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俗之年畫——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年俗之年畫——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間年畫達到了鼎盛階段。

在中國民間,年畫就是年的象徵,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年畫已不僅是節日的裝飾品,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它成為反映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木版年畫有大大小小几十個產地,其中著名的有: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四川綿竹等地。清末民初年間,年畫的使用地區覆蓋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各地,包括台灣在內。

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開封朱仙鎮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主要分布在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另外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等地年畫都受其影響。它用色講究、色彩渾厚鮮艷、久不褪色、對比強烈、古拙粗獷、飽滿緊湊、概括性強等特徵。以傳統技法構圖,畫面有主有次,對象明顯,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現出勻實對稱的美感。

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在古代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這裡大破兀朮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岳王廟,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特別是過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後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其作品暢銷各地,於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

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許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給予其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樸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年畫作品

天津楊柳青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年畫之一,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深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其取材內容極為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例如《莊稼忙》、《慶賞元宵》、《秋江晚渡》、《攜壹南村訪舊識》、《新年多吉慶,合家樂安然》、《漁婦》,以及帶有時事新聞性質的《女子求學》、《文明娶親》、《搶當鋪》等,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一直延續發展至今。

楊柳青木刻年畫始於明代崇禎年間,清代光緒以前是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那時,天津楊柳青鎮及其附近村莊,大都從事年畫作坊生產,有「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之稱,年畫因以產地得名。楊柳青年畫盛於清朝雍正、乾隆至光緒初年。最早開業的畫鋪為崇禎年代的戴廉增、齊健隆兩家,後又有惠隆、美麗、憲章等字型大小。初期年畫保存下的很少,現在多見的是明末到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優秀作品。

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點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三言兩語很難說得明白。其中較為顯明突出的則是表現在製作上。楊柳青年畫的製作程序大致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製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江蘇桃花塢

桃花塢是蘇州的一處地名,位於閶門內北城下,古來便是蘇州城裡一個風景秀麗的去處。桃花塢木板年畫是中國江南主要的民間木板年畫,與天津揚柳青並稱」南桃北楊」。明弘治時,名畫家唐寅(伯虎)曾在這裡營建桃花庵,自此名揚。桃花塢年畫,始於明代,盛於清雍正、乾隆年間。此後江南各地受其影響,陸續開設畫坊。其作品富麗堂皇,題材多樣,或謂能「巧畫士農工商,妙繪財神菩薩」,並且「盡收天下大事,兼圖裡巷新聞」。內容有故事戲文,人情風俗,時事新聞、美人、娃娃,以至灶君、神馬等。

桃花塢木刻年畫不僅廣泛流傳於江南一帶和全國許多地方,而且遠渡重洋流傳到日本、英國和西德,特別是對日本的「浮世繪」有相當影響。

山東濰坊楊家埠

山東濰坊的寒亭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寒亭,古稱寒國,傳為夏代寒浞所建。寒亭楊家埠的木版年畫,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而馳名中外。產地不同,風格迥異。數百年來,楊家埠木版年畫按照農民的思想要求、風俗信仰、審美觀點、生活需要逐步發展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樸雅拙、簡明鮮艷的風格。它植根於民間,裝飾於節日,長期以來起著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願望,美化人民節日環境的作用。它的題材極為廣泛,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美女娃娃、吉祥歡樂;人情世事、男耕女織;小說戲曲、神話傳說;山水花卉、飛禽走獸;時事新聞、諷刺幽默;還有些以實用為目的,服務於人們的現實生活。楊家埠木版年畫現已成為促進國際間文化交流、吸引國外客商遊人、發展濰坊外向型經濟的紐帶,成為「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的主要景點之一。

的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多為藝人自畫、自刻、自印,形式有小橫披、方貢箋、福子燈、花瓶及各種神像等。清乾隆、嘉慶年間,創作有《男十忙》、《女十忙》等反映當時生產勞動的年畫作品。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了反映政治、風俗、諷刺、幽默、故事、戲曲、花鳥等方面的題材,如《義和團》、《炮打日本鬼》,廟會風俗畫《四月十八》、《瞎老婆踏了豆腐擔子》、《打婆婆變驢》和《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封神演義》,以及《天下地理圖》、《天下帝王圖》、《四岳圖》等作品。這時,年畫體裁繁多,一戶農家院落從大門到炕頭,從糧囤到牛棚,都有特定內容和形式的年畫供張貼。建國後,不少專業美術工作者傾心於楊家埠年畫的創作。在傳統工藝基礎上吸收了歷史和現代的製作方法,將楊家埠年畫提高升華,並對其進行挖掘、整理、創新,創作了大量新畫。

?

四川綿竹

綿竹,因特產綿竹,漢初建縣即以「綿竹」為縣名。綿竹年畫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用線講求洗鍊、流暢,剛柔結合,疏密相間,具有強烈的節奏感。造型常使用誇張、變型、象徵、寓意的表現手法,使塑造藝術形象生動感人。

在繪製風格上,綿竹年畫和中國其他年畫一樣,首先是要刻成線版。但是,線版在綿竹年畫中只起輪廓作用,最後完成全部靠手工彩繪,與其它地區「色版套印」年畫有明業區別。同樣一張木刻版,通過不同藝人的加工,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藝術效果,所以用一句話概括,綿竹年畫繪畫性強。它既承傳了唐代年畫由畫師手工畫成的技法,又繼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術的技術。另外,綿竹年畫在用紙、用筆、用色上也別具一格。傳統綿竹年畫一般都用粉箋紙(當地所產的土紙上面塗一層薄薄的彭州白泥)和鴛鴦筆(特製扁筆,一邊蘸水,一邊蘸色),顏色多用礦物色和民間染料加膠礬調製而成。主色有佛青、桃紅、猩紅、草綠,其次是金黃、天藍等,約束人以單純強烈、鮮艷明快、對比和諧的色彩效果。這樣可使手繪色采更加厚重,風吹日晒經久不變。由於用筆、用紙、用色的獨特性,使綿竹年畫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綿竹年畫內容廣泛,品類繁多。歸納起來有:避邪迎祥、歷史人物、戲曲故事、民俗民風、名人字畫、花鳥蟲魚等,按製作方法分為「捶墨」、「落墨」和「填色」三大類。「捶墨」即木板拓片(總稱黑貨),內容多為民俗和名人字畫,神話傳說等。「落墨」,以水墨為主,色彩淡雅,近似國畫「小寫」,內容多為神像和各種戲曲故事。「填色」(總稱紅貨),按繁簡可分七種,有「明歷明掛」、「色金」、「印金」、「花金」、「常行」、「水墨」及「填水腳」。其中尤以「明歷明掛」的繪製最為工整細膩,色彩也異常艷麗多彩。至於「填水腳」,用色單純,寥寥數筆,挖主寫意,卻十分生動傳神,非綿竹年畫高手,不能為之。從規格看,有大毛、二毛、三毛之分(毛是綿竹年畫專用粉箋紙的開張)。所謂大毛,就是整張粉箋紙上作畫,大多繪秦瓊,尉遲公等武將,飛稱武門神。將其貼於大門之上,意在御凶求安,護衛家宅。二毛者,即張貼於二門的文門神,其畫稍小於前者,此類多系求福、求喜、求富貴的內容。貼於寢室門或灶屋門的三毛,畫幅小於二毛,大多為仕女、娃娃題材,如觀花美人、八寶童子等,那有魅力的藝術造型,特別逗人喜愛。此外還有一種屬於稀有的落地門神,它是一種與大門一樣大小的特大門神。這類門神常見於舊時代大戶人家的龐大龍門之上,內容多為武將。隨著人們的審美情趣的變化,又創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符合現代人們審美情趣的各式各樣的新年畫。同時裝裱形式和內容等都做了改革和創新,深受人們的青睞。

河北武強

武強年畫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明永樂年間,山西省洪桐縣藝人到此以後,促進了這一藝術形式的發展。起初是民間畫家親筆畫,逐漸發展成刻版印刷,以至全部套版印刷。那時人煙稠密的武強南關,便是「家家點染,戶戶丹青」,形成了我國北方最大的木版年畫產地之一。到了清康熙、嘉慶年間,武強年畫業進入興盛時期,從業人員約500人,店鋪達144家,最高年出產畫品達一億多張,約佔當時全國年畫銷量的三分之一。武強年畫幾經滄桑,到1980年成立了「武強年畫社」,武強年畫得以正式出版發行。

武強年畫是用杜木刻板、採用黑、紅、綠、黃、紫、粉幾套色水印的木牌畫。手工刻板,手工拓印,繪、刻、印緊密結合,古樸而精美。其構圖飽滿,線條粗放,色彩強烈,裝飾性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畫面結構緊湊,主題突出,人物場景簡練。刻版以陽刻為主,兼施陰刻,線條穩健、流暢。運用黑白對比手法,不失其古樸、雅拙的風格。色彩用原色,單純而富有變化,強烈而又調和,形成了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

梨園戲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梨園戲韻 的精彩文章:

TAG:梨園戲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