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孫權渾水摸魚,魏司馬退敵屯田——司馬懿(十四)

吳孫權渾水摸魚,魏司馬退敵屯田——司馬懿(十四)

原標題:吳孫權渾水摸魚,魏司馬退敵屯田——司馬懿(十四)


話說曹叡縱慾過度,把身體搞垮而亡,由於膝下無子,因此臨死前把皇位傳給了養子齊王曹芳,並託孤給大將軍曹爽和司馬懿。曹爽和司馬懿本來互相敬重相互和諧相處,可以說開頭還是不錯的,但是曹爽有個自以為聰明的屬下丁謐,勸曹爽大權獨攬把持朝政,曹爽被忽悠的動了心,開始逐步削去司馬懿的實權,架空司馬懿。


面對曹爽的舉動,司馬懿仕官曹魏多年,輔佐了曹魏三代君王,如今到了曹芳這代,已經是第四代君主了,經驗老道的司馬懿自然知道曹爽在做什麼。然而由於司馬懿功勞太大,為了避免別人對他有居功自傲的看法,更何況曹爽是曹家宗族,更擔心別人說自己功大欺主,因此司馬懿對曹爽的所作所為並沒有加以干涉。

就在曹芳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吳國孫權想趁著魏國新帝即位之機,加上曹芳年齡又小,對魏國來個渾水摸魚。於是分兵四路向魏國邊境發起進攻:衛將軍全琮率軍數萬出淮南;威北將軍諸葛恪[kè]攻六安;前將軍朱然攻樊城;大將軍諸葛瑾攻柤中。



五月,吳將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孫倫圍攻樊城,諸葛瑾、步騭侵掠柤中。面對吳軍的四路進攻,當時已經62歲的司馬懿自請出兵前往討伐。朝臣認為,樊城堅固,敵兵遠來圍攻此城,應當堅守,待其久攻受挫,自然會疲敝自破。司馬懿則說:「邊境城防受到敵人侵擾而大臣卻安坐廟堂,會使疆場守軍騷動不安,眾心疑惑,這乃是社稷的大憂患。」


六月,司馬懿統軍南下增援,車駕送出津陽門。司馬懿知道南方暑熱且濕氣重,北方人為主的中央大軍不宜在南方邊境持久駐紮,因此便派輕騎挑戰以求速戰,然而吳將朱然卻不敢應戰。於是,司馬懿便休養土卒,檢選精銳,招募勇士,發布號令,擺出要進攻的架勢。吳軍看到魏軍的這個架勢懼怕了,連夜撤退。但是在三州口(荊、豫、揚三州),被魏軍追上,吳軍被殲萬餘人,船艦物資損失了很多。曹芳的中央朝廷因此派遣中常侍前往宛城勞軍。

而進攻六安、柤中的吳軍也都無功而還。由此可見,孫權在江東休養生息這麼久,屬下的大將人才相繼凋敝,國力雖然比蜀漢強上幾倍,但是由於缺乏諸葛亮這樣中流砥柱的帥才,面對魏國的司馬懿統軍,連相持卻都無法做到。後人最終被滅,從此役便能看出是大勢所趨啊。



到了七月,為了表彰司馬懿的功勞,又增加郾[yǎn]縣和臨潁縣為司馬懿的食邑,加上之前的賞賜,前後共一共四縣,食邑多達萬戶,並將其子弟十一人都封為列侯。司馬懿功勛德望日益漸盛,然而卻更加謙恭。司馬懿認為同鄉常林雖然官位只是太常,但是卻是同鄉的長者,因此每次見了常林總要下拜。他經常告誡子弟們說:「張揚自滿是道家所忌諱的,春夏秋冬尚且往返更替推移,我有何德能居此高位。減損再減損,或許可以免於禍患啊!」可見,對於曹爽把持大權,和曹爽的意圖,身居功勛無數的司馬懿仍然是居安思危,對未來有所擔憂的。


第二年(正始三年(242年))開春之際,曹爽不知出於何種心思,奏請曹芳追封司馬懿的先父司馬防,謚為舞陽成侯。曹芳同意。遠在芍坡駐軍的司馬懿聞訊上表謝恩。


這年三月,司馬懿奏請興修水利,請求鑿穿廣漕渠,引河水入汴,來灌溉東南地區的坡地,開始在淮北展開大規模的屯田。


此前,吳國派諸葛恪屯駐在皖城,使魏國邊疆的軍民百姓深以為苦。司馬懿要率兵前去攻打,有反對者認為諸葛恪佔據堅城,廣積糧草,如果孤軍遠攻,東吳的救兵必然前來支援,到那時進攻攻不下,也不能毫無戰果的撤退,就進退兩難了。司馬懿卻說:「敵人所擅長的是水戰,現在我攻其城,來觀察他如何應對。敵人如果用其所長,那就會棄城由水路撤退,這正是我們期望達到的目的。敵人若敢於固守城池以待援軍,冬天江水結冰,沿岸水淺不能靠岸,舟船不能行駛自如,援兵如果趕來救援,必然會棄船登陸,這就要進行他們所不擅長的陸戰,而這對我們也將是有利的。」


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馬懿率軍出征。軍隊到達舒城,諸葛恪果然焚燒積聚的糧草輜重,棄城而走。司馬懿認為消滅敵人的關鍵所在是要廣積糧草,於是在再次大興屯田政策,開鑿了淮陽和百尺兩條水渠,又在潁川南北開墾荒田,達萬餘頃。自此,從淮北到倉庾,壽陽到京師,南方大面積地區軍墾和農田連接成片。而在這期間,司馬懿還發現並提拔了農家子弟鄧艾負責主持屯田。


看到司馬懿在南方屢建軍功,在朝的大將軍曹爽有點坐不住了,也希望能打個漂亮仗來樹立自己的威名。於是不顧太傅司馬懿的勸阻,打算率軍伐蜀!

臨病逝曹叡詔司馬,攬大權曹爽聽丁謐——司馬懿(十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興替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公孫淵篡位遼東王——司馬懿
臨病逝曹叡詔司馬,攬大權曹爽聽丁謐——司馬懿

TAG:知興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