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明悲歌風雨情,崇禎皇帝勤於政事卻還避免不了亡國的命運

大明悲歌風雨情,崇禎皇帝勤於政事卻還避免不了亡國的命運

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史稱崇禎帝,他16歲的時候登基稱帝,生活極為節儉,沒有寵信宦官,工作相當努力,即使生病也堅持上朝,與歷史上的昏君相比,崇禎帝絕對是一位明君,即使沒有像其他亡國之君那樣驕奢淫逸,可是還沒有避免亡國的命運。

從明朝中期開始,就沒有出現過雄才大略的皇帝,倒是湧現出不少奇葩皇帝。比如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忽悠下,覺得自己軍事才能很厲害,帶著大軍就親征瓦剌,結果導致幾十萬明軍全軍覆沒,他本人也成了敵人的俘虜。崇禎皇帝的哥哥朱由校,痴迷於木工活,寵信大太監魏忠賢,導致國力愈加衰弱。明朝的政權也因長時間被太監專政而日益混亂,朝政不穩大臣們人人自危。

而且在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聞不問,甚至變本加厲的盤剝,這是導致起義的導火線。農民起義軍力量強大,各地起義風起雲湧,難以對付。特別是闖王一支,人數眾多,戰略得當,撫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打破北京城。

崇禎雖有治天下之心,卻無治天下之才。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致使好多的有才之人得不到實用,軍事部署也失當,最終才導致國破家亡。如《明史》所批:「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劇失措。錯殺袁崇煥,導致明朝在遼東的軍事行動節節失敗,孫傳庭本想堅守不出拖垮清軍,可是崇禎缺急於求成逼迫孫傳庭出戰,導致孫傳庭戰死沙場。

由於崇禎殺袁崇煥比較有爭議,在此不討論,就以王洽和陳新甲為例。後金打到了北京城下,有人說當年嘉靖把兵部尚書丁汝夔殺了,敵人就退走了,於是崇禎就把王洽關起來準備殺掉。後來崇禎派兵部尚書陳新甲偷偷去議和,結果消息泄露,搞得崇禎很沒面子,於是就把陳新甲殺了。崇禎一朝14個兵部尚書沒一個好下場,而且換了54個內閣,古今罕有,簡直就是亡國氣象。

如果在明朝中期能夠出現一位崇禎皇帝,那麼他應該是一位明君。在政局政策穩定,整體形勢沒有太多突發事件的情況下,「勤勉」是唯一能夠促進國家發展的辦法,同時上行下效,改進法律法規,可以推遲一些明朝後期社會問題發生,只可悲崇禎生錯的時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味歷史君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的知行心學,見證了明朝百年興衰
天道好輪迴,大明宦官魏忠賢死後幾百年如何被洗成一代忠良

TAG:趣味歷史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