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聯軼事三則

春聯軼事三則

明兒個就是大年三十了。過春節,我國自古就有貼春聯的傳統,那麼,你知道史上記載的第一副春聯是哪個年代、出自誰手嗎?貼春聯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呢?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打破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世界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春聯。

一、王羲之與春聯的傳說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從山東老家移居到浙江紹興,此時正值年終歲尾,於是王羲之書寫了一付春聯,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對聯是:

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

因為王羲之書法蓋世,為時人所景仰,此聯剛一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訴王羲之後,王羲之也不生氣,又提筆寫了一付,讓家人再貼出去:

鶯啼北星,燕語南郊

誰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了春聯,惟獨自己家門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個辦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付,寫完後,讓家人先將對聯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張貼於門上: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夜間果然又有人來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見這付對聯寫得太不吉利。儘管王羲之是書法名家,可也不能將這付充滿兇險預言的對聯取走張掛啊。來偷揭的人只好嘆口氣,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剛亮,王羲之即親自出門將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別貼好,此時已有不少人圍觀,大家一看,對聯變成: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眾人看了,齊聲喝彩,拍掌稱妙。

二、光棍聯

傳說古時以單身漢貼春聯的故事。人家過年男女老幼闔家歡樂,貼春聯,放鞭炮。單身汪自己過年也得像過年樣,尤其貼對子不能免俗,因此,自己給自己寫了一副對聯:

有酒、有肉、有豆腐 ,

無兒、無女、無妻室 。

橫批是:一人過年。

三、黃炎培妙對絕聯

1913年,梁啟超自日本回國,去老友夏曾佑家拜訪。夏曾佑字穗卿,是近代著名學者,對經學、佛學有精深的研究,對乾嘉考據學和詩文也有相當的素養。夏的書桌上堆著厚厚一沓線裝書,梁啟超信手翻開一看,是《春秋左氏傳》。他腦子一動,對老朋友說:「我想出一條上聯,你來對出下聯,好嗎?」說罷,朗聲吟道:「冬蟄庵中,夏穗卿研究春秋傳。

夏曾佑想了好一會兒說:「我對不出來,還是你來對下聯吧!」梁啟超答道:「我看你書桌上擺著部《春秋左傳》才想出來的上聯,下聯我一時也想不出來!」兩人一笑而罷。

此後,夏曾佑曾以此上聯向朋友徵求下聯,竟無一人對得出。

一晃過了近40年。

1951年冬,郭沫若先生邀請文藝界的老友在寓所相聚小酌,客人中有周揚、夏衍、楚圖南、黃炎培、沈鈞儒等人。一會兒,夫人於立群出來問郭老:「還有哪幾位沒有來?快到5點鐘了。」郭老尚未答言,幾位朋友就推門而入,原來是南漢宸、張瑞芳等4位。為什麼來晚了呢?南漢宸解釋說:「田老大(田漢)拉我們幾個去東華門外看梅蘭芳綵排《紅娘》,果然是精妙絕倫。」坐在一旁的黃炎培突然一躍而起,大聲說道:「我得之矣!」遂高聲朗誦道:

東華門外,南漢宸欣賞北西廂。

郭沫若嘆道:「此聯渾然天成,真是天造地設,無意中得以巧合。梁啟超先生如能知曉,一定分外高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口故事 的精彩文章:

孩子的一生,或許會成就在你們某一次的旅行中

TAG:海口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