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每臨大事有靜氣,每經變故有定力,浮躁時就想想遭雷劈的這個人!

每臨大事有靜氣,每經變故有定力,浮躁時就想想遭雷劈的這個人!

《世說新語·雅量》中記載了一個夏侯太初遭雷劈的故事,原文說:夏侯太初嘗倚柱作書,時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無變,書亦如故。賓客左右,皆跌蕩不得住。

翻譯過來就是說:夏侯太初,曾經靠在一根柱子上寫信,當時正下著大雨,電閃雷鳴,突然一個閃電劈到柱子上,夏侯太初的衣服都被燒焦了,但他神色不變,繼續倚著柱子寫信,一旁的賓客和隨從,全都嚇得站不穩腳,跌倒在地。

我們常常用"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來形容一個人處變不驚、沉穩冷靜的樣子。泰山之崩何等驚天動地,麋鹿之動何等疾速,但對一個遇事不動於心淡然處之的人來說,這些都不足以動其心,亂其靜,依舊處之泰然。

清朝三代帝師翁同龢曾經寫過一副對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我們可以解釋為:古今聖賢都具大氣度,遇重大事件時,沉著淡定,舉重若輕,應對裕如。

明代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寫諸葛亮應對前來奪城的司馬懿: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諸葛亮面對司馬懿來勢洶洶的十五萬大軍,沉著冷靜,成就了千古絕唱,空城計。

"靜"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符號,是中華民族自然作息、躬耕田疇、苦讀寒窗積澱而成的做人品質和審美追求。放在當前,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社會怎麼進步,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我們都需要靜態觀變幻、靜氣思良策、靜心做事情。

"慾壑難填",一個滿身慾望的人是無法做到靜心處世的。想要靜,就要先除慾望,淡泊明志,無欲則剛、無欲則靜。一時顯靜氣易,一直蓄靜氣難。只有把靜氣當成一種境界去追求、一種情操去修鍊、一種品質去磨礪,靜氣才會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行,內化於心、外化於事,成為我們立身做人、為官做事的強大人格力量。

寧靜致遠,一身正氣的人能以不變應萬變、以無我超越自我,靜氣更需有寬廣的胸懷。具有寬廣胸懷的人才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平難平之憤、解難解之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靜之心處人處事。

靜氣既需要詩書滋養,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書是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是涵養靜氣的搖籃,越是博學的人,越是視野開闊、頭腦冷靜;靜氣也需要變故的錘鍊,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人生路上難免變故,誰都不知道變故和明天的太陽那個先來,但是對於變故,不亂於心,不困於情,靜心終成定力。浮躁了,膨脹了,慌張了,想想這個遭雷劈的人,唱空城計的人,當過三代帝師的人,或許你會成穩下來,安靜下來,然後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他是三國智力第一,但因為漏算到這一點,導致國家最先滅亡
真三國無雙系列中,戰鬥最爽的作品就是它!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