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唐代一首送別詩,全詩突出了一個情字,讓讀者心為情動,產生共鳴

唐代一首送別詩,全詩突出了一個情字,讓讀者心為情動,產生共鳴

關於雍陶這一首詩的來歷,歷史上流傳著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據說,雍陶在擔任簡州刺史時,有一天送客人到情盡橋,本來說好就此分手,但由於兩個人離情未已,揖讓很久後扔不忍分別。雍陶正打算再往前送一段路,客人卻說:「此橋呼為」情盡橋「,向來迎送,至此禮畢。」雍陶聽了以後覺得非常不合情理,於是命人拿來紙筆,將「情盡橋」改名為「折柳橋」,並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

《題情盡橋》

唐代:雍陶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此詩之所以被人們廣為傳誦,語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自然是一個原因,但最關鍵的一點,還在於深刻地揭示出了人們離別之時的難捨難分的普遍心理。古往今來,無論何種性質的離別場面,有哪一個不是舉手引望,依依不捨的?從衛公送別妹妹遠嫁時的「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到離別送別孟浩然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再到岑參送別武判官時的「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樣的場景數不勝數。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此詩一開篇就用極為肯定的口吻告訴大家:」從來只有情難盡。「這不是詩人妄下判斷,而是他從千百個真實的離別場景中概括出來的亘古不變的規律。如此立論之後,詩人緊接著提出」情盡橋「的質疑,就顯得有理有據了。

既然」情盡橋「之名名不副實,那麼,什麼才最能代表離別呢?詩人立馬就想到了折柳贈別。在他看來,以」折柳「為該橋命名再合適不過了。因為」柳「不但於」留「諧音,有留戀不舍之意,而且可作為雙方感情的象徵,寄託美好的祝願,所以折柳贈別在唐代一直很流行。詩人王之渙就曾描述過這種現象:」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此橋既更名為」折柳條「,則每次分別都好比攀折一條柳枝,所以詩人就說」任他離恨一條條「。離恨原本無形,經過有形的柳條作比,就顯得真實可感,故此句向來為人稱道。

全詩以議論起,抒情結。雖然語言通俗淺近,直白如話,但由於虛實相生手法的運用,讀起來仍令人覺得韻味無窮,可稱得上是一篇佳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美詩畫 的精彩文章:

杜甫一首懷念妻兒的詩,情真意切,深婉動人!
蘇軾的一首詞,表達了詞人面對困難的曠達之心,值得我們學習

TAG:最美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