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天只說一句話

每天只說一句話

GIF

農曆三十,對於所有中華兒女而言,是一個十分濃重而熱烈的日子。因為,今天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年末歲首交替之日——除夕。在這一天的24小時里,人們做的事情中「辭舊」和「迎新」是絕對的、主要的生活議題。用「除」來「辭舊」,用「夕」來「迎新」使我們這個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最大智慧和法寶。這個法寶,在我看來:是中華民族相較於世界範圍內的其他民族而言,最為值得的傳承和弘揚的一種絕佳文化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中國人是一個擁有良好「反思」態度的民族。並且這種「反思」,不是口頭的說教,而是必須履職的行動。以「除」來「辭舊」,就是要求我們在告別過去時,拿掉和拋棄那些不對的、有問題的東西。 用「夕」來「迎新」,就是要求我們用更加乾淨的手段和明亮的思維點燃國家、社會、家庭、個人未來之路上的希望之光。

所以,在傳統中華民族「辭舊」和「迎新」成為中國人今天都必須思考和回答的節點上,深感我們也應該對中國武術發展做一個「辭舊」與「迎新」的反思和展望。

對於中國武術而言,過去的一年我們的確取得了巨大而輝煌的成績。中國武術的傳承、保護等發展問題被多次地寫進國家的最高頂層設計綱領性文件之中。全運會的改革,中國武術成為了最大的受惠者;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中國武術發展提升到了很高的國家地位;健康中國的戰略實施,給中國武術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五位一體的發展戰略,給中國武術文化的諸多產業形態被挖掘和開發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平台。諸如此類的成績,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從武術團體到參與個體,大家都有滿滿的收穫喜悅和快感。

但過去的一年,在中國武術領域發生的諸多負面事件,我們也不迴避和視而不見。春夏之交的「徐雷事件」,時至今日給中國武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一直就沒有消解。因此,在「除夕」之日,反思才應該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改革一直在路上,所以,實現最為正確的改革,只有堅持「反思是常態」的指導思想。

所以,從文化意義出發,從傳統文化意義考量。今天的中國武術在「迎新」時,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漢字在,中醫在,中國武術也在,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文化的存在,如今都已經變得不再是我們自己了。漢字的社會功能在我們認知層面下降,中醫的健康作用在我們的行動中消弱,武術的文化價值在我們的創新中萎縮。可以這樣說,近一個世紀以來的諸多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創新,並沒有按照從歷史中走來的道路,「延續」著中國武術傳統意義上的創新和發展。而我們更多地對這些文化採取了「嫁接性」的創新和發展。並且在嫁接的過程和行動中,我們過多地將「接」的那個枝葉看的的更重,呵護的更熱情。我們「接了西醫」,中醫被弱化、軟化和異化了。我們「接了體育」,武術被運動化、錦標化和簡單化。那種原本作為「嫁接」主體的軀幹,在「嫁」的進程中逐漸地被「接」的東西左右和操控,甚至有「壓垮」「折斷」的趨勢。可以說,中國武術的被嫁接正出現著「枝葉茂盛,主幹枯萎」的圖景。

這種在嫁接過程中的「主客移位」的操控,這種「本未倒置」的變異、這種「是是非非」的顛倒,已經使原本出發時我們設定好的「中華+」,變成了「+中華」。這種前後置換的「加」的內容,不是「1+1=2」中數學意義上的「前後置換」的「加」,而逐漸變成了一種數學意義上的「-」和「÷」。其實,在我看來是沒有錯的,開始的「加」我們還是堅守著中華立場的,還是彰顯著中華身份的。但發展到今天,甚至是過去一段很長的時間裡,我們卻由於民族「自卑意識」的長期存在,「嫵媚西方」的心態使然,「膜拜奧運」的作用催化,在我們堅持做了「中華+」的創新過程中,走進了「+中華」的語境中。

也因此,我想提出的是:在我們建構和設計「迎新」的行動時,讓「中華+」成為中國武術的立場,而再也不要在中國武術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過程中,出現「+中華」的事件。「除」去「+中華」的行為,我們的「夕」「迎新」才會真正開啟。

作者簡介:王崗,男,山西運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武術文化與發展,曾主辦《搏擊·武術科學》《中華武術研究》等學術期刊,在各類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出版學術專著十幾部,主持完成省部級以上課題十幾項,參與教育部教材編寫多部,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著名武術研究學者。曾被評為蘇州大學東吳學者,現為武漢體育學院東湖學者特聘教授,湖北省「楚天學者特聘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崗說武術 的精彩文章:

TAG:王崗說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