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猜,去醫院治流感的人將暴增

我猜,去醫院治流感的人將暴增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第一次在朋友圈出現的時候,我沒有在意,第二次出現的時候,我留下了印象,等到第三次出現,我知道又一篇刷屏的好文章產生了。

果然,我點開來一看,也一發不可收拾。雖然原文字數達到了2.6萬,我還是一字不落都看完了。

作者的記憶力強,文字功底很好,敘述詳略得當,邏輯清晰。文章詳細敘述了作者岳父從得流感到醫治無效而去世的整個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作者和家人經歷的身體及心理雙重煎熬。

這篇文章很有價值,特別是對於醫療專業人士和相關研究者而言。有此經歷的人很多,但是願意寫下來的少,而願意寫且寫得如此精當的則少之又少。周國平曾經詳細記錄了第一個女兒的艱難治病過程,書名《妞妞》是女兒的名字,該書被哈佛大學醫學院視若珍寶,將部分內容錄入到了教材當中。

我注意到,文章下面留言的人中,有很多是醫生或護士。他們留言說,通過此文更加了解了病患家屬的感受和心理。有些還表示,本來已經有些麻木了,以後會更加用心對待患者和患者家屬。

但是,對於普通讀者而言,流感一文則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心理。我估計,這個春節前後,去醫院治療流感的人將會暴增。本來流感正在肆虐,得流感的人較多,在恐慌心理的影響下,很多人可能會把流感當作絕症去治。

關於流感的危害性幾何,有多大的概率會致死,或者說,死亡概率到底有多高?我不具備醫學專業知識,對此一概不知。如果你對病毒有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可以讀一讀哈佛大學博士沃爾夫所著的《病毒來襲》。據說,沃爾夫將生物學、歷史學、醫學和親身經歷糅合在一起,以恐懼和安慰交織的筆調,對未知病毒的威脅進行了清晰的敘述。

我沒有讀過這本書,儘管如此,我還是想勸慰一下被驚嚇到的流感一文的讀者,不要把特例、個案當成規律。主治醫生在分析這起病例時說到,該病例中流感致死有多重原因,屬於多因一果。所以,如果讀完了流感一文,你感覺氣虛胸悶,先靜一靜、緩一緩,或是被嚇到了。我們不必為一件小概率的事件而驚慌失措。

我們普通讀者,別光被嚇著了,其實,文中所討論或蘊含的一些問題,也值得我們去思考。比如:

1、過度醫療的問題。這是一個已經被討論的很多的問題,過度醫療,在我國被廣為詬病,實際上外國也有。美國醫生葛文德在《紐約客》發表的文章《成本的問題》,在美國朝野都引起了較大的反響,文中指出,衛生支出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醫生通過過度醫療提高收入。該文成為了美國醫改的催化劑,金融巨鱷查理芒格看了該文後,立即獎賞作者兩萬美元。流感一文對患者臨終時的治後慘狀進行了忠實描寫,先進治療手段給患者生前造成了巨大痛苦。醫療技術固然越來越發達,但是針對治癒希望渺茫的患者,到底是要爭取一分一秒,還是不如讓TA不那麼痛苦地離去,這是一個問題。如果對這個問題有興趣,可以讀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別》。這本書我讀了,該書坦陳醫療的局限性,極力反對過度醫療,而倡導姑息治療,當然這針對的是絕症患者。我覺得這個主張好。

2、中年焦慮不止北京有。其中,無法預知的疾病和無底洞花費,是中年人的隱憂。作者岳父進了ICU後,每天的花費以數萬計,作者估算了一下,大概只能維持一個月,然後就只能賣房子了。一個正常的家庭,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打垮,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作者寫出了當時的困境和焦慮。在醫療保險制度還不健全和醫療資源分配極度不均勻的情況下,如何看得起病,能夠享受到好的醫療資源,都是全民關注的問題。流感一文,對這些問題都有涉及。作者托關係換醫院、耍計謀要社區工作人員簽章等經歷,正是對問題的一種暴露。但是這些問題,到底何時能夠得到解決,目前依然顯得遙不可期。

行文最後,我祈願,關於以上的種種,永遠不會發生在正在閱讀本文的你身上。祝大家健康快樂!起風了,天好了,病毒死光光!附一首好聽的歌曲《起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uncao 的精彩文章:

TAG:Func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