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壓歲錢平均50元?廣東人為啥這麼「不近人情」?

壓歲錢平均50元?廣東人為啥這麼「不近人情」?

歲末年初,「全國壓歲錢地圖」網上流傳火熱。地圖顯示,廣東壓歲錢平均水平僅為50元,被網友們調侃為「遭小孩嫌棄,被大人追捧」。在這個富裕、「紅包」年俗流行久廣的地區,老廣東人「派利是」,至今堅守著「不近人情」的傳統:只講「意頭」,不比金錢。五元十元、一元兩元,多少隨意,心到即可。

派紅包是中國流傳已久的春節年俗,紅色代表驅邪避凶,壓歲錢也取其壓邪避祟的諧音,代表了長輩對晚輩健康成長的新年祝福。但是,近年來,一些地區的攀比風日盛,一些人因不堪「紅包」負擔而把春節稱為「春劫」。

在經濟發達的廣東地區,紅包卻沒有展現出相應的「經濟實力」,最流行的是5元、10元不等,20元以上面值的紅包甚為少見。許多退休或者無收入的長者,「利是」包里就是兩張一元,照樣高高興興地派,照樣換來晚輩一聲「健康長壽」的祝福。廣東人稱發紅包為「派利是」,取其「利於市」「利於事」的好意頭,而且紅包必須一派派兩個,代表夫妻雙方的祝福。

廣東省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謝開來認為,紅包含有社會和文化兩層意義,社會意義涵蓋經濟價值和人情交往,文化內涵包括祝福等象徵意義,在廣東地區紅包的文化內涵大於社會意義。

重好意頭讓廣東人表示發紅包沒壓力。廣州人梁奕銘每年準備100個紅包,不止發給親友,鄰里、同事問聲新年好都派個「利是」,「每個就5塊錢,總共就500元,也就一頓飯錢,大家都圖個大吉大利,沒人計較誰的紅包多,誰的紅包大。」

過年大家都喜歡兌換新紙幣發紅包,廣東人也不例外,只是大家都擠著搶兌5元、10元的新幣。在廣東有開年「掃樓」的傳統,第一個復工日未結婚的同事要向已經成家的同事討「利是」,單身的人們成群結隊逐層而上,熱熱鬧鬧地給每個辦公室拜年,頗有西方萬聖節時孩子們討糖果的氛圍。

在廣東的部分地區,甚至還有紅包「剪一角」的習俗,剪下一角就代表已經收到祝福,紅包原原本本退回。謝開來說,不以紅包謀錢,不以紅包謀事,是廣東紅包好意頭背後的初心。

新華社記者 黃浩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視點 的精彩文章:

「沒人疼」的電競陷入「沒人管」的狂歡 我們拿什麼跟電競搶孩子?
英國首相訪華,為何選擇去這些城市

TAG:新華視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