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揚州 冬季食風

揚州 冬季食風

《真州竹枝詞引》中有這樣一則記載:「小雪後,人家腌菜,曰『寒菜』……蓄以御冬。」揚州人家入冬後,幾乎家家都要腌制各種蔬菜和魚肉,最常見的是腌大菜、腌蘿蔔、腌鹹肉、腌鹹魚。除了「腌」,還有「風」。可以風蔬菜,還可以風雞、風肉等,所有這些,揚州人統稱為「冬臘風腌」。

舊時,人們冬臘風腌是為了「蓄以御冬」,現今食品供應豐富,人們追求的是冬臘風腌的食品那種特殊的「臘香」。

揚州出身的作家汪曾祺曾在一篇散文《故鄉的食物》里以「鹹菜茨菇湯」為題,專門介紹了鹹菜的腌法和吃法,讀來頗有情趣:

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鹹菜湯,不知是什麼道理。是因為雪天買不到青菜?那也不見得,賣菜的出不了門,否則他們總還會上市賣菜的。這大概只是一種習慣。一早起來,看見飄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鹹菜湯!鹹菜是青菜腌的。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冬,腌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的買來,洗凈,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隨吃隨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腌了四五天的新鹹菜很好吃,不咸,細、嫩、脆、甜,難可比擬。

汪老除了會腌菜,大概還會風雞,在《我的祖父祖母》里他還說到如何風公雞:

風雞------大公雞不去毛,揉入粗鹽,外包荷葉,懸於通風處,約二十日即得,久則愈佳。

汪老是揚州高郵人,他的小說、散文里多處寫到家鄉的家常菜肴。近年來,有人根據汪老文章中提到的各種菜肴和食品,編出了高郵的「汪氏菜譜」,著實有趣。

揚州人家在春節到來之前,要忙碌的事情有很多,但都冠以「年」字。而各種「年事」里,最重要的是「年蒸」。「年蒸」是蒸點心,節前蒸好,存放在家中,預備節日期間享用。揚州年蒸的點心以包子為主,這與北方包餃子的意義類似。

揚州人家過年無論是豐盛,還是簡樸,有幾樣素菜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豌豆苗,豌豆,揚州方言叫做「安豆」,炒上一碟安豆苗,取意「平平安安」。其二要有水芹菜,水芹的莖是管狀的,寓意來年「路路通」。其三是豆腐,有了豆腐,來年能夠「陡富」。這些都是源於方言上的諧音和形象上的會意,經過老百姓的合理想像,便寄附上了美好的願望。

年菜里也有別具實用意義和地方特色的菜,就是「十香菜」和「安樂菜」。

「十香菜」是以鹹菜為主,雜以胡蘿蔔絲、筍絲、豆乾絲、花生、黃豆等,是一種簡便易制的家常小菜,家家戶戶都要炒。新年裡人們的葷菜吃得多,太油膩,吃吃這種雜炒的素菜,倍感清香可口,故名「十香菜」。

「安樂菜」的原料是馬齒莧。汪曾祺對此菜還作過研究,他說:「莧分人莧、馬莧。人莧即今莧菜,馬莧即馬齒莧。我祖母每於夏天摘肥嫩的馬齒莧晾乾,過年時作餡包包子。」《揚州西山小志》也印證了汪老的說法,云:「預於四五月間,取馬齒菜腌貯,名:安樂菜,歲暮作餡制饅。」馬齒菜是一年生的肉質草本,能以全草入葯,主治痢疾。新年裡菜肴雜陳,難免會有疏忽。揚州的家庭主婦用馬齒菜包包子,既是風味食品,又能確保家人安康,這倒是名副其實的「安樂菜」。

大年初一的早餐,揚州人十分看重。儘管揚州人有到茶館吃早茶的習慣,但初一早上卻是例外,人們一般都不外出,要在家中和全家人一起吃一碗熱氣騰騰的湯圓。

揚州湯圓的做法很多,有一種湯圓叫「四喜湯圓」,用四種餡心做成,有蔬菜、豆沙、芝麻糖和肉糜。味道固然不錯,但人們更看重湯圓的名稱,因為這種「四喜湯圓」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合家團圓」。

揚州一帶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一說,指正月十三這天晚上是上燈,上燈時要吃湯圓,正月十八晚上是落燈,落燈時要吃麵條。為什麼要有這一食俗呢?民眾的解釋是:吃湯圓象徵「圓圓滿滿」,吃麵條象徵「順順暢暢」。

《真州竹枝詞引》云:「十八日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亦家自為宴,以誌慶。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歡樂,歡樂俗名掛樂,諺曰:家家撕掛樂,人人尋下落。士人則攻書,工人則返肆,而年事以畢。」 這一段話並沒有直接解釋為什麼正月十八落燈要吃麵條,但答案已經隱含其中:正月十八「年事以畢」,從今以後要「人人尋下落」,「士人則攻書,工人則返肆」,吃上一碗麵條,是預祝人們在即將開始的生涯中,諸事都能像吃麵條一樣 「順順暢暢」。

吃湯圓也好,吃麵條也罷,都是揚州人對日常生活的自我設計和自我安排。能從簡單的食品形象上尋找出吉慶和祥瑞的含義,這也是揚州人的獨到之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官人 的精彩文章:

無問西東,堅守純粹

TAG:雅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