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發心儀軌受持之理者——《文殊口授》

以發心儀軌受持之理者——《文殊口授》

音頻文字摘錄夏壩仁波切2009年5月講授菩提道次第覺受引導中《文殊口授》

現在我們看一下《文殊口授》裡面的相關內容。

好。下面直接可以看到這個第二、發心儀軌。發心儀軌它這個地方講的不多。

這個地方就簡要的說一下。

如前所說,善加凈修希求利他之心及希求菩提之心,由此,雖不觀待儀軌,亦能生起發心的體性,但若欲趣入清凈道,圓滿的儀軌是重要的。

儀軌作法時,加行時,以皈依、積資、凈修其心;正行時,以儀軌受持願菩提心;結行時,為令發心於今生余世不退失,而宣說的諸種學處,應從廣略道次第中了知。一切細節作法,應依於所見的傳統作法,不可流於臆造或簡便。

就是說修願菩提心的時候如何受願菩薩戒,然後修什麼樣的——今生和來世不退轉的今生的四法和為來世不衰退之故斷除四黑法修四白法等等,廣論和略論當中一樣的去學。所有儀軌的加行、正行、結行等等,都應該按照諸大德所做的傳軌一樣,不要自己造作,更不要簡便。大概這個意思。

這個部分就差不多了,這個地方沒有太多的細說。

好。這個地方有一個很重要的一些問題。雖然這些不是主要修行的所緣,但是關於這些方面的一些說明。

《聖彌勒解脫經》中說,即便不能學修佛子大行,僅是發心,亦能出生廣大利益。雖則如是,但《釋量論》中說:

「具悲摧苦故,勤修諸方便。

方便生彼因,不現彼難說。」

其義是說,由大悲心引生增上心,進而發起願菩提心的目的,不是為了僅僅發起「願有情離苦」的賢善心,而是應趣入方便行。自己欲證得佛果的方便即是應把菩薩大行作為修習的中心內容。如《入行論》中說:

「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它就是說,比如願意走的人和正式走的人,兩個有區別一樣,菩提心也是這樣的,有願證得無上正等覺果位的願菩提心和為了到達無上正等覺菩提果位,而正式修行六波羅蜜(菩提果位)的行菩提心兩個部分。

此中以想去某個地方與正在辛勤地行走二者為喻,來說明願、行菩提心的差別。依此可見,對於願菩提心善加凈修,當內心生起覺受,然後聽聞菩薩戒的學處,善加了知學修六度等的功德勝利、不學的過患、根本墮罪及惡作等,對於取捨之處,生起非造作的強烈好樂心。二大車之道軌合於一處的菩薩戒儀軌傳授法、根本墮罪及惡作的守護之理,以及還凈法的行持,宗喀巴大師在《戒品釋》中進行了詳細地闡述。廣略道次第中,都加以提及。《純金》中也有此說。

在當今的行持中,舍置了受菩薩戒的內容而直接作六度等的覺受引導。

今天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先放下受菩薩戒的內容,直接先講六波羅蜜的覺受引導,他為了對此斷除疑惑而解釋這個。

於此,或許有人有這樣的疑惑:「諸大論典中有著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六度這樣的次第,是否有著與此相違的過失呢?」

就是先不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而直接修行菩提心是不是有過失呢?這裡回答說,

諸大論師是考慮到有著以這種次第生起的情況而作是說的,但並非都是這樣的情況。如有的未入道的補特伽羅是先受菩薩戒,隨後發心殊勝菩提,證得資糧道下品,當到資糧道中品時,願菩提心即以轉依的方式發起行菩提心;也有的未曾受菩薩戒,首先發起願菩提心進入資糧道,當到資糧道中品時,發起行菩提心,在中品的最後階段受菩薩戒,……,並非有著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的次第。

所以說是菩薩,不一定是受菩薩戒的人,受菩薩戒的人,也不一定是菩薩,就這個意思。比丘就不一樣了,受了比丘戒的人就是比丘,比丘戒受了即成為比丘。那麼沒有受比丘戒的人,就不是比丘。但是菩薩戒,這個《文殊口授》裡面說到了一個問題,說,有的人還沒有發菩提心、受了菩薩戒,菩薩戒已經受了,但他不是菩薩。比如說我們,我們已經受了菩薩戒了,但是我們還真不是菩薩,現在我們還不是菩薩。受完菩薩戒之後,然後慢慢的生起菩薩心,願菩提心生起的時候,我們才成為真正的菩薩。然後入資糧道下品,然後到資料道中品的時候修行菩提心,資糧道中品的最後受菩薩戒,才稱之為受菩薩戒的菩薩,是這樣。

那有的人一開始就沒有受菩薩戒,直接發了菩提心,發完了菩提心之後,到了資糧道中品的時候,再修菩薩行,然後最後的時候才受菩薩戒。菩薩戒可以在前面受、或者在後面受,總之有沒有菩薩戒不是作為是不是菩薩的界限,而是有沒有菩提心才作為是不是菩薩的界限。

在《集學論》當中也有這樣的說法,

「因此,隨自己的力量,哪怕一條善根,也要清凈地受持守護!」其義是說,發願菩提心未經久時,不能學修一切學處,因此,最初,隨自己的心力,哪怕受持一條善根等,如是漸次地凈修其心,終能學修一切菩薩大行。以此因緣,以儀軌受持願菩提心後,而作六度的引導。

它為什麼說起《集學論》的事呢?因為按照《集學論》(的時候,)發了菩提心不一定馬上就要受菩薩所有的戒,所以說,什麼時候發了願菩提心的時候,應該是要受八個戒:一個是為此生不衰退菩提心之故和增長廣大之故,要修習四法。為來世不遠離菩提心之故斷除四黑法,並修四對治的白法,這樣的後面八個算四個的話,和前面的四個加起來也就是八個。但是受了行菩薩戒的這個戒體之後,開始要受十八根本戒和四十六惡作等等,一切墮戒都要守護的。所以說,因為這樣才說的。

若念:「本是圓滿地開顯乃至止觀之間的一切所緣法,此時若不受菩薩戒,實則自相矛盾。」

前面以七因果教授等的方式,對於一切所緣次第引導生起的覺受,僅是類似的覺受,是具量的覺受在內心上生起的基礎,並非真正的覺受。由此原因,將要解釋的六度法也僅是作為基礎,於其上面,熏染學習佛子大行的習氣而已。由鑒於此,往昔諸善知識作三士道的覺受引導時,長則一年,短不過一月。

若不然,以大悲心為例,為了在內心上生起真正的大悲心,以引生清凈增上心,這樣一直地修習直到生起為止。而且從依止善知識乃至止觀間的一切修持都這樣作,如果皆應以此標準作為覺受引導的話,這些本身需要長期勤苦修習的法,在濁世短短的一生中,是不可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成就的。

因此,於前面七因果教授後的發心時,說三無數劫起首的最初發心殊勝菩提就需要這般的發心,便把彼處發心作為具相真正的發心,如真正進道的次第一般,對於引導所緣的介紹發生誤會,修諸所緣法及儀軌受持發心等後,自己便得意地自認為是資糧道品位菩薩的話,則沒有較此更為愚痴之人了,當請了知。

這個地方他說了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說,按照道理的話,從發菩提心開始到智慧波羅蜜為止,應該是一個一個圓滿的去修下去。如果你把受菩薩戒的部分放在後面,然後前面去修六波羅蜜的話,那豈不是顛倒了這個結果嗎?對此的回答是說,其實七支因果的覺受也好,自他相換的菩提心覺受也好,這些都是相順的覺受,並不是真正的具相的發菩提心。同樣六波羅蜜的覺受的引導也只不過是讓你生起相順的這種覺受,由此成為將來修六波羅蜜的基礎而已,並不是真正的。那麼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三士道的引導,最長的也就是兩三年或者一年,做覺受引導一年,最短的一個月。那麼一個月和一年你都能夠做菩薩的話,那就太簡單了,那也不可能的事。

所以說,以大慈大悲為例,每一個所緣真的要修的時候,根據上師所說的覺受引導來努力的修行,直到真正的相續中生起任運覺受為止,然後就轉入下一個所緣,以這樣一種修行方式修的。要不然的話,在濁世短暫的一生當中,怎麼會不費吹灰之力,就馬上得到成就呢?因此就是與前面所說的這個七支因果發心的時候,說三劫的第一個發心說的是發起了真正的jujiao心的時候開始的。而並不是相似的心那就是開始,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說千萬不要自己(想)認為:一旦受了菩薩戒了,一旦發了相似的覺受之後,『啊,我真是菩薩了,我從今以後就是菩薩』,把自己確定自己是菩薩,那就是最愚昧之舉。因此不要這麼去想,就這個意思。然後呢,

由彼等種種原因,若未入道,雖急於受持菩薩戒,然於煩惱熾盛、對治力弱的此時,不能守護根本墮等,如是則欺誑一切諸佛菩薩、人天世間,……,說有無邊過患。應遮止的很多,意義又不大,鑒於此,根本傳承的諸位上師順應所化弟子的慧力而這樣作。

就是說,在這個地方要直接受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話,可能他沒有能力,因為他煩惱太熾盛了,沒有能力受十八根本戒或者墮戒之類的。在這個時候受菩薩戒的話,可能會變成了欺誑一切諸佛菩薩,所以說,在此處受覺受引導的時候,只是讓你修相似的串習,而不直接傳授予你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體,這是一種有智慧的人做法。

頌曰:

略略感知覺受芽,難行濕暖恆滋潤,

具量證德果豐登,三乘賢聖共行道。

惡緣臨頭鋒利器,雖斷知眾為母心,

悲露復活增上意,修成佛子如空花。

大乘聖道廣似空,印藏智語深如海,

今人慧力暗猶夜,矜智思辨細比草。

故於劣慧難解結,我以善說指撥開,

喉間受用輪庫藏,如意寶物無盡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菩提道次第 的精彩文章:

七支因果菩提心修法之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文殊口授》
自他相換菩提心修法——《菩提道燈論講記》

TAG:菩提道次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