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漳州木版年畫的回歸:有鄉愁也有年味

漳州木版年畫的回歸:有鄉愁也有年味

漳州木版年畫的印製工藝則是先印色版、後印黑線版,即直接採用餖版技法分版分色套印,不再另加色繪。 張金川 攝

中新網漳州2月15日電題:漳州木版年畫的回歸:有鄉愁也有年味

作者 林春茵 張金川 何凌霄

在中國傳統的春節習俗中,年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春節將至,一個木版年畫展就在福州登場,並將持續整個新春佳節期間,助推木版年畫的搶救與回歸。

作為福建漳州顏氏木版年畫的第六代傳人,顏仕國專擅印刷,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計劃招募弟子傳習技藝,與高校及研究機構合作引入文創力量,「把已經從廳堂走下來的木版年畫,重新帶到世俗生活中來。」

漳州木版年畫,起於宋,興於明清,曾佔據緬甸、新加坡等地華人圈的年畫市場。即使在木版印刷式微的當代,它仍與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四川綿陽等地共享「中國民間四大木版年畫」的盛名,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福州的木版年畫展上,漳州木版年畫的絕大多數來自於顏氏家族的收藏。其中,獅頭銜劍、文武門神、老鼠嫁女等,充滿中國民間藝術的張力和詼諧。

「漳州年畫的特殊年味,在於它勾連閩台兩岸鄉愁,也成為海外僑胞對鄉土故園的寄託。」策展人、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王曉戈告訴記者,隨著大批閩南人遷居台灣,帶去方言信俗之外,漳泉木版年畫傳入台灣,其中台南即為最大年畫集散地;過去,漳州年畫也行銷海外。

為了搶救保護漳州木板年畫,嚴永德還花了50多萬元去「複製」幾套新年畫雕版。 張金川 攝

在一幅「招財王」前,王曉戈解讀道:財神騎獅子,一手持蕉葉,一手握銅錢,身旁侍立兩個「憨番」外國人。「『蕉』,閩南話諧音『招』;『憨番』則表現萬國來朝,可見閩南長期依託海外商賈形成的開放型海洋文化特色。」

「漳州、泉州、台南同屬閩南文化圈,年畫大同小異,年味大致相同,共同勾勒出閩南木版年畫的完整藝術風貌。」王曉戈說,閩台民間信奉的神祇眾多,兩地年畫中即存有古老的神話元素,「這些本土文化、民俗文化才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脈絡。」

隨著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如今,顏氏木版年畫傳承人顏仕國掌握的只是印刷工藝,顏仕國的堂哥顏志仁則是目前會雕版的唯一藝人。因為年畫市場衰弱,他也很多年沒有刻版了。

近年來,沉寂20多年的顏志仁感到「中國越來越注重『土』的老東西」。他重新拿起刻刀,出山之作即是海外華人圈最為熱衷的「關帝」像和民眾討喜的「魁星踢斗」像。

在嚴永德創辦的龍文永潤文化中心木板年畫展廳時發現,展示著「珍藏版」的漳州木板年畫。 張金川 攝

「做版就像做人,不是木頭越硬越好,過硬則紋路容易磨平,梨木細膩柔軟反而最好,橫刻豎刻紋理都細,吸水性好,拓印畫質潤澤。」他說,顏氏珍藏的舊版已不及鼎盛時期的三成,現在他正尋找木料開發新版。

古法中草本汁液加上白土灰在紙面上營造出的凹凸感,讓顏仕國著迷。他的工作台就如同實驗場,不同的草本藥材浸泡出深深淺淺的黃色,「父輩用的一味藥材已經很稀少,要找到替代品。」令他更憂慮的是,漳州年畫最為獨特的黑底功德紙,因喪事儀式簡化、黑紙無人生產而絕跡。

重振木版年畫輝煌之路還很漫長,但顏仕國「不舍就此斷流」。5年前,他與當地人一起一起開辦漳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館,專門展示顏氏木版年畫,並現場演示年畫的印製。而且,每年春節他都要指揮兒孫晚輩將傳統年畫貼到老宅大門上。

早期製作的漳州木板年畫郵票和信封。 張金川 攝

「漳州木版年畫匠心獨運,體現了閩南文化積澱和傳統民俗的審美情趣。」漳州科技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許憲生說,作為閩南文化圈的奇葩,漳州、泉州和台南的木版年畫以其獨特的藝術文化美學價值在學界掀起熱潮,其間不乏閩台專家聯手返本開新。

福建省圖書館副館長陳順認為,木版年畫保護應與數字藝術跨界融合,「我國文博系統進入了傳統藝術對接文化創意的活躍期,這為木版年畫帶來好契機。」

福建省漳州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嚴永德正在進行民間藝術的活化嘗試,他從漳州年畫提取閩南民俗文化元素,開發伴手禮、郵票、畫冊等文創產品,「市場將瞄準東南亞有故土情懷的人群。」

在嚴永德創辦的漳州永潤文化中心的木版年畫展廳里,古老的雕版和傳統的年畫令人嘆為觀止。嚴永德說,「有些東南亞回來的僑胞,到我這裡來買年畫,買的是一種記憶和情懷。」

王曉戈則對一幅香港藏家收藏的「武門神」年畫印象深刻,「相較於泉州、台南年畫的風格多樣、樣式豐富,漳州年畫過去缺少變體,如今何不嘗試些流變,重返世俗?」(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瀕危物種日本鰻遭遇極嚴重魚荒 捕獲量或創新低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