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波,從淅川走出去的版畫家》

《李波,從淅川走出去的版畫家》

一次偶然機會,筆者見到了畫家李波教授,做為淅川老鄉,一見如故,非常親切。客廳就是創作室,地地道道的藝術之家。他的妻子余萬霞老師,去市內一家美術培訓班去了。李波教授,寒假一個人在家,談起繪畫的艱辛歷程,令人敬佩,也引起了我了解的興趣。

李波,男漢族,1965年出生於淅川縣,畢業於河南大學美術本科專業,黃河版畫藝委會會員,南陽市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秘書長,南陽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授,廣西北部灣大學陶設學院教授。

李波老師的畫作之路,充滿了艱辛和執著。其父親李國富是淅川一位德高望重的版畫家,熱愛書畫的民間藝人,長期在縣文化館工作。耳濡目染,縣文化館濃厚的藝術氛圍影響著童年,播下了藝術細胞的種子。後來,他不斷拜師省內外大家,通過刻苦磨練,日漸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

青出於藍,勝於藍。李波教授自幼受父親李國富熏陶,師從國家著名美術大師,始終堅持繪畫創作,堅守版畫創作,受到了河南美術界的關注。李波教授版畫創作,視野開闊,筆法細膩,涵蓋南北技法與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作品個性,在其河大畢業的美術同行中,頗受關注。他的版畫作品精品佳作不斷,《偉人毛澤東》和《偉人鄧小平》,構思巧妙,筆法成熟。《建設者之歌》時代感強烈,刀味十足。《月上樹梢》月色與樹中鳥窩的對比,足見畫家「或拙如畫沙,或細如擘發」的功力。版畫如何以其鮮明的形式美而深受群眾歡迎,這也是李波老師常常思考的問題。藉助版畫的語言形式,他的大量繪畫作品,既有源自內心的獨白,也有來自故鄉土地的營養。他的繪畫語言,突破與堅守並存,現實與藝術共生,儘可能呈現宏大或者微小的世界。

李波老師從藝術和教學的角度,審視版畫傳承和發展。

一個畫家如果不能真正把握自己作品裡的繪畫語言,就不能成為一個好的畫家,一件藝術作品如果沒有自身的藝術語言,也就不能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作品。在我們傳統的繪畫里,語言形式是一個重要的特徵。從彩陶上的圖案、青銅器上的獸紋、漢磚石畫像,到後來繪畫的構圖、用線、設色、造型等,都顯而易見。縱覽畫史,董其昌、弘仁、八大山人等都是運用自己的藝術形式表現美學風範的傑出代表。近現代的中國畫大師如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等,都深諳繪畫語言這一重要特徵。版畫的語言形式與版畫的屬性,如何從困境中突起,李波老師認為從內容和思想上賦予版畫更強大的生命力,發揮其語言形式的獨特魅力。

因為版畫,李波老師對魯迅先生有著深入的研究。

談起魯迅對中國版畫藝術的發展,李波教授認識深入,並且寫過有關的文章。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云:「魯迅的愛好藝術,自幼已然,愛看戲,愛描畫;中年則研究漢代畫像;晚年則提倡版畫。」 關於魯迅嗜畫,周作人的《魯迅的故事》、《魯迅小說里的人物》、《魯迅的青年時代》文中也有所涉獵。1912年,魯迅由許壽裳推薦,受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蔡元培之聘,擔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科長,致力推行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魯迅對域外繪畫的敏感力,不亞於文學。1931年9月20日出版的《北斗》創刊號上,即印有其木刻組畫《戰爭》中的第一幅《犧牲》。魯迅曾托史沫特萊購得《織工的反抗》《農民戰爭》等22幅珂氏原作。1936年5月,魯迅在病中自費編印出版了《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且為此書作了長序。

李波教授特彆強調,中國現代版畫不是古代版畫的延續。由複製版畫而創作版畫,畫與刻皆由藝術家獨自完成,這種版畫形式即被稱作「新興版畫」,也即中國現代版畫。一批來自浙滬兩地的左翼青年,如彥涵、力群、羅工柳、葉洛、胡一川、江豐、馬達、陳鐵耕等,開始致力於新興木刻創作,並相繼奔赴延安,成為解放區木刻的骨幹。新興版畫運動影響深遠,其直接或間接影響了中國版畫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從漢畫像拓片到歷代佛經、碑帖,從歐洲版畫到日本浮士繪,魯迅收購的刻石畫像拓片有6000多種。而收藏的外國版畫原作達2100多幅,涉及16個國家的200餘位版畫家,可謂中國版畫收藏第一人。李波說,魯迅與南陽漢畫石也有著很深的淵源。

目前藝術市場曲高和寡,版畫不被大眾追捧,但是版畫從上世紀初被魯迅重視和推崇,日漸在中國美術界被發揚光大。李波教授,講起版畫創作侃侃而談,從版畫創作細節到版畫藝術傳承,娓娓道來,令人受益匪淺。

當然,他非常感謝故鄉對自己藝術創作的影響和濡染。談起淅川版畫,李波教授認為,淅川的版畫創作在南陽,乃至河南獨樹一幟,受到了國家版畫大師力群,董旭的關注,出現了一批老中青版畫家,縣文化館專門設有展廳,縣政府也鼎力支持。以張學琨,李國富,李天奇和李旭紅等為代表的淅川畫家,他們的創作精神令人尊敬。尤其對李旭紅老師的泥塑,如何轉化成社會需求,變成有價值的藝術品,李波老師認為非常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渠首詩家 的精彩文章:

吳浩雨 散文 《人生若只如初見》

TAG:渠首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