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我形象與自我實現

自我形象與自我實現

《自我形象與自我實現》

文 / 阿魚探長

(一)

一個人要清楚地認識自己,是件極有挑戰的事情。難度在於,這件事屬於典型的「至關重要——很不著急」象限。因此,被忽視、輕視,甚至無視,是自我認識的常態。

理論上,在人的一生任意階段,都有機會完成自我認識。但實際考究來看,沒有那麼多奢侈的機會。

4歲以前,儘管已經具備了直覺化的自我意識,但混沌一片,不能成型;18歲以前,上學是生活的絕大多數,這一階段自我懵懂的覺醒與各種範式齊飛,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填充作為一個國民所需的基本物料,學校教育的底線是避免社會不安定因素的產生。因此,在學校里,當你冒出那些直究人類靈魂的拷問時,得到的絕大多數答案是滿足社會規則下的範式,其出發點就是省點麻煩。偶爾有個別老師,出於自身傑出的素養,願意不怕麻煩地引導你探尋自我,這樣的老師往往會被銘記在你的人生長河裡,但他們依然無法改變整個教育體系的無能。

看起來18—22歲的大學階段,最有希望承載這一使命。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大學佔據了先天優勢。18到22歲,是一個人最青春勃發的階段,既褪去了少年時的懵懂與幼稚,又有能力心懷天下,深入了解社會周遭;因此,即便這個年齡段不是在大學中度過,而是一個同樣可以帶來廣闊見識的環境,依然有很大可能性完成價值觀的基本成型。

其二,大學儘管依然存在諸多不好,但不可否認,安穩的環境、豐富的資源、相對簡單的社交關係,以及至關重要的,很輕的生存負擔。一個人一生中能有4年可以潛心學習自己喜愛的知識,可以低成本地大量試錯,可以有充足的時間一次次詢問自己生存的使命,這是何其奢侈!當然,也包括校園戀愛,因為愛情本質上也是一種完善自我的實踐。

22歲以後,進入社會,職場是與生存利益緊密掛鉤的,感情是要權衡回報收益的,這是世間最本質的生存規則。你很難再找到一絲喘息之地,來心無旁騖地探尋純粹。

如果結婚,隨之而來的就是下一代,你的生命會有更多的色彩,兒子(女兒),丈夫(妻子),爸爸(媽媽),職員,家長……但獨屬於你王二狗(劉小花)的比例,進一步被壓縮。

……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高更一樣,中年時期拋棄家庭,發瘋般地追尋生命里最本質的那道光——繪畫。這既不合理,也不科學,代價太大。

盤算下來,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能找到自己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也就是自我認識這件事,沒那麼充裕的時間,機會稍縱即逝,更多時候只能被茫茫生活裹挾而去。

自我認識,是自我實現的前提。確實難,但那是觸碰生命質地的第一步,無論如何都不該放棄。

(二)

每天被各種各樣的標籤貼滿,拜年走親戚,「年齡、工作和對象……」都快成三連環了。

街坊鄰居、親戚好友之間的談資,零碎而極富傳播力。扯閑話,是人類社會一種古老的技能需求,既然能歷經遠古到現代依然存在,說明扯閑話一定有其獨特之處。可能是鍛煉人的情緒表達能力,社交體驗與關係檢測,陣營劃分與利益權衡……看起來,根本目的還是沖著生存去的。

而扯閑話的信息傳遞功能,極有限;典型例子就是A和B在聊天,至於聊的內容是關於C還是D,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A與B能達成情緒共鳴。

社交,是人類社群的必然。而社交產物,則承載了人類的各種隱蔽需求。

比如,微信、微博等社交軟體。

以我自己為例,玩微博已經有8年了,微信不到5年。很明顯,我更偏愛弱鏈接關係的微博。

由於少年時極度喜愛QQ,以至於剛開始用微信的時候,毫無興趣。說來不怕笑話,我註冊微信號的動機,也僅僅是因為大學宿舍樓里的自動售貨機,每周四用微信支付只需1分錢。

很長一段時間,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用朋友圈這個東西。如果我要寫文章,我寧肯去QQ空間或博客;如果我要發照片,我認為朋友圈這種風格實在不夠文藝,沒有QQ說說的感覺……

後來的後來,幾經測試,我終於找到朋友圈的最佳使用方法,那就是「打卡」。於是我連續21天早起會打卡,連續100天英語閱讀會打卡,有地理情結的我每逢二十四節氣也會打卡……

所以,一眼望過去,我的朋友圈非常野蠻,會讓想通過朋友圈來了解我的朋友大失所望。既然微信已經成為一個生態,那我就不會拒絕分享一堆鏈接在朋友圈,尤其後來我自己做了公眾號,更熱衷於分享公眾號文章了,不過基本都是別人的作品(主動分享自己的文章還是讓我略難為情),因為我能理解他們辛苦寫出來的不容易,而優秀的作品在微信公號去中心化的這種模式下,不積極為他們分享的話,很容易被泯沒。

(三)

如果不是微信漸漸成為人們的網路身份證,成為一個超級應用,恐怕我對微信還會繼續冷淡下去。

朋友圈裡我多次嘗試過分享一些自己生活的東西,但始終找不到那種純粹分享的欣喜與愉悅。我之所以沒有完全關閉朋友圈,沒有清理舊的朋友圈,原因讓我也很無語,一是因為微信是爸媽最熟練的社交軟體,也是他們能接觸到我的最便捷途徑;二是因為我喜歡的姑娘偏偏摯愛微信和朋友圈。

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微信本質上依然是個工具,儘管它現在像個龐大的生態系統,儘管張小龍已經極其守住分寸。但不可否認,微信朋友圈這種強社交關係,依然會讓我感到壓力。

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失敗。

比如,無論你和好友如何相熟,永遠不會有人可以完全讀懂你。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色彩,也可能是多種色彩,但當你在朋友圈展現出一點超出好友原本印象的色彩時,就會給他人帶來一絲震動,「沒想到你還這麼文藝!沒想到你還會寫詩啊!沒想到你還會談尤克里里……」

我好像沒有義務讓你想到吧,那些於我而言稀鬆平常的事情,並沒有多麼了不起,但為什麼這種感覺會格外微妙呢?

因為你竟然沒有打聲招呼就衝破了你們兩人之間原有的秩序,這就好比你和你發小18歲一起出門闖蕩,過兩年回來,一個豪車香檳,一個窮困潦倒,誰不得個十天半個月來平靜一下心情?

人們總是厭惡變化,尤其是超出預期的變化,無論是好是壞。這種在變化面前無力的失控,會讓人極其沒有安全感,更談不上優越感。優越感是需要等級來襯托的,而等級的設定,本質上就是貼標籤,貼標籤的訴求就是拒絕變化,乖乖的哦!

於是,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場,也就是人們情緒的戰場。這種戰爭與你們關係親密與否沒有關係,戰爭的根源深藏於人性的黑暗之地,你每一條朋友圈的發布、點贊、評論,都可以是夜空中璀璨的煙花,也可以是觸發暗黑裂谷里深藏的人性潘多拉魔盒的導火索。

更讓人心碎的是,哪怕你能小心翼翼地塵封好潘多拉魔盒,你也依然得面對一個事實——你永遠無法通過社交網路真正認識一個人。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結識過兩個可以被我視為知己的人,其中一個,是我在爬泰山途中相識的姑娘,在此之前平生毫無交集,在此之後也相距數千公里再未相逢,但我們至今可以談論任何話題,彼此也有著難得的默契,堪稱淡如水的友誼,而事實上,我們僅僅相處過一天而已。我還認識一位朋友,性格、興趣、追求,甚至三觀都接近,我們在社交軟體上也可以聊天,但事實是,無論我怎麼用力,依然很難成為從心底接納的朋友,更不用提知己,因為我們從未真正相處過,哪怕一天。

這讓我決絕地相信,無論社交軟體、AR、VR人工智慧如何快速發展,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真切地交流,依然是不可代替的。

再退一步,很多相識的人,依然做不到相知。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彼此之間並沒有共同經歷過什麼,要麼是一場風雨,要麼是好些年的細水長流。如果沒有這些有所克服的共同經歷,哪怕你們是四年的同窗好友,哪怕你們是同床共枕的夫妻,又怎能互相讀懂呢?

(四)

社交軟體,承載了太多工具屬性之外的東西;那是些什麼東西?從「旅行的青蛙」那撕心裂肺的內心戲也許可以窺見一二。

社交,很多時候是在完成「自我形象」的塑造。比如每一張美圖秀秀的自拍,比如朋友圈精心篩選的發布動態……這些元素,無一不是為了你預想的、給他人展示的「自我形象」服務。

因為人的社交屬性,這些塑造工作也就成了「社交貨幣」。你朋友圈的風格、審美、內容、發布頻率,會成為他人衡量你社交形象的物料,會成為他人在心中為你定價的依據。

可不是一筆你情我願的買賣嗎?

但是,這筆交易存在致命缺陷。

你通過社交展示而做出的評判和定價,本質上是對評判對象的「自我形象」考量。這就存在作弊的可能,比如精心偽裝或打造社交形象,就可以欺騙相當一部分人,因為那些人只是情緒的奴隸,而懶得動用邏輯判斷。

一直以來,我對於「修圖」這件事,存在質疑。如果拍照的目的是為了記錄真實,那麼為什麼要把真實的照片修成電視里爬出來的壁紙?美固然重要,但求真才是根本。因此只能說明,修圖修到連自己都心驚膽戰的人,其實還是為了滿足「自我形象」的塑造,而非樸素的紀實。因此,我很好奇幾十年後當我們老去之時拿著當年的美圖秀秀自拍照跟孫子們說這是爺爺奶奶年輕時的樣子,會不會心有遺憾地發虛,但我猜更多的可能性是老掉牙的我們自己也笑呵呵地信了。

自我形象,不等於真實的自己。

將精力投諸於自我形象的塑造,以獲得社交快感,本質上是對生命的辜負。即便是當面交流,人與人之間依然存在諸多羈絆,比如自負,以通過貶損他人而獲得微不足道的優越感,其實是為了隱藏自卑心;比如驕傲,以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某種程度,事實上未必,本質上是一種能力不足的誤判……

所以,李小龍才說過這麼一段話,讓我刻骨銘心——

「我當然可以輕輕鬆鬆在鏡頭前表演一些好看的花拳繡腿,這對我來說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是朋友,最難的就是真誠地表達自己。」

真誠地表達自己,多麼難得。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連自我表達都是一件越來越奢侈的事情。

沉溺於「自我形象」,對於自己的人生使命毫無幫助。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儘管價格隨著市場在不停波動,但始終回歸在價值線附近。同理,儘管你可以短期內用些手段提升你的「自我形象」,但從長遠來看,你的「自我形象」依然取決於真實的「自我價值」。

因此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面對真實的生活,追問真實的內心,不遺餘力,尋找自己真正的天賦與興趣,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使命,創造真實的有創造力的作品,才是存在的全部意義。

而這個過程,就是「自我實現」。

工作,是完成「自我實現」的方式;豪宅、豪車、榮譽、財富……不過是「自我實現」的部分福利罷了。

《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說得好,「追求卓越,成功自然會到來。」

而生活的最大挑戰在於,很容易讓人迷失,從而本末倒置。

但也正因如此,畢竟只能活一次,那就用力點去平衡生命前進的齒輪。

cherish

O

漣漪之外 - beyond the ripples

最後,點一首最近很喜歡的歌:

N

本文版權已保護,轉載需授權。個人分享朋友圈、群聊無需申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藍色江流 的精彩文章:

從心理角度解釋我的成長

TAG:藍色江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