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傅瑩在德媒撰文:在動蕩不安的世界中,堅守全球化的正確方向

傅瑩在德媒撰文:在動蕩不安的世界中,堅守全球化的正確方向

我們不「輸出」中國模式

也不會要求別國「複製」中國的做法

走進2018年,也就走進了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最後階段,當今世界正面臨更多的動蕩和不安。

2017年,我先後在德國的慕尼黑、俄羅斯的索契、義大利的羅馬出席多場論壇,明顯感受到來自國際戰略界的焦慮情緒。很多人都在探問:世界將發生什麼?國際制度是否正在坍塌?人類是否要退回到壁壘割據的時代?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前,中國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當時的一個判斷是,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長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後來鄧小平將之概括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這個判斷在今天依然適用。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國逐漸成長為世界經濟環流的重要樞紐。從中國的角度看,全球化需要完善,但是不可能走回頭路。中國主張推動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當前,世界安全的挑戰也出現全球化趨勢。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等共同威脅更加緊迫,網路安全、氣候變化等諸多問題更加嚴峻,給世人帶來新的安全擔憂。但是,安全領域的全球治理嚴重滯後。大國仍未擺脫地緣政治爭奪的慣性,有的甚至試圖重回大國惡性競爭和排他性安全的老路。美國領導的西方世界,在冷戰後試圖以輸出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辦法改造世界,追求全球「西方化」,結果是舊的問題沒有解決,更多新的問題被製造出來。

對於中國而言,我們不是在真空中追求自身的發展目標,而是需要總體和平的國際環境,需要能與世界其他國家開展更加廣泛和全面的合作。

中國不贊成所謂的「制度競爭」

201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大確立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中國發展的行動指南,確定了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大會還明確了未來幾年中國的經濟政策方向,認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總量擴張向結構優化轉變。換句話說,過去需要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而現在是「好不好的問題」。這意味著我們關注的重點將不僅僅是經濟領域,而是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中共十九大判斷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但也指出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就像習近平主席2017年1月18日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演講中所指出:「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為此,新時代中國確立的外交目標包括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和共同繁榮。它既是對未來世界的期許,也是中國國內發展的必然訴求。

有人擔心中國發展強大了,就會走上爭霸的老路,對外輸出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謀求爭奪實現世界領導權,通過盤剝其他國家滋養自己的利益。外界希望了解的是,當中國說自己「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是否意味著準備取代美國在世界上發揮「領導作用」?當中國提出「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是否意味著要對外輸出自己的發展模式?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發展的道路還很長,也仍然艱苦,中國與美國之間還有著巨大的差距。例如,在科技創新、產品研發能力等方面,中國人還處於學習提高的階段,還需要不斷提升自我;中國的改革開放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必須聚焦國內的發展和法治建設,深化改革開放。中國確實需要在國際上發揮作用,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但這將是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和符合自身理念的方式進行。

中國選項的出現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要強加於人,輸出模式和意識形態,我們不「輸出」中國模式,也不會要求別國「複製」中國的做法。

國際安全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

在安全領域,美國及其同盟體系的排他性安全利益的追求難免會與非盟國的安全利益發生抵觸。不屬於任何同盟體系的國家之間如何處理安全分歧和矛盾也面臨挑戰,關鍵要看各方能否探討出一些基本的共同原則,明確哪些言論和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能接受的。

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第四次峰會上就提出,「我們應該積極倡導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的亞洲安全觀,創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區安全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

中國的主張是對時代前行潮流的回應。如果中美乃至歐洲和俄羅斯能開始探索政治、軍事、領土與主權、和平解決爭端、建立互信措施等諸多方面的基本原則,不僅有利於維護大國關係的總體穩定,也有利於尋找解決地區熱點問題的具體方案。

中共十九大報告還明確了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目標。有人試圖將這一目標解讀為「確立全球霸權的時間表」,那是一種誤讀。中國的國防政策本質上是防禦性的。

2015年發布的《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明確了中國軍隊在新的歷史時期所擔負的主要任務和強軍目標,包括: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軍事威脅,有效維護國家領土、領空、領海主權和安全;堅決捍衛祖國統一;維護新型領域安全和利益;維護海外利益安全;保持戰略威懾,組織核反擊行動;參加地區和國際安全合作,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加強反滲透、反分裂、反恐怖鬥爭,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擔負搶險救災、維護權益、安保警戒和支援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等。

白皮書同時提出,「中國軍隊要加強海外利益攸關區的國際安全合作,維護海外利益安全」。隨著國家利益的拓展,中國海外能源資源、戰略通道安全和海外機構、人員、資產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海外利益攸關區就是與海外利益存在客觀密切聯繫起來的區域。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的海外利益攸關區不是排他性的,也不是對抗性的。中國不搞劃分勢力範圍,不搞軍事同盟和軍事擴張,不會對外陷入所謂的「戰略競爭」,將始終致力於基於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贏的國際安全合作。

中美間培育協調關係十分重要

美國仍試圖習慣性地從傳統地緣政治競爭的角度看待中國在全球事務中不斷增強的作用,擺出同中國全方位「競爭」的姿態。2017年12月18日發布的特朗普政府首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有33處提及中國,並把中國定性為國際秩序的「修正主義者」,稱「我們還面臨競爭對手——俄羅斯和中國——尋求挑戰美國實力、影響力和利益的威脅,試圖侵蝕美國的安全和繁榮」。 2018年1月18日發布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則宣稱美國要恢復軍事競爭優勢,以威懾俄羅斯和中國對美國和美國盟友的「挑戰」。值得關注的是,這是否會成為一個轉向「遏制」中國的政策聲明。

隨著中國經濟、政治、科技、文化實力的增長,中美在一些領域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定的競爭性,這也是全球自由市場經濟的性質所決定的。但兩個國家之間合作性大於競爭性,如果中美能夠在良性、建設性和基於規則的競爭中,實現共同進步,將競爭轉化為各自提升國內發展水平的動力和引領全球治理邁上新台階的歷史機遇,那將是兩國人民之福、世界人民之福。

經過建交後近40年的發展,中美兩國利益高度融合和交織。據中國海關統計,2017年中美貿易總值為3.95萬億元人民幣(突破5800億美元),同比增長15.2%,佔中國進出口總值的 14.2%。在特朗普總統2017年11月訪華期間,兩國企業簽署合作項目34個,總金額達2535億美元,顯示了雙方的政治意願和商業潛力。

為解決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中國主張採取做大「蛋糕」而非限制的辦法。美方應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履行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義務、公平對待中國企業赴美投資,慎用貿易救濟措施。兩國不應讓「貿易戰」損害企業的利益和人民的福祉。

特朗普總統執政以來,中美關係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雙方有意願努力妥善處理分歧,避免碰撞。但是兩國面臨的考驗也是巨大的,需要培養更加穩定的協調和信任的習慣。

中國需要穩定的周邊環境

並處理好矛盾和分歧

中國周鄰的亞洲地區安全形勢複雜,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朝核問題,南海和東海的領土爭端問題也存在升溫的情況。

朝鮮半島是國際安全中一個不幸的案例。60多年前的朝鮮戰爭結束以來,只有停戰協議,而沒有達成過和平協議。美軍沒有撤出半島,美朝雙方之間極不信任,任何雙邊或者多邊外交談判達成的協議都得不到全面執行。美國強調自身和同盟的安全,連年向朝鮮施加強大軍事壓力,主張加大制裁。而朝鮮為了終極自保,不惜威脅地區安全,不斷試核射導,形成相互刺激、螺旋下降的惡性循環。外界普遍擔憂,朝核問題還有和平解決的希望嗎?

一個令人欣慰的動向是,韓國以舉辦平昌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為契機,開啟與朝鮮政府間的對話,朝鮮也做出了積極反應,南北重新緩和關係出現了新的機會。同時,美韓釋放了不在今年二三月冬奧會期間舉行聯合軍演的信號,為未來的對話協商開闢了通道,某種意義上,這也可以看作是初步實現中方一直在推動的「雙暫停」方案。

在中方看來,制裁是必要的手段,中國全面履行了聯合國安理會的制裁決議。但只有當和談的大門打開時,制裁才能有效果,因此,中方一直堅持促進對話與談判。

南海存在島礁領土爭議不是新問題,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與東盟國家改善關係的過程中,就圍繞「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進行過細緻的對話和談判,達成基本共識,南海局勢總體上一直保持平靜。在很多中國人看來,美國是南海局勢緊張的推手。美國推進「重返亞洲」戰略,將中國視為主要針對目標。在南海問題上,美方選邊站隊,袒護其他爭議方激化分歧的言論和行動,刺激中方對南海態勢失衡的擔心。

中方於2013年底在自己控守的島礁上開始了擴建工程,這些島礁都遠離國際航道,不存在影響航行自由的問題。中國政府對南沙部分駐守島礁進行了相關建設和設施維護,主要是為了完善島礁的相關功能,改善駐守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更好地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

但是美國和菲律賓反應強烈並誇大事態,指責中國,其他一些周邊國家也表達了擔憂。當時的菲律賓政府沒有遵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於啟動程序前進行協商的義務,不與中國協商就訴諸國際仲裁,遭到中方的抵制。美國加大對南海事務的介入,派軍艦抵近中國南沙、西沙島礁和黃岩島。中方不會放棄領土主權和相應的海域權益,也不會同意其他國家干預和介入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爭議。由於美國執意在南海挑起地緣政治競爭,中美間的分歧開始超越其他矛盾成為南海局勢的主線。

目前,中國與東盟國家關於「南海行為準則」(COC)的談判正在取得進展。中國沒有旨在謀求所謂地區霸權的動機和設計,未來形勢如何發展取決於各方的認識和選擇。如果選擇合作,可能是多贏;如果選擇對抗,則可能是僵局甚至衝突,任何一方都難以從中完全獲益。

世界上很多新的全球性挑戰不能僅靠一個或者個別國家應對,亟待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中國期待在相互尊重和互利的基礎上與世界各國建立牢固的、可以適應新形勢的夥伴關係。這種夥伴關係將使雙方能夠更好地完成各自的國內目標,更有能力應對當今世界的諸多挑戰。

作者系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本文英文版為《慕尼黑安全文件》約稿,中文版授權《中國新聞周刊》獨家刊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快播創始人王欣出獄了,他還能東山再起嗎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