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狗年說狗:中國犬文化溯源

狗年說狗:中國犬文化溯源

原標題:狗年說狗:中國犬文化溯源



在我國浩瀚的古籍中,有關犬以及犬文化現象的記載不少而且很多內容至今鮮為人知。世界各地考古發掘表明,犬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之一。犬的馴化在我國約有8000年的歷史。《說文稽古篇》記載:「游牧時代,惟犬獨多,穴居則畜犬守御,狩獵則攜犬自隨,因而人必畜犬。」可見,自從人類從事狩獵和採集的時候起,犬就開始和人類朝夕為伍了。在與犬相處的漫長歲月里,人們熟悉了犬的生理特性,認為犬是有靈性的動物,有些部族甚至尊奉犬為圖騰。因此,犬已不是普通的自然的動物,它積澱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導致了諸種與之相關的文化現象的形成。了解這些現象有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犬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地位,並可對我國古代文明窺見一斑。

一、犬的神化與圖騰崇拜


動物神化是中國上古相當普遍的精神現象。原始人面臨的生活環境相當嚴酷,人們為獲得神佑,趨吉避凶,便產生了動物崇拜,犬便是其中之一。有一種半人半犬的神靈,人們謂之「犬神」。如《山海經》中的《北山經》:「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其名山軍。」我國漢族傳統文化中奉「龍鳳鱗龜」為四靈。古人把犬稱為烏龍和白龍。《搜神記》曰:「張然犬名烏龍。」《本草綱目》:「稱狗有烏龍白龍之號。」視犬為龍,說明犬與「四靈」有相同的靈性。我國少數民族奉犬為神靈的記載更為多見,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和西南少數民族多有犬的神話流傳,尤以西南少數民族關於盤瓠的傳說流傳最廣。六朝時期北方空前大亂中原士人大量南逃有機會接觸到了南方少數民族,並將他們有關盤瓠的傳說當作異聞記載。南朝宋人范曄《後漢書·南蠻傳》記載:「高辛氏有老婦,居於王室,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繭,婦人盛瓠中,覆之以盤,俄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盤瓠。」盤瓠即盤古。晚清學者蘇時學、夏曾佑以為「盤古為出般木瓠之音轉,其說近是」。盤瓠的傳說在郭璞《山海經》注《玄中記》和干寶《搜神記》中都有詳略不同的記敘,大致都稱: 在高辛氏時,有「戎吳」作亂,帝所養的一隻叫盤瓠的五色犬,深入敵營,為高辛氏取得戎吳將領首級,立了大功,因而取帝少女為妻,並得到封國。這個傳說今天在苗、瑤、畲等少數民族地區仍廣為流傳。


圖騰崇拜是一種古老的意識,產生於氏族和部落社會,它是將某種動植物等特定事物神聖化的信仰形式。很早以前有些民族視狗為圖騰,如滿族、赫哲族將犬視為保護神,犬死以後要給予厚葬; 建州女真人禁止宰殺狗,對穿狗皮者惡之。許多古文獻有以犬為圖騰的 「犬封國」、「犬戎」的記載。郭璞注《山海經·海內北經》「犬封國」條也稱:「昔盤瓠殺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訓,乃浮之會稽東海中,得三百里封之,生男為狗,女為美人,是為狗封之國也。」《海內北經》又曰:「有人曰人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犬封國曰犬戎國,狀如犬。」犬戎一族歷史悠久,自夏代起就活動於東夷地區,商至春秋開始分布於中原東部。在《左傳》、《史記》中均有「犬丘」的地名。《山海經》雲: 「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郭璞注曰: 「犬戎,黃帝之玄孫。」這說明,進入中原地區以犬為氏族圖騰的原始民族與華夏諸族已經具有十分密切的淵源關係。可以說,圖騰崇拜奠定了犬文化的基礎,是犬文化重要的生長點。


二、犬祭

古代祭祀多用犬。甲骨卜辭中有「於帝史風,二犬」的記載 意思是說風是天帝的使者,祭祀時用兩隻犬。古時用來祭祀的犬稱為「獻」。《禮記·曲禮》 :「凡祭宗廟之禮,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說文·犬部》載,「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奉獻故用犬旁」。《周禮· 秋官· 司寇》也記載: 「大祭祀豐犬牲。」這些材料說明古代祭祀確以犬為牲品。犬祭的目的在於祈求降福降祉,永葆子孫後代生活富足安樂,或以犬 祭祀山川、道路、城池及其他古人認為有神靈的物事,以期消災弭禍,禳除疫疾鬼魅。《史記·封禪書》 :「秦人磔狗四門,以御蠱災。」《淮南子 ·時則訓》雲:「旁磔四門,皆磔犬羊以禳四方之疾疫。」《周禮》中亦規定,王出行要有「拔祭」,即用犬祭車和道路,這樣就可保周王旅途平安。《周禮·秋官·犬人》 :「凡祭祀共犬牲,用牡物,伏瘞亦如之。」孔穎達疏:「伏謂伏犬以王車轢之者,此謂王將祭而出國拔道之祭時,即《大馭》所云者是也。」周代專門設有「犬人」一職,其職責為「凡祭祀共犬牲」。 從《禮記》中的《王制》、《坊記》等篇來看,為保證祭品的需要,在春秋之前很重視犬、羊的繁育,「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鄭玄注曰: 「古來殺牲,食其肉,坐其皮,不坐犬羊,是不無故殺之。」其寓意是希望除祭祀、慶典和節日外,不要隨便殺犬、羊來吃,以保證其繁殖。


三、犬葬


犬葬風俗在歷史上也十分悠久,同樣是由於犬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與人密切的關係,尤其是護衛關係所決定的。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用犬殉葬,至殷商時期,以犬殉葬已成風氣,如鄭州白家莊商夯地牆旁發現相連的八座長方形犬坑,分作南北兩行,東西排列著,共埋犬130多隻,最多的一個坑中埋30多隻,最少的也有6隻。甲骨文中多次提到犬葬品,而且數量相當可觀。甲骨卜辭記載:「侑燎於父丁百犬,百豕,卯百牛。」《周禮》規定王室喪葬須用犬皮蓋喪 車。《周禮 ·春宮· 宗伯》曰:「王之喪車五乘: 木車、蒲蔽、犬猽、尾櫜、疏飾。小服皆疏。」犬葬的目的大都是借犬除魔降妖,保護墓主。此後或許由於犬的來源不足,民間就改用草扎的「芻狗」了,這種風俗直至後世仍在一些地區盛行。據《後漢書·烏桓傳》記載,烏桓「俗貴兵死,斂屍以棺,至葬,則歌舞送,肥養一犬,以彩繩纓牽,並取死者所乘馬、衣、物皆燒而送之,以屬累犬,使護死者神靈歸赤山」。


四、饋贈


犬的種類十分繁多,世界各地不乏名犬。在中國的古籍記載中,商代就以名犬為寵物饋贈,有時作為貢品進貢。《汲冢周書》:「商湯時,四方獻,以珠璣玳瑁短狗獻。」《唐書·地理志》:「河南道濮州濮陽郡上貢絹犬。」中國歷史上戰禍迭起,使偏遠區域和外疆的犬以戰利品或貢品的形式傳入中原。《三國典略》記載:「齊高緯以波斯狗為赤虎儀同,逍遙郡公,常於馬上設燈褥以抱之。」《尚書·旅獒》載:「唯克商,遂通道九夷八蠻,西族氏貢獒。」《爾雅·釋畜》:「狗四尺曰獒。」獒在先秦時期就是名犬,是西方民族的大型犬類,今天西藏的藏獒就是它的遺族。

五、玩賞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養犬業也隨之在更大範圍內發展,養犬也不再是為了祭、食、守、獵、貢幾個方面,「玩賞」和「陪伴」漸漸上升到重要的位置。《陳書》載:「張彪敗後,與妻楊氏去,唯所養一犬黃倉在前後,未嘗離。」《漢書· 魯恭王傳》:「魯恭王好在宮室種花,玩狗。」《後漢書·梁統列傳》:「冀字伯卓……好臂鷹走狗,騁馬鬥雞。」可見古時帝王貴族莫不以擁有一頭名犬而榮耀百倍。在民間,養犬玩犬之風也十分盛行。「走狗」既是獵犬的別名,也是賽犬之稱。《戰國策·齊策》記載:「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蹴鞠者。」「鬥雞走狗」之風在我國不少地區歷代延續。明清之際,從宮廷到民間都以玩犬為樂,著名的京犬「哈巴狗」是其代表。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說: 「世界最珍貴之狗,實推我國京師所產。」有六種: 一曰京師狗,二曰哈巴狗,三曰周周狗,四曰小種狗,五曰預毛狗,六曰小獅狗。隨著社會的發展,富裕和消閑的 人群增多,豢養名犬、爭睹寵物便成為一種時尚。總之,從我國古籍中有關犬文化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犬文化現象對於我國的民族文化和習俗產生過不可磨滅的影響。古人甚或將其升華為一種忠義精神,譬如教育人忠於國家、忠於朋友,稱為「甘效犬馬之勞」。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贊曰: 「余謂犬之為物,不煩驅策,而警夜不失職,寧忍寒餓,而戀主不他往,天下為僮 仆者,實萬 萬不能及。其足使人愧,正不在能語不能語耳。」



王伯乾:民俗文化中的狗


2018年是戊戌狗年。在中國悠久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關於狗的知識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古代各階層普遍養狗


人類自從創造文字開始,就有了關於狗的文字記載。《殷虛文字類編》中有狗的象形文字,《詩經》中有「無感我悅兮,無使尨也吠」的詩句。古籍中狗的別名很多:狗崽叫「猶」,善斗的狗叫「猁」,善捕獵看田者謂「良犬」。《周禮》稱養狗的人為「犬人」。漢代開始設訓管狗官職叫「狗監」。一些有名的歷史人物亦曾在狗監中任過職,如李延年就曾「給事狗中」,文學家司馬相如得見漢武帝,與他有一位任事狗監的同鄉楊得意有很大關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再入龍樓稱綺李,應緣狗監說相如」和王勃的「漢廷狗監深知己,有日前驅負弩歸」的詩句,說的即是此事。漢武帝甚至為狗修建了「犬台宮」。《三輔黃圖》載:「犬台宮,在上林苑中,去長安西二十八里」,「犬台宮」外又建築了「走狗觀」。漢代史籍中經常以「雞鳴犬吠之聲」來描述一個地方的社會穩定。


據說中國狗的種類約有125種。有關史料記載,古代的狗最高的有超過1米的,最矮的僅20厘米,最重的達120公斤,最輕的不足2.5公斤。


古人視狗為祥貴之物

在歷代「祥瑞志」中,狗都被列為祥瑞富貴之物。《古今圖書集成》中有許多以白狗為祥瑞和以獻白狗為貴的記載。在民間也有「王者仁德則見白狗」的傳說。古代陰陽學家說狗在二十八宿里屬金命叫婁金狗。


古人愛以狗、犬取名


古人視狗為富貴祥瑞之物,所以往往以狗、犬取姓命名。翻開一部中國古代史,以狗、犬來取名者大有人在。在近代出土的文物及考古資料中,也屢見不鮮,如以「狗」、「犬」命名的王侯就有:西漢桃陽侯劉向,戚夫人所生的劉如意別名「犬兒」,東漢梁冀有子名「胡狗」,亦爵至襄邑侯。文學家司馬相如亦字「犬子」,晉代詩人陶淵明的小名叫「溪狗」。至於平民百姓取狗為名的就更多了。人們動輒以狗、犬取名,除取其吉祥之意外,還因為古代社會愛狗成風,父母愛狗,故以狗、犬給子女取名。到了宋代,因宋徽宗趙佶是屬狗的,宋人更是視狗為神靈,不僅天下不宰狗、不吃狗,而且爭相以狗為姓、為名。


狗是古人的得力助手


《論衡》云:「亡獵犬于山林,大呼犬名,其犬嗚號而應其主。人犬異類,聞呼而應者,識其主也。」《秦記》云:「秦襄公時有天狗耒狗枷堡。凡是有賊,天狗吠而獲之,一堡無患。」晉朝的陸機因事被隔阻在京城洛陽,就由他的家犬來往京師和故鄉之間傳遞書信。唐朝詩人李賀的「犬書曾去洛」的詩句指的就是這件事。用狗直接服務戰爭者,亦累見不鮮。《五代史·張敬達傳》記載:「契丹兵圍晉將張敬達,四面有犬掩伏,晉軍有夜出者,犬鳴報警,終無突圍者,為契丹所敗,晉將張敬達被殺。」


狗還有預報地震的本領,它在地震前半個小時至兩天內有異常反應。1920年,寧夏海原發生8.5級特大地震。地震那天晚上,西吉縣一個村莊里所有的狗都跑出村外放聲狂吠,令人心驚肉跳,村裡有位老人出去察看,他剛一出村,地震就發生了,老人幸免於難。


古人言語中的愛狗風


古人常以狗喻事,這在古代文獻中也是常見的。例如,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王朝後,以蕭何功勞最顯封為酇侯,引起了曾浴血拚殺疆場的武將們的不滿,劉邦巧妙地以「獵狗」、「人狗」以及「功狗」、「功人」為比喻,說蕭何是功勞無人可比的「功人」,武將們是受之調遣的「功狗」,眾人遂服。又比如,劉邦縛韓信於囚車欲殺之,韓信則仰天大呼「狡兔死,良狗烹」,以良狗自喻,希望劉邦能記起他曾立下的汗馬功勞而從寬發落。古人常自謙為犬馬,如趙充國自稱年齡為「犬馬之齒」。還有以「犬馬之決」表示乾脆果斷的,如「其有犬馬之決者,仰藥而伏刃」。有以犬牙表示地形的交互錯雜、地勢險要的,如「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磐石之宗也」。有以犬吠之警喻邊防戰事的,如「三世無犬吠之警」。有以狗吠非主喻臣之忠義的,如「跖之狗吠堯,堯非不仁,狗固非其主」。


當今興起的養狗熱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國各地悄然興起了養狗之風。一些城市已建有「寵物市場」,各種各樣、價格不等的狗紛紛上市,吸引著眾多的寵物愛好者。


從古到今,狗確實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關於記載狗的文獻以及與狗相關的出土文物,乃至描繪狗的古典文藝作品,可謂是我們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部分。我們在探討祖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探討古代養狗的風俗,對我們是有一定意義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父親的兩張任命書
2017年秋拍十大最貴古籍排行榜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