平流都具有相當大的能量且運動方向相反,就會發生大規模的水平運動,出現強烈的褶皺。這種觀點,是從假定出發的,尚待用大量的事實加以驗證。

在地殼運動問題上,還有一些人提出地殼均衡代償的看法。他們認為,地殼上的某些地塊發生了重力異常現象,重力場則要求這些地塊保持原狀,這一矛盾只好通過有關地塊的相對升降運動來解決,從而導致地震。這種理論雖能解釋地殼的垂直運動,但對地殼運動最主要的方式——水平運動,卻顯得無能為力。

當地球收縮說走入死胡同時,本世紀20年代初產生的大陸漂移說卻紅極一時。大陸漂移說認為:地層產生褶皺並不需要收縮。當大陸移動時,前緣如果受到阻力就可發生褶皺。就好像船在水上行駛時,在船頭前面產生波浪那樣。向西推進的南北美大陸,一方面在其東面形成了大西洋,另一方面在其西岸形成連綿不斷的落基山脈和安第斯山脈。另外,隨著貢瓦納大陸的分裂而向北推動的印度大陸和亞洲大陸相撞而形成了喜馬拉雅山。

本世紀30年代,大陸漂移說的贊成派與反對派經過激烈的爭論之後,大陸漂移說宣告失敗。其失敗的原因一是缺少對大陸漂移的原動力的說明;二是認為地球不是堅硬的;三是根據正統派的高溫起源說,地球在很久以前才是軟的,如果產生大陸漂移的話,也應是在地球形成的初期。50年代末,古地磁研究證實,南北磁極的位置始終在移動。照理,這樣的移動路線只有一條,奇怪的是,在北美和歐洲大陸上分別測定的北磁極遷移路線卻有兩條,它們不相重合,但形狀相似,處處平行,要使它們合併成一條,除非把北美大陸向東移動3000公里。然而,這樣就擠走了大西洋的位置,並使北美大陸和歐洲大陸連在一起,這正與大陸漂移說不謀而合。因此,被正統派打敗的大陸漂移說又重新活躍起來。

然而,地球磁場的問題至今尚未有定論,大陸漂移說在解釋一些實際問題的時候遇到了困難。到了60年代,有人注意到各大洋中間海嶺兩側的古地磁異常帶,且正向、逆向帶都呈對稱分布,兩側岩石的年齡也大致對稱排列,於是明確提出了「海底擴張假說」。這個假說認為:地殼運動最主要的動力是由於地幔物質的對流;地球上最上層約70~100公里厚的地方叫岩石層,其強度很大,岩石層以下幾百公里厚的強度較小的一層叫軟流層,對流就發生在軟流層內。他們設想,海嶺是地幔對流上升的地方,也是新大洋地殼誕生的所在。地幔中玄武岩漿不斷從海嶺頂部的巨大裂縫中溢出,冷卻後凝固成新的大洋地殼。以後陸續上升的岩漿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殼推向兩邊。使海底不斷更新和擴張,所以造成古地磁和年齡數據的對稱分布。當擴張的大洋地殼到達大陸邊緣,便俯衝到大陸殼下的地幔逐漸熔化而消亡,因此找不到古老的大洋地殼。

這個假說在最初提出時,根據並不充分,但經過觀測研究證明它是可信的。到了70年代,在漂移說和擴張說的基礎上,誕生了「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強調,全球岩石圈並非一塊整體,而是由歐亞、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極洲六大板塊組成。這些板塊馱在上地幔頂部的軟流層上,隨著地幔的對流而不停漂移。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帶;大地構造活動的基本原因是幾個巨大的岩石層板塊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由於地震是大地構造活動的表現之一,所以板塊的相互作用也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板塊構造說是綜合許多學科的最新成果而建立起來的學說,被認為是地球科學的又一次革命,它為地震成因和礦產資源富集的理論提出了一個嶄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在當今地學界佔有統治地位。不過,可以用來解釋地殼構造運動的還有地質力學等多種學派。

星光燦爛,宇宙無垠;美麗的銀河,星移斗轉。在這幽邃寂寥的空間,惟獨只有地球成為了生命的搖籃。春臨大地,滿處吐綠,萬物復甦;夏天到來,千山競秀、百花吐艷……一切生命都以無限神奇的方式生息繁衍著!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也能探索出生機地球形成之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星五號 的精彩文章:

世界各地神秘生物搜奇:神農架野人之謎
探訪神秘消失的古文明殘片:古滇國都城之謎

TAG:火星五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