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戰國篇

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戰國篇

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64件(組)珍貴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對外文化交流的擴大,文物出國(境)展覽呈現出日益繁榮的局面。但是也由此加大了文物遭受損害的可能性,對文物的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對此,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家的意見,確定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重要文物共64件(組)。

此目錄出台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第六章第四十九條,即「一級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損品,禁止出境展覽。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的目錄,由國務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定期公布。未曾在國內正式展出的文物,不得出境展覽。」

水晶杯

收藏於浙江杭州博物館

相對於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玉器文化而言,水晶以其晶瑩剔透的物理屬性,自古以來就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至東漢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水晶飾物則被賦予佛教的神秘色彩,更成為善男信女佩帶之信物。水晶清澈玲瓏,兼有玉石相親之雅。又因其瑩如水、堅似玉,在古代被認:為是玉的別屬,所以有「水玉」、「水晶」、「千年冰」、「玻黎」等許多名稱。

作為世界主要水晶產地的中國,使用水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墓葬中也曾多次伴有水晶製品出土。商周以後,水晶製品的製作更加精細生動,春秋時期已有水晶生肖雕件出土。這些器物採用圓雕的加工手法,技術上較之僅為鑽孔和弧面打磨的工藝難度更高。

到了戰國時期,玉器的生產進入鼎盛階段,隨著玉器工藝和加工工具的不斷進步,玉器碾琢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所以,水晶杯的製作工藝水平是可能達到這個高度的。

戰國鑄客銅鼎

收藏於安徽博物院

鼎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青銅禮器,是統治階級用來「明尊卑,別上下」的等級和權力的標誌。鑄客大鼎圓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的上部外侈,三蹄足。腹部飾一周突起的圓箍,箍上飾模印羽翅紋,雙耳和頸部外壁模印變體鳥首幾何紋,足的根部高浮雕獸首紋。鼎口平沿處陰刻銘文十二字「鑄客為……」,前足膝部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鑄客」,是從其他諸侯國請來的工匠,說明戰國時期的工匠已不再是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的附屬物,身份比較自由。該鼎在眾多楚器當中最為雄偉,為楚王重器。 鑄客大鼎體量巨大,造型設計上處處追求力量與氣勢的完美結合,無不呈現出其主人拔山蓋世的雄心壯志。

曾侯乙編鐘

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中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文明古國」的歷史輝煌。

曾侯乙墓外棺

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該棺不僅對研究戰國時期楚地文化風俗具有重要意義,出土此棺的曾候乙墓,是戰國墓葬中規模較大而又有確切年代的一座。其墓氣勢恢弘,出土文物多,稀世珍貴。製作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及銘文資料之豐富,都是同期墓葬中所罕見的。

曾侯乙青銅尊盤

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尊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盤則是水器,曾侯乙尊盤融尊盤於一體。這件尊盤的驚人之處在於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裝飾。裝飾表層彼此獨立,互不相連,由內層銅梗支撐,內層銅梗又分層聯結,參差錯落,玲瓏剔透,令觀者凝神屏息,嘆為觀止。

尊與盤精美細膩的鏤孔附飾,玲瓏剔透,精巧華麗。其鑄造上的高度技巧,有著鬼斧神工之妙。這一發現,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

戰國彩漆木雕小座屏

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這件彩漆木雕小座屏色澤古樸而艷麗,代表了戰國時期漆器的高超水平。彩漆木雕小座屏上呈現出來的雕刻技藝十分精湛。其圖案以鷙鳥搏蛇為中心,旁邊有雙鹿和雙鳳。雙鹿騰空奔跑,雙鳳其嘴銜蛇,其爪踏蛇,而蛇身掙扎、盤旋,活靈活現。

戰國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

收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中山王「錯」墓出土的「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造型複雜、工藝精湛,與中原藝術風格具有很明顯的差別,這些文物的出土也為人們揭開中山國的神秘面紗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證據。

這件銅方案的造型體現了鮮虞族的藝術風格和民族智慧,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工藝美術價值。

戰國中山王鐵足銅鼎

收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中山王鐵足銅鼎戰國中山王「錯」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銅身,鐵足。外壁刻有銘文 77行469字,是目前所見銘文最長的一件戰國銅器。銘文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後代吸取歷史教訓,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人物御龍帛畫

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人物御龍帛畫體現了古代葬制中關於安魂安魄的做法,形象而具體。《周禮》、《儀禮》和《禮記》中,都記載了有關喪葬的習俗和制度方面的細節。如《禮記》中就記載出殯時負責高舉魂幡,走到柩前的人叫做「復者」。所舉的幡,就是類似於長沙楚墓出土的帛畫,帛畫僅知是導向死者升天,如人物御龍帛畫就是表示墓主人御龍乘舟面向西方升天。而到了漢代,帛畫則有三界,內容複雜得多,表明了古人宗教信仰的不斷演進。

帛畫是一種繪畫藝術。帛畫的出現,說明戰國時期楚國的繪畫藝術無論從畫技、著色和布局方面看,都已達到高超的水平。帛畫線條流暢舒展,人物形象生動傳神,不愧為中國早期肖像畫的傑出代表,人們將其與「人物龍鳳帛畫」一起並稱為先秦繪畫藝術中的雙璧。

人物龍鳳帛畫

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人物龍鳳帛畫》,又稱為《龍鳳仕女圖》,是中國東周戰國中晚期的帛畫精品,1949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東南郊楚墓,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

戰國商鞅方升

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屬於戰國中期的量器。斗呈長方形,直壁,後有長方形柄。方升外側有銘文三十二字,記載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鞅」頒布標準計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為一升。「大良造鞅」就是商鞅。故而這件器物被命名為商鞅方升。從銘文可知此器為商鞅統一秦國度量所規定的一升容積的標準量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戰國錯金銀鑲嵌絲網套銅壺

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該器製作工藝高超,器形優美自然,堪為青銅器中的珍品。網套玲瓏剔透,精巧華美,系用失蠟法鑄造,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增添了極為重要的資料。銘文反映的公元前315齊國伐燕國的史實,也可印證和補充文獻的記載。

戰國多節活環套練玉佩

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此器之長大,活環套練之多,飾紋之繁複精美,是迄今發現的多節活動鏈狀玉佩中最長、最精美的一件,堪稱戰國玉雕中的瑰寶。關於其用途,鑒於它發現於墓主的頜下而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是作為佩飾,也有學者認為是作為冠帽之飾。

戰國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

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帶鉤的製造工藝十分精湛,採用鎏金、鑲嵌、鑿刻等多種方法,將不同質地、不同色澤的材料,巧妙地配合使用,使不同色彩的對比非常和諧,產生絢麗多彩的裝飾效果。此帶鉤紋飾繁複,玲瓏剔透,包金鑲玉,雍容華貴,是戰圍帶鉤中的精品,極為奢華,反映了當時金銀工藝的最高水平。

戰國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這件鴛鴦漆盒距今已有2400多年,它圖案精美、造型別緻、頗富情趣,堪稱戰國漆器的代表作。

石鼓

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石鼓館

石鼓又稱陳倉石鼓,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627年發現於鳳翔府陳倉境內的陳倉山(今陝西省寶雞市石鼓山)。

石鼓共十隻,高二尺,直徑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細下粗頂微圓(實為碣狀),十個花崗岩材質的石鼓每個重約一噸,在每個石鼓上面都鐫刻 「石鼓文」(大篆),因銘文中多言漁獵之事,故又稱它為 《獵碣》 。

石鼓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為後人所不知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乃篆書之祖。自明清以來,一字抵萬金,創下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蹟。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收藏於清華大學

又名戰國簡《金縢》,由清華大學校友趙偉國捐贈,自香港搶救回歸。清華簡的內容多為經、史一類的典籍。2010年12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出版,2011年1月5日,首批成果正式發布。發布方認為該成果有五大學術貢獻:重現了《尚書》及類似典籍、澄清了一些學術史上長期爭論的疑難、發現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詩篇、復原了楚國歷史及地理、提供了古文字特別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貴材料。

郭店楚墓竹簡

收藏於荊門市博物館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郭店一號楚墓M1發掘出竹簡,共804枚,為竹質墨跡。其中有字簡730枚,共計13000多個楚國文字,楚簡包含多種古籍,其中三種是道家學派的著作,其餘多為儒家學派的著作,所記載的文獻大多為首次發現,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郭店楚簡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國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點,而且字體典雅、秀麗,是當時的書法精品。郭店楚簡的發現,對於研究中國哲學、思想史、古文字學、簡冊制度和書法藝術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戰國楚竹書

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戰國楚竹書的文化震撼,首先來自於它的文化經典價值。經典當指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權威著作。戰國楚竹書的文化經典價值在於它是先秦文獻的主要文化依託、千古歷史之謎的重要文化載體。新的文獻發現,鬆動了約定俗成的文化板塊。文獻編次和本意的坦露,引來了對傳本文獻的變革性的認識。早本文獻的提供,在比較學的意義上使後人杜撰之處顯而易見。不少文獻的面世,在填補文獻空白、完善精闢論述和便於今本篇目對照的結合上顯示了這批戰國楚竹書的文化經典價值。

睡虎地秦墓竹簡

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睡虎地秦墓竹簡,又稱睡虎地秦簡、雲夢秦簡,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這些竹簡長23.1~27.8厘米,寬0.5~0.8厘米,內文為墨書秦隸,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於吉凶時日的占書,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國 的精彩文章:

中國的春秋爭霸和戰國兼并
《榮耀戰國》馬背上的男人們 衝鋒陷陣騎兵出擊

TAG: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