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清帝國活不到大年初一了:就差五天,人心崩解

大清帝國活不到大年初一了:就差五天,人心崩解

進入西曆的1912年二月份,之於南京方面已經是新生的民國元年,但對於北京方面,仍是大清帝國宣統三年的臘月。不過,誰都知道,清廷可能過不了這箇舊歷年了。

問題只在於,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儀如何體面安全地退位,而身為內閣總理大臣的袁世凱,也不想蒙一個「欺侮孤兒寡母」的惡名。民國臨時政府及其大總統孫文,倒是最為光風霽月:只要清帝退位,南京一定會將這血戰而來的萬里江山,和平交予袁世凱。

就看各方具體怎麼操作了。

成年溥儀和妻子

民國元年2月4日(清宣統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孫文告《字林西報》記者,一俟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即辭總統位,並建議南京臨時參議院舉袁氏繼任。

昨日,袁氏電民國議和總代表伍廷芳清帝退位條件,涉及皇帝、皇族及滿蒙王公之待遇。今日,孫文請伍轉告清內閣,時局至此,已非停戰問題,而應南北一致,聯師北上,以定大局。

山西都督閻錫山率民軍攻佔托克托後南移河曲。南京政府和清內閣基於晉地混戰不斷,遂商定停戰信條。戰事逐漸平息。

廣東北伐軍佔領徐州,隨即被清軍擊退。

2月5日(十二月十八日),總統孫文召開內閣會議,就時局及戰略議決如下:清帝遜位後居北戴河或熱河;其年俸由南京臨時參議院決定;遜位詔書發表後,參院即舉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為繼位總統,然須在南京任職。

袁氏授意河南巡撫齊耀琳以省諮議局名義奏請清廷立即宣布共和,此是保證北方穩定的「請願共和而不獨立」之策。

署理湖廣總督段祺瑞等北軍九將領請袁氏代奏,痛斥二三滿清親貴迭次阻撓朝廷傾向共和,聲稱「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

2月6日(十二月十九日),清出使德國大臣梁誠、出使英國大臣劉玉麟電外務部,請代奏朝廷俯順輿情,決定共和,以保中國,而維危局。

臨時參議院討論總統孫文交議統一軍政、民政、財政案,決定請陸軍、內務、財政三部聯合電告各省都督,即日撤銷軍政分府。

2月7日(十二月二十日),中華民國聯合會會長章炳麟謁見總統孫文。昨日,後者聘前者及張人傑為樞密顧問,今日,章氏請辭。年初,章氏即正式脫離同盟會,而組「中華民國聯合會」以自娛;加之其光復會戰友陶成章之被暗殺,使章氏愈發厭惡南京政府及孫文黨人。

2月8日(十二月二十一日),清總理大臣袁世凱遣親信署郵傳大臣梁士詒攜內閣所擬之清帝退位條件入覲隆裕太后。

袁氏經綜合考慮,通知南方,在清室優待條件中,「大清皇帝尊號相承不替」不能更改;「遜位」二字改成「致政」或「辭政」。馮國璋段祺瑞等北軍將領六十四日亦通電民國議和總代表伍廷芳,堅持此議。

陝甘總督升允電奏清廷,請立即停止議和。並兵分兩路進攻乾縣鳳翔之民軍。

清護理兩江總督張勳遣代表至宿州,與民軍商議停戰辦法。

2月9日(十二月二十二日),清署湖廣總督段祺瑞自保定電中華民國總統孫文、陸軍總長黃興、司法總長兼議和總代表伍廷芳,提議「宣布共和之日,兩方政府同時取消」,並說,「即以(清帝)退位之時,為共和臨時政府成立之時」。其用「退位」之語也明。

伍廷芳代表南京政府將清帝退位最後修正案電告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關於皇族之待遇條件及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條件均無異議」,但只願將「遜位」改成「辭位」。並聲明「決難再讓」。

清督撫張鎮芳、張勳、段祺瑞、齊耀琳等九人聯名請內閣代奏,請朝廷「速將明諭,宣布共和,悉以政權公諸國民」。

孫文函聘趙鳳昌為南京政府樞密顧問,後者不就。自此,君憲派與革命黨開始分道揚鑣。

2月10日(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清帝退位條件」中是「辭位」還是「辭政」,北方和談代表唐紹儀和南方實業總長張謇連電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唐氏曰,「十四省軍民以生命財產力爭,專在『位』字」,請內閣「務懇力持辦到『辭位』二字」;張氏曰,「種種優待專為『辭位』二字之代價」,請袁氏「萬勿遷延兩誤,敗破大局,追悔無及」。

袁氏召集國務大臣及近支王公,討論並通過南京政府昨日提出的清帝退位條件之最後修正案。

北京蒙古王公聯合會電南方總統孫文,推薦袁世凱為將來統一的新政府的總統。四天後孫氏複電,他已經向參院辭職並薦袁繼任。

2月11日(十二月二十四日),隆裕太后認可優待條件,決定皇帝退位。

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將朝廷即將頒發的退位詔書電告北南和談代表唐紹儀伍廷芳,轉發正副總統孫文黎元洪及其南京政府。並致電南方,曰「共和為最良國體」,「大清皇帝既明詔遜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帝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其中「大清皇帝既明詔遜位,則宣布之日,為民國之始基」這個說法,被後人認為,清帝退位詔書是中華民國之法統來源之一。

2月12日(十二月二十五日),清隆裕太后下詔,皇帝溥儀退位。其詔書原稿起草者為江蘇吳縣人楊廷棟,後被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修改如下: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至此,辛亥革命得以功成,共和中國正式奠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代史論語 的精彩文章:

黃河花園口決堤竟「無一人傷亡」?歷史真相是這樣的
新文化運動和《新青年》:一個妄人,一場炒作,一樁騙局

TAG:近代史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