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903年大年初二:清國留日學生這次暴烈行動,奠定了孫中山的政治地位

1903年大年初二:清國留日學生這次暴烈行動,奠定了孫中山的政治地位

考察孫中山的一生行誼,自倡言革命以來,1903年可謂最平淡的年份。本年在清朝為光緒二十九年,歲在癸卯,對這位「逆賊」動向極為關注的中日兩國,無論是北京的軍機處,還是東京的外務省,都沒有關於孫中山行蹤的記錄。可想而知,孫氏今年的反清大業落到了最低谷。

但舊曆新年發生的兩件小事,卻對孫中山將來的政治定位和事業發展,有著十足的象徵意味。

1月30日是大年初二,清國留日學生匯聚於東京會館,借慶祝的形式大舉演講。廣西學生馬君武第一個跳到台上,突然猛烈地攻擊滿人統治,曆數其「今昔之殘暴,竊位之可惡,誤國之可恨」,並指出應如何仇視對待。在座五六百學生鼓掌,而三十餘名滿人大驚失色——這是他們生平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聽到官派留學生正面直接攻擊朝廷。但是,面對已等同於謀反的言論,清國駐日留學生總監督汪大燮頗有點輕描淡寫。這位日後的老牌外交家說道,子曰「思不出其位」,諸君正在盛年,好好讀書便是,沒必要涉入政治。

而國內的反清分子,可是用「武器的批判」取代了「批判的武器」。就在同一天,也是大年初二,署理兩廣總督德壽大肆搜捕洪全福等人。先是,以李紀堂、謝纘泰為首的前輔仁文社成員聯合粵港會黨,準備於除夕在廣州起義,不料機密泄露,地下機關盡皆破壞,十餘位同志死難。

這批起義者曾在近十年前同孫中山結盟,為興中會骨幹,但後來漸行漸遠。他們的起義口號「大明順天國」,顯然頗有傳統「反清復明」的會黨意味,而同孫氏的「創立合眾政府」理想稍有距離。癸卯年正月初二,會黨「復明」起義失敗,而留學生卻公開排滿——這簡直是個政治寓言,冥冥中似乎在指示孫中山,他的反清共和之路,或許應該轉去新的方向。

支持孫中山革命的日本志士

其實,在1902年,孫中山已經意識到會黨的不可靠。他認為自己之前組織的興中會「皆為海隅下層之雄」,而「中國士大夫,尚無組織」,任何事業,只要讀書人不贊成,必然失敗,比如太平天國運動。只要「士大夫以為然,中國革命成矣」。但此時孫氏的戰略,還停留於「借勢」,雖然這一方法他從未成功過。

孫中山是個超時代人物,他於十九世紀末揭櫫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方略,如推翻清廷統治,建立共和政府,平均土地財權等等,無不驚世駭俗,令國人難以理解,更不會接受。因此,他只能四處「結緣」,借運而生,伺機而動。比如,乘著清廷遭遇外國侵略,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發動乙未廣州起義,八國聯軍侵華時發動庚子惠州起義。

他還四處尋找同盟,無論洪門會黨還是康梁維新派,只要能夠找到一絲一毫共同點,孫氏就傾心與其結成「統一戰線」。他甚至願意奉清兩廣總督李鴻章為總統,只要李願意兩廣獨立。

然而,事實證明,無論地下會黨還是康梁黨人,甚至最早加入香港興中會的輔仁文社成員都不是他真正的同志,李鴻章及其幕僚當然更不是。孫文漂泊海外,支持其理想的華僑也是寥寥無幾。

但有個機緣,一直被他自己所忽略。早在1896年他在倫敦被清廷駐英公使館綁架,已令其事業獲取了之前從未預見過的上升通道。

這次綁架有驚無險,獲釋後,孫氏也繼續得以在倫敦遊學演講。在脫困時他得到一些英國人幫助,也曾許諾償付其報酬。為了掙錢,他策划出版一部自己的英文歷險記,也順便宣傳關於中國革命的設想、主張和行動。事實上,這本名為《倫敦被難記》的小冊子執筆者是其老師康德黎醫生,因此文辭流暢,語句生動,還帶著優雅的英式幽默,常常令讀者忍俊不禁。

這本書當時在英國很暢銷,也漸漸獲得了早就「睜眼看世界」的日本人的注意。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對於中國人是鄙視的,認為他們甘願臣服於清廷的暴虐統治而不敢反抗,對世界大勢又刻意迴避,不願主動融入全球化大潮,以致淪於日益嚴重的內憂外患乃愈加不能自拔。現在竟然有一位叫「孫逸仙」的中國醫生,受過良好的英式教育,敢於只手挑戰對抗龐大的國家機器,其意志勇氣魄力令人景仰。

1897年8月,也就是倫敦蒙難近一年後,孫中山由英國經加拿大,再次履跡橫濱時,他在日本已經是個知名人物。在犬養毅、頭山滿等政壇實力派的暗助下,他得到當局正式頒發的僑居證。孫氏還結交了對中國乃至東亞革命深感興趣的浪人俠士,如宮崎滔天、平山周等,這些人將成為他結識中國留日學生的中介者。

1900年秋,在上述日本友人的支持下,孫中山又策動了惠州起義。後來他認為,行動雖然失敗,但有識之士「扼腕嘆息,恨其事之不成」;經此一役,「有志之士多起救國之思,而革命風潮自此萌芽矣」。

次年初夏,吳祿貞、鈕永建、程家檉、馬君武等去橫濱拜訪孫中山,這是他有規模地接見留日學生的開始。再一年,日本友人宮崎滔天所著《三十三年之夢》開始在東京報紙上連載。這本書雖說是宮崎本人的回憶錄,但其中大篇幅地介紹了孫中山較為完整的革命事迹,使得留日學生對於孫氏的了解更為詳細,進而引發了追隨崇拜之心。

1903年對於孫中山來說,非常平淡,無論發展組織還是籌募款項,都沒有突破。但揆諸全國革命形勢,卻已經顯現風起雲湧、四面開花之相。正如開篇所說,在年初,雖然傳統會黨的反清起義失敗,但留學生已經開始公然排滿,清廷的大敵將漸漸從社會底層的洪門轉為那些家世清白、目光遠大的青年知識分子。四五月間,上海東京的知識精英幾乎同時以「拒俄」名義結成聯盟,這是中產階級反清分子組織化的開始。

四川激進青年鄒容的小冊子《革命軍》也在本月的上海出版。這本書簡單直白,其口號式的反清排滿主張非常利於傳播擴散,在後來形成了令人難以想像的影響力,堪稱辛亥前夕的「革命聖經」。幾乎同時,在日本深受孫中山魅力感染和思想熏陶的吳祿貞已經回國,受湖廣總督張之洞所託訓練新軍,他藉此機會在武昌花園山設立秘密機關,此為湖北革命團體之開始,也隱然成為中南地區反清分子的中心。

春末的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浪潮,遭到了朝廷敏銳而強烈的反撲。剛入夏,章太炎鄒容被捕;「拒俄」團體遭解散;記者沈藎被杖斃於刑部大獄;章士釗主編的《蘇報》《國民日日報》因主張排滿,先後被上海租界當局查封。但這股反動氣焰倒是將革命者朝更極端激進的方向擠壓。

原先,革命者成分複雜,有主張排滿復漢者,有主張維新保皇者,有主張反帝愛國者,有主張尚武自強者,在朝廷的高壓下,這些知識青年紛紛東渡日本,情緒愈加對立,逐漸向組織化、政治化的道路上邁進。而他們尚需要一位思想偶像和意識形態領袖。

於是,他們發現了早有一位「共主」等著他們,那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代史論語 的精彩文章:

新文化運動和《新青年》:一個妄人,一場炒作,一樁騙局

TAG:近代史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