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家常說「用筆千古不易」,神秘的筆法到底是什麼?

書家常說「用筆千古不易」,神秘的筆法到底是什麼?

一、神秘的筆法

神秘的筆法

唐張彥遠的《法書要錄》中有一節《傳授筆法人名》,這樣記載:「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璦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授於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徐浩、顏真卿、鄔彤、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蔡邕的筆法受於神自是神化或故弄玄虛之說,它否認了他勤學苦練、深入研究的事實。蔡邕所處漢代,書法已經很成熟,書法家輩出,理論著作甚豐,一批書家甚至「專用為務,鑽堅仰高,忘其被勞,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筆、月數凡墨。領袖如皂,唇齒常黑,雖處眾坐,不遑談戲,展指畫地,以草劌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見鰓出血,猶不休輟」【1】地研究,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象蔡邕這樣筆法技術成熟的書家應不足為奇。

在其後的二十多人當中傳承的就是蔡邕等輩的筆法技術經驗。我們知道,任何科學、藝術的理論都是實踐經驗的總結,而又對實踐有指導和推動作用。筆法就是書家在長期的書寫實踐中總結出的精妙的用筆經驗或用筆規律,掌握它對於後學者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歷代書家對它都是極為重視的。這篇筆法傳承記錄的本身就是一個證明。

筆法經驗的效力及歷代書家對它的重視

鍾繇得《筆法》後,從此得知「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的道理,由是書法更妙;其後晉人宋翼得鍾繇《筆勢論》,「依此法學,名遂大振」(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陳圖後》);人稱書聖的王羲之,也曾從父親王曠那裡得到了一本論用筆的秘著,書藝得以大進,使衛夫人吃了一驚;這種記述,屢見不鮮。因此,人們對這種筆法經驗的重視當在情理之中。可是在以書取士的時代,這種寶貴的筆法經驗(也可以說是決竅)是保密的,書家們把它當成了「祖傳秘方」秘而不傳,其所藏筆法論著,或攜之入土,或僅作家傳,即使千金亦無法求得,這也從側面說明這種筆法經驗(規律)對於掌握書寫技術具有很好的效用及悟出這種筆法規律的難度。因此,有的書家為了獲得它就下了大力甚至不擇手段:鍾繇從韋誕手中借不到蔡邕的《筆法》,誕死後,他就「盜發其冢」;宋翼則「以其人之道還之其人之身」,通過「破鍾公墓」而獲取鍾繇的《筆勢論》;歐陽詢則是花了「三百縑」的高價弄得了王羲之為教子筆法所繪的《指歸圖》;顏真卿為了學習書法的決竅,曾兩度辭官拜張旭學書;清代張照,年輕時為學到書家王鴻緒的筆法,竟躲在王的樓上,透過樓板縫隙偷看王寫字;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書法家們對於筆法經驗的重視,而元代趙孟俯說「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充分肯定了這種用筆規律(經驗)的存在。

二、歷代書家闡述的筆法規律:

千古不易的筆法規律,到底是什麼?

略知書法的人都知道是中鋒用筆,但對中鋒用筆的解釋則莫衷一是,各執已見:有人說正鋒即中鋒,又有人說:常使筆針在畫中,還有人乾脆給你打個比方:如錐畫沙、如屈鐵、如折釵鼓、如屋漏痕。目前各類書法教材或普及性書法書籍中對於用筆技術的闡述則大多從藏露鋒,正側鋒、提按、轉折等方面分解地說明它,對於用筆整體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的運筆規律論述較少。

從各時代書家對用筆法的闡述,歸納起來大致有三類:

簡單的點畫筆法

點畫筆法,初學者入門,首先就要碰到,所以對於點畫筆法的介紹較為常見,如目前各類楷書帖中對於點、豎、撇等點畫用筆方法的圖解解說;又如永字八法,就是介紹楷書永字的八個點畫側、勒、努、趯、策、掠、啄、磔的用筆法。又如,李陽冰翰林秘論中對點畫寫法有較大篇幅的闡述,並編成了口訣:「一、點畫法口訣云:作點向右,以中指斜頓向右,以大指齊頓作答,便以中指挫鋒,須收鋒在內,按筆收之…… 二、橫畫法口訣云:作橫畫,皆用大指遣之……」一共二十三個口訣。這種說法,基本上是孤立的點畫筆劃寫法,對於用筆規律,沒有提出或觸及,故不究竟。

藏鋒說:

對於藏鋒,古人重視,論述也多,如蔡邕說:「藏頭護尾」,王羲之說:「第一須存筋藏鋒,滅跡隱端」。又說:「用尖筆須落筆混成,無使毫露,所謂築鋒下筆,皆令完成也。」徐浩在《書法論》中說:「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這些都是強調藏鋒是寫字的重要筆法,歷來有人對它作了種種比喻: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屋漏痕、如折釵股、如壁圻等等。似乎能用藏鋒就等於掌握了筆法規律。顯然藏鋒只不過是筆法技術之一,應該說它也不能代表總體的筆法規律。宋人姜夔首先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在「續書譜」中說:「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圻,此皆後人之論。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屋漏痕者,欲其橫直勻而藏鋒。錐畫沙者,欲其無起止之跡。壁圻者,欲其無布置之巧。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筆針在畫中,則左右皆無病矣,故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一拂,又有三折。」他在這段話里,明確指出了藏鋒雖然要用,但不是究竟的筆法(不是用筆的原則,不是用筆的指導思想)。

但姜夔所說「常欲筆針在畫中」,亦未必觸及用筆原則和規律。此話原出蔡邕《九勢》對藏頭的解釋,原話為:「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之中行」,可見他的這段話,也還是在說藏鋒,與目前各類教材或普及書刊中筆畫圖解寫法的「起筆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至於盡處,則不往不收,無垂不縮,故每畫三折,以三畫成一畫而藏其鋒也」【2】如出一轍,是藏鋒用筆的總原則,還是沒有超出藏鋒說。

八面出鋒說:

這種說法在書論中論及較少,有論及處,也文字不多,篇幅不大,但他揭示了筆法的總體規律。如:唐太宗論執筆法:「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這個四面勢全,就是八面出鋒。其後蔣和在《書法正宗》里也提到了鋒正則四面勢全的話。王羲之則說得具體:「夫書……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程瑤田《書勢》中說「執筆何以謂之鋒也?曰執筆使筆不動。及其運筆也,運之以手,而非運之以筆,惟其然,故筆之鈍者,可使之銳,筆之銳者,可使之鈍,是故筆不動其鋒中焉。及其運之以手,而使其一筆依乎吾之手而動焉。則筆之四面出其偏鋒以成字之點畫,然則鋒之偏者,乃其偏之中者使之然,而其四面錯出依乎手之向背陰陽以呈其能者,乃其鋒之中者使之不得不然。」在這段話中,明確提到了「四面出其偏鋒以成其字」的原理,到清末,楊守敬在論及中鋒用筆時,更是用了一句「八面出鋒,始謂中鋒」【3】的妙語,道破了神秘筆法的玄機。在這裡,四面出鋒也好,八面出鋒也罷,都是說筆鋒的四周四面。這樣的「八面出鋒」就是用筆的總的原則和規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逸書院 的精彩文章:

徐渭草書《永王立軸》欣賞,書法氣勢磅礴、使轉自由奔放
雲逸書院:硬筆行楷筆畫教程,直觀易懂!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