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農業民族最隆重的節日

農業民族最隆重的節日

【編者按】春節作為華夏兒女最重要的節日,牽動著所有中國人的心。這一天不管你身處何處,不論你是窮是富,回家過年,是每個人發自內心的呼喚。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凍豆腐......」這些飽含著鮮明時序特點的春節習俗兒歌,訴說著千百年來中國人為春節的忙碌,對來年的企盼。而在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那些由傳說、神話故事組成的年節故事溫暖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作為中華兒女,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傳說、神話故事和我們的農耕民族都有哪些關聯?我們為什麼要過春節?春節的由來又是什麼?這是每個中國人在歡度春節之餘都應該追溯和思考的,從而找到專屬於我們的文化自信。從今天起,楊凌視線邀請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歷史博物館館長樊志民教授,從農耕文明的角度來跟大家說說春節。今天推送第一期《農業民族最隆重的節日》。

(記者 張仕博)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民俗節日,無論士農工商,不管是賠是賺、是逆是順,每年春節期間都有數以億計的華夏兒女在九州大地上開始奔襲,開啟了一場歸根之旅。在加入到春運大潮中的人們眼裡,年不光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更加是一個情感回歸、闔家團圓的一個重要載體。

現在關於節慶的相關介紹,往往傳說性的東西比較多,真正放到歷史史實中能考證、證實它的東西並不多。某一件事體或活動,在它的初始階段要造成一種聲勢、形成一股輿論,甚至編造某一些神異的傳說與故事往往是必要的,否則的話就沒有廣泛的受眾。但是一旦上升到一個比較高端的層次,那是需要一種理性、客觀的認識與表達。具體到我們的年節習俗,民間層面可以有這樣那樣的說法,但是我們搞學術的人要能把它從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生活等角度把它談清楚,這個倒是很必要的。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文化自信,應該走進歷史縱深去探尋其血脈、土壤和源頭。

與西方節日不同,擁有著5000餘年發展歷史的中華民族,是傳統的農業民族,傳統的農業時代節日是考慮農業周期、節氣、忙閑、時節而制定的。真正的歷史史實中,傳統節日的設置一方面是考慮時間點,另一方面是考慮氣候點,除此之外還和農業民族的忙閑有關係。我們中國的幾大節日,清明、端午節、中秋節和春節,剛好是在春夏秋冬,每一個最關鍵的,就是它的時節和氣候,基本上把握准了。比如說到了清明前後,我們說種瓜點豆;到了端午節,農曆的五月五日以後,剛好就是仲夏夜;中秋節,剛好把莊稼收完了。之後就是中國最隆重、最重要的年節了。

中國春節往往和歲首相關,源於夏,發展於周、商,從漢代開始立法,但初期歲首卻存在差異,夏朝以農曆正月為歲首,商朝以農曆臘月為歲首,而周朝代卻以農曆11月為歲首,漢朝立法後,一直沿用正月歲首的習俗。勤勞的中華民族以春種、夏管、秋收、冬藏為勞作規律,進入冬季農事既畢,農業民族藉此以祭拜祖先、答謝天地、走親訪友,享受那一份難得的摯朴、休閑與自然。這是對平日奔波與勞累的休整,生活與體能的補充、親情虧欠的彌補、社會關係的密切。所以,在跨年的臘月與正月之間,是各種節慶最為密集的時段。在這段時間內,農業民族不但在物質上需要補充,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撫慰,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五花八門的物質和精神消費活動應運而生,構成了一個五彩繽紛的春節,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已經延續了幾千年,至今長盛不衰。

春節是一種典型的農業節日,但至今仍然還是全民族的節日。不論非農化、城市化進程推進得多快,對一個中國人來講這個時候大家都會追求一種短暫的傳統回歸。作為中國農業聖地的楊凌,中華文明從這裡開始,延續數千年,成為了每個中國人記憶深處最深刻的文化印記,讓農業民族的勤勞、樸實、智慧、勇敢的傳統美德得以傳承、發揚,從而塑造了5000年的文明盛世。

編輯:許正斌責任編輯:李慧

GIF

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凌視線 的精彩文章:

留守兒童:讓愛回家 守護成長
冬季一定要注意這件事,別說我沒提醒你!

TAG:楊凌視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