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王守義十三香的生意經:一盒調味料賺8分錢,34年不上市

王守義十三香的生意經:一盒調味料賺8分錢,34年不上市

說起王守義十三香,絕對是調味品史上鼻祖級的產品了。從1984年成立時的小作坊,到如今近2000名職工的大集團,它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商業沉浮,34年屹立不倒,稱得上中國食品企業的活化石。

去年1月,一列名為「王守義十三香號」的動車從駐馬店西站緩緩駛出,一路帶著獨特的「香味」到達上海虹橋,用時不足8小時。

而當我們一起回顧歷史,回顧王守義十三香的誕生、發展與壯大,則需要半個世紀之久……

進過皇宮的祖傳秘方

王守義並非駐馬店人,其祖籍為開封通許縣。據傳,明朝時,王家祖上在開封府為官,後因得罪權貴而辭官,就在開封府寺后街開了一家藥鋪,專營草藥、香料,為藥鋪起名「興隆堂」。

網路配圖

在「興隆堂」一代代的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多種獨有的秘傳藥方和葯膳配方,並一度成為皇家貢品。後來時代變遷,王氏家道中落,興隆堂也名存實亡。不過,好在幾百年的秘方被傳承了下來。

1959年,迫於生計的王守義根據祖傳秘方,採用20多種純天然中藥材香料,不斷地加以實踐、研究,最終配製出一種新的調味品,取名「十三香」。

說是「十三」香,事實上並非十三樣原料,而是有花椒、大茴、桂皮、胡椒、丁香、草果、木香、砂仁、白芷、良姜等二十多種純天然中藥材加工而成。

而對於「十三」這個數字,王守義是有著特殊的情感的:他本人的名字一共有13畫,後來給自己的兩個孫子取名字也都採用了13畫。

最初,王守義只在通許縣附近的幾個集鎮上出售。由於香味獨特,並且每小包售價僅1角錢,十三香很快就受到老百姓的青睞。當時,幾乎沒有任何文化程度的王守義已經有了品牌意識,為打響招牌,他在每個調味包上蓋上「十三香」的印戳,在當地已是小有名氣。

可惜好景不長。後來趕上了十年動亂,王守義的小本生意被當做「資本主義尾巴」,十三香也因此而一度停產。

60歲創業, 100元起家

亨利福特40歲創辦福特汽車公司,宗慶後42歲創辦娃哈哈,任正非44創辦華為……殊不知,大字不識的王守義,其創業時已經是60歲高齡。

如果說「興隆堂」年代久遠已無證可考,最開始的小作坊也只是小打小鬧,那麼正真讓十三香名震天下的則是改革開放之後。

1984年,王守義已經隨子女到駐馬店定居。在兒子王銀良的勸說下,60歲的王老漢決定重拾舊業,他用100元人民幣成立了家庭作坊式的十三香調味品廠,並且順利地拿到了營業執照。

這一年,遠在貴州的陶華碧才剛剛研製出老乾媽的炒制工藝。

創業的初期的艱難可想而知,可花甲之年的王守義卻幹勁十足,它開啟了全年無休的工作模式。每天四點鐘起床,拉著輛破舊的人力車來到市場上,一吆喝就是一整天。無論嚴寒酷暑,天天如此。

日子久了,興隆堂十三香名氣越來越大,生意也越來越火。這時,簡單的小作坊已經撐不起日漸火爆的人氣,更滿足不了王守義的野心。於是,他收購了幾間房屋,買了更專業的機器,又添了些人手,十三香開始了規模化經營。

到了1998年,十三香集團成立,二兒子王銀良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彼時,王守義十三香已經是註冊資金8000萬,年銷售額達4億的商業帝國。次年,「十三香」商標註冊,此時它的銷售點已經覆蓋了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

2016年,王守義十三香年銷售額達到了28.1億,幾乎佔據了中國調料界的半壁江山。不僅如此,今天的王守義還逐漸形成了以「十三香」「麻辣鮮」「雞精」「包子餃子」調料為主導產品的四大系列,產品規格已經達到200多種。

有人說,王銀良是駐馬店首富。

8分錢的生意經

從100元創業到如今的億萬帝國,王守義十三香已經過了而立之年,這在變幻莫測的中國商界實屬罕見。尤其是在風險超高的食品行業,更可謂鳳毛麟角。

有人說,王守義的成功在於他的運氣,主要是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但是,如果一個企業開了三十幾年依然生機勃勃,僅僅靠運氣是不可能的。十三香有自己的生意經。

如今,王守義十三香已經是幾十億的規模,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被譽為「中華老字號」的馳名品牌,其每盒只有8分錢的微薄利潤。

多年來,十三香的味道沒有變,而其價格同樣沒有太大的提高,即便是寸土寸金的北京、上海,每盒十三香的價格也不超過5塊錢,這在一包調料動輒十幾塊錢的當下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據了解,1000克「十三香」調料的利潤在2元左右,而每小盒十三香是40克裝,相當於每盒產生利潤僅為0.08元。這也就意味著,幾十億的大集團,是靠著這8分錢的生意經一步步走過來的。

「調味品屬於小產品、小行業,沒有多高的技術成分,必須踏踏實實,誠信最關鍵。我就是忠厚對人、對產品、對客戶,我最大的靠山就是誠信。」王銀良說到。

為了良好的口碑,王氏家族對產品品質和誠信極為看重,在選材方面極為嚴苛。在二十多種原料中,花椒必須來自四川,胡椒來自海南,草果來自雲南,白芷來自浙江,砂仁、山奈來自廣東,小茴來自甘肅,山楂產於河南……

「廠家對原料的要求很嚴,對供貨商採取分承包方評定製度,每年定期考核評審,只要不達標,就堅決取消供貨資格。」 一位供貨商表示。

歷史轉折中的十三香

一旦企業做大做強,難免會出現尾大不掉的局面。於是,傳承和轉型便是無法繞開的難題。十三香自然也不例外。

在「王守義時代」,企業的重大決策來自老爺子的眼光與威信。此時,不論是在企業還是在家庭,王守義都是說一不二的「大家長」。可是到了王銀良主政時期(王守義於2003年去世),傳統的管理方法必然會出現問題,十三香到了不得不變的緊要關頭。

面對家族企業落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新帥王銀良進行了痛苦的家族制改革。

上任後,王銀良就開始了大義滅親。首先,他讓自己的妻子退出管理層,然後再逐一考核每個員工的業績。只要是能力不能勝任崗位的員工,不管資歷有多老關係有多硬,一律勸退。

之後,他聘任了王健擔當總經理,為公司量身設計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王健上任後,改革更是大刀闊斧。這時候,十三香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線,將公司原有的半自動生產線改造成全自動生產線,生產效率明顯提升。

如此一來,十三香集團再也不是一群靠蠻力吃飯的梁山草寇,而是一支正規化、現代化、制度化的正規軍。不管是管理水平還是生產水平,都比以前更加成熟。

除了內憂,還有外患。事實上,十三香幾十年的發展之路,也是一條不斷與假冒偽劣產品作鬥爭的道路。所謂人紅是非多,就是這個道理。

「王守義十三香」成名之後,「王守真」「王守仁」「王守和」「十六香」「十八香」等假冒偽劣產品也接二連三地出現,這成了困擾其公司發展的重大瓶頸。畢竟,搶生意事小,砸了苦心經營的招牌就損失大了。

王銀良也曾感慨:「十三香發展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講昰打假打出來的,昰從制假、售假者手中挽回來的。」

面對市場接連不斷的山寨十三香,王氏家族不惜重金通過投訴、打官司等手段,予以打擊。同時,商標保護也一點兒不含糊,除了「王守義」「十三香」等商標,「十一香」「十二香」「十三味」等都收歸十三香集團的麾下。

堅持34年不上市

某種程度上講,上市與否代表著公司的實力,但就像老乾媽一樣,「老乾爹」十三香同樣對掛牌上市起不了興趣。

在業界,王守義十三香一直流傳著大家琢磨不透的造富「神話」:自成立以來,十三香從未向外界借過一分錢,而是完全靠自有資本滾動發展的。

一直以來,不融資、不上市,不貸款、不欠款幾乎成了王守義十三香的信條,即使是2015年新投資8億元興建新型現代化廠房和引進設備,都是自掏的腰包。

作為國家銀行A+級信用單位,王守義集團是一個坐著不動有人送錢的企業。不少銀行主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們曾多次苦口婆心規勸十三香貸款,但王銀良根本不予理會。

縱覽當今調味品行業,大大小小的企業都已涉足多元產業,可王守義卻幾乎沒有進行過什麼資本運作,彷彿是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營」的狀態中生存發展的。不過熟知內情的人都知道,十三香不缺錢,它的現金流非常充足。

當然,有著雄厚資本的十三香集團,並非沒有動過多元化發展的念頭。它曾在2009年嘗試進軍餐飲業,計劃在全國開500家豆撈店,但僅僅兩個月時間就被迫關門,投入的數百萬元也付之東流。自此後,王銀良就斷了企業多元化發展的念頭。

「不亂上項目,不亂上產品,不亂擴張,不要強求賺多少錢。按照企業的模式,一步一個台階,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都不影響。」 王銀良這樣說道。

本文來自IT時代網,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試用兩天HomePod之後,已經不能想像中文版的會有多蠢了
款多多與暴風新影合作 將引入區塊鏈技術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