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感冒到中西醫之爭有意義嗎?

從感冒到中西醫之爭有意義嗎?

最近兩天接連被《感冒下的北京中年》、《被病毒打垮的好老師》、《77歲母親高燒40℃+,兒女拒絕醫院任何醫治措施之後》三篇文章刷屏,尤其在我們這小小的醫療圈子裡引起了小小的轟動。

中西醫需要一爭高下嗎?

比如《詳解《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真相》,從中醫角度認識一下西醫治療感冒的弊端。確實中醫治療感冒是非常優勢的,那也得要病人和家屬認識到,並上門求診與你才行。

西醫的治療流程是標準化的,因此前兩篇文章記錄的出奇的相似、雷同。而第三篇因為作者的堅持,才使得其母親的標準化流程得以中斷,讓中醫參與了其中,這過程是非常複雜的,是承受了巨大的家庭內在壓力。因為其母親的病情最終得到了治癒,才有機會申辯一下。作者得到其中醫朋友的指導,而且認可他的這位中醫朋友,他信中醫,所以才會願意承受這樣的壓力。

可不是每個病人或家屬都有他這樣的信任和當擔的。不然悲劇也不會輪番上演了。

今天讀了《流感下的中西醫》楊先生說的非常好,從國家層面看:「中國如果沒有了中醫,會有很多人飽受病痛的折磨,會有很多病沒法治,但這個社會可以繼續運轉;而如果中國沒有了西醫醫院,這個社會會瞬間癱瘓。不管你是否願意,這是事實。『』

從個體角度來看,有了中醫,你可以免受很多的病痛折磨,甚至有機會治癒已被判了死刑的病。黃龍祥先生曾說過:「人的知識結構和半徑決定他的觀察所得」,非常經典。也就是說你的格局決定了你的人生。

我們代表不了國家,作為一個醫生和病人,用現代統計分析來看疾病的治癒率是非常不能容忍的。因為誰都想成為那個分子,成為被治癒的那個。哪怕是百分之一,也寄希望於這個1就是自己。

作為醫生,我們要精益求精,提高醫術,學貫中西,不能有門戶之見,一切以治病救人為前提。不忘初心,堅持醫生的本質,尊重病人的個體差異。醫者父母心,不能只掛與嘴邊。只有當處於這個位置時(自己的父母、子女生病之時)才會有那種心理,才能真正體會到這句話的意義。

作為病人,我們要珍惜健康,因為健康就是一切。生病了,小毛病問問百度或者朋友圈,嚴重了早點看看醫生,看了西醫療效不好,你還可以去看看中醫,千萬別一條道走到黑,事實證明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要及時的去修正。都說美國的法律是健全的,他們也是在不斷的修正自己的法律漏洞,不然就不會見到第五修正案了。

有人這樣說過:「我們所有人的歸宿都是火葬場,全在排隊,醫生的作用就是防止有人插隊……」。

生長壯老已,是人生的預定路線,但不幸的是何時「已」還是個未知數。有的人還未出生就被「已」了,有的人在出生之後,或者生長階段,或者正值壯年。哪怕已步入衰老,我們仍然寄希望於健康的更長久些。

為了自己的健康,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個體,要為自己負責,就要做一個聰明的病人或者家屬,請利用你們的聰明和高情商,與身邊的醫生做朋友,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尤其是醫療資源,做一個明明白白的人。

祝福各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感冒 的精彩文章:

寶寶感冒怎麼辦,如何預防
記我家史上最強一次感冒病毒來襲始末

TAG: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