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之中途插隊的曹操
十六路諸侯各懷鬼胎,明爭暗鬥,除了曹操,沒有人真的想跟董卓決戰。而董卓專心致志的享受生活,積累財富,也沒有把消滅盟軍當成要務。在這場鬧劇中,有五個不甘平庸人,想在天下群雄面前秀一把。他們分別是華雄、呂布、劉備、關羽、張飛。
華雄一身好武藝,可惜在董卓的隊伍中,被人氣天王呂布壓得抬不起頭來,因此華雄需要高調的立功,而不是像華英雄那樣低調的開飯店。人氣王呂布雖然春風得意,加官進爵,但是呂布急需一場戰爭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他要讓天下英雄知道,呂布這個名字,不僅僅是有商業價值。劉、關、張哥仨是來進修的,好增加政治資本,提高吸納投奔人員的數量和質量。因此這場聲勢浩大的戰役,能讓人印象深刻的只有兩場戰鬥:一個是關雲長溫酒斬華雄,另一個是虎牢關三英戰呂布。兩場戰鬥下來,華雄榮獲最佳配角獎,呂布雖敗猶榮,獲得最佳個人獎,劉、關、張哥仨晉陞最強天團。
這兩場戰爭,加劇了盟軍的內鬥,加速了董卓的瘋狂。其實平心而論,董卓就是個土豪暴發戶,雖然十惡不赦,但是屎盆子也不能只扣他一個人頭上。那些令人髮指的惡行,始作俑者是李儒這個壞蛋。有的時候智力是一把雙刃劍,好人擁有,造福蒼生;壞人擁有,為禍蒼生。李儒就是個為禍蒼生的人,他不害人的時候就算給社會做貢獻了。無論是廢立皇帝,遷都長安,刨墳掘墓,掠奪百姓等等暴行,其實都是李儒出主意,董卓去執行。
正當聯軍們一起其樂融融的觀看風景的時候。董卓接受李儒的建議,把都城強行遷到了長安。這麼好的機會,袁紹居然放棄追擊。只有曹操草草行動,中了李儒的奸計,大敗虧輸。之後曹操與盟軍分道揚鑣,前往揚州發展。
其餘盟軍聽說董卓遷到長安,於是迫不及待的向洛陽進發。最積極的就是拒絕接受袁紹進攻命令的孫堅,孫堅先到洛陽,機緣巧合之下得到了從秦朝流傳下來的傳國玉璽。孫堅小心的把玉璽收好,跟袁紹請病假要回長沙。袁紹在各諸侯身邊都安插了姦細,以盟主的身份索要這枚玉璽,孫堅發下毒誓不承認有這個東西。袁紹這時候凶相畢露,數次大戰不曾露面的顏良、文丑拔出寶劍要玩硬的。孫堅也不含糊,背後的韓當、程普、黃蓋也抽出刀來,準備和袁紹決戰。其餘諸侯一看形式嚴峻,都向前勸解。孫堅帶人回長沙。
公孫瓚本來就看不起袁紹,找機會也回老家了。孫堅、曹操、公孫瓚的離開,宣布盟軍瓦解,討伐董卓的軍事行動告終。
當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場戰役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董卓是個受益者。在群眾眼裡,十七路諸侯都搞不定的董卓,誰還敢跟他炸刺?董卓藉機遷都長安,離自己的勢力範圍又進了一步,比在洛陽舒坦多了。袁紹作為盟軍的盟主,對各個隊友的情況都莫得門清,賺足了政治資本,開始盤算著該先對誰動手。其餘人都跟著打醬油,蹭經驗。唯一有損失的就是曹操,獨自作戰,迎來一場大敗,險些喪命。孫堅看上去得到了傳國玉璽,可惜正是因為這塊玉璽,孫堅在回家的路上遭到劉表結仇,日後還因為這段仇怨把命丟了。算老算去最划算的就是董卓和袁紹,最賠本的就是曹操。然而曹操就是有辦法,在這場本來落後的比賽中彎道超車,跑到了前邊,成為了和袁紹齊名的政治明星。
曹操出手之前,我們有必要看看盟軍解散後,各路諸侯這次討伐董卓行動結束後的仕途總結。最早按耐不住的是兗州刺史劉岱。劉岱經過自我審視,發現這些盟友中,只有喬瑁是個軟柿子。於是劉岱去找喬瑁借糧。喬瑁倒不是心疼糧食,關鍵是和劉岱沒交情,而且說是借,他根本就沒打算還。劉岱聽說被拒絕,內心十分高興,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理由進兵。就這樣,曾經是盟友的劉岱和喬瑁打響了盟軍內戰第一槍。劉岱殺死喬瑁,奪了他的全部資產。不過劉岱擴大在山東的勢力後,也為日後的覆滅埋下了伏筆。因為在不久的將來,劉岱治下的青州爆發黃巾之亂的2.0版本,劉岱被殺,接替他的正是曹操。而曹操也就是在這裡,吸納了劉岱的地盤和青州黃巾軍的主力,使自己完成了逆襲,成為了在中原和袁紹並駕齊驅的人物。
冀州牧韓馥和喬瑁都是盟軍中的軟柿子。鑒於喬瑁的死亡,韓馥積極總結教訓,打算找個靠山。那麼找誰靠譜呢?理論上誰能耐大誰靠譜。那麼誰能耐大呢?當然是前盟主袁紹。因此韓馥給袁紹送禮,資助大批軍糧,權當是交保護費了。
韓馥這麼做,並沒有激起袁紹的保護欲。在謀士逄紀的黑暗計謀下,袁紹給公孫瓚寫信,約定共同進兵冀州,平分韓馥的地盤。公孫瓚大喜,爽快的帶兵前往冀州,在他看來袁紹沒什麼本事,自己如果能得到冀州,必然是中原霸主。
韓馥覺得自己交了保護費了,遇見公孫瓚這樣的惡霸來欺負,就求救於袁紹。袁紹到了冀州,盡奪韓馥權利。韓馥從冀州牧變成了冀州遊客,還沒有暫住證。韓馥心裡有苦說不出,日子過的窩囊,只好離開冀州,投奔當年的盟友張邈。
袁紹輕鬆的陰了韓馥,奪了冀州。但是公孫瓚都快來了,這茬怎麼處理?好辦,袁紹派人假裝董卓的家將,殺死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公孫瓚大怒,居然被自己最瞧不起的袁紹給玩了,因此點起大軍跟袁紹決戰。本來袁紹可以幹掉公孫瓚,不料袁紹手下出現了叛徒,這個叛徒不僅救了公孫瓚,還成了重創袁紹的關鍵人物。這個叛徒就是傳說中的趙雲。
緩過一口氣的公孫瓚,夥同趙雲、劉、關、張一起很袁紹決戰。仗沒打完,來勸架的了。按道理來個曾經的盟友勸架,比較合邏輯,不料來勸架的居然是董卓的人。董卓借皇帝的名義給他倆升了官,這倆人很沒出息的握手言和,並對董卓感恩戴德。
袁紹和平得到冀州,又得到皇帝冊封,雙喜臨門。袁術看不下去了,這個庶出之子怎麼不用心輔佐嫡長子,還培植自己勢力呢?關鍵是袁術對袁紹和平得到冀州羨慕嫉妒恨。為了化解心中的不平,袁術張嘴就找袁紹要一千匹馬。袁紹哪能給啊?馬可是戰略物資,一匹都不給。袁術心情很差,又找荊州劉表借糧食。劉表跟袁術沒交情,再者說了,袁家雖然四世三公,但是劉家好歹是皇族,劉表最袁術牛逼的態度不滿,一粒糧食也不給。
袁術很不爽,這時候他想到了一個人,他哥哥袁紹的仇人孫堅。袁術找到孫堅,把當初不發軍糧的事推到袁紹身上,又捏造袁紹、劉表結盟共同對付孫堅的假新聞。惹得孫堅大戰劉表,不幸丟了性命。
中原大亂,戰爭不斷,各位大帥互相攻伐,只有長安那邊風景獨好。董卓不愧是個土豪暴發戶,他在長安城外修建了私人別墅郿塢,內存夠吃二十年的糧食,選美八百人,金銀珠寶不計其數。這套別墅的修建,暴露了董卓的人生目標。
董卓可謂志得意滿,想想當初和自己並駕齊驅的皇甫嵩、朱儁,如今混的都不如自己。在長安這塊寶地,誰敢不服就直接殺掉。再看關外諸侯,各個自相殘殺,沒有人能成為自己的威脅。自己唯一忌憚的孫堅還死了,董卓真的再不懼怕任何人。
在董卓看來,沒人能撼動自己的威勢。司空張溫和袁術通信密謀,被呂布發現,直接將張溫斬首。這一行為讓本來就惶恐不安的王允更加度日如年,如坐針氈,寢食難安。畢竟當年和袁紹通信的事還沒被發現,如今袁紹和董卓言歸於好,自己有暴露的風險。最最要命的還是那把七寶刀,萬一哪天被董卓知道這把刀是自己的,那真是死無葬身之地。因此王允殫精竭慮,日思夜想,必須儘快除掉董卓!
就在王允一籌莫展的時候,歌姬貂蟬出現在王允的計劃之中。王允終於出招殺掉了董卓,釀成了關中大亂。如果說十六路諸侯討伐董卓,最大的得利者是袁紹和董卓的話。那王允連環計殺董卓,最大的得利者就是逼了王允一把的曹操和看似跟這件事完全掛不上勾的劉備。下一節,我們來講述連環計的前世今生。


TAG:遊說歷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