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挑戰不可能3》零差評的背後,是一顆打磨精良的「平常心」

《挑戰不可能3》零差評的背後,是一顆打磨精良的「平常心」

看電視

《挑戰不可能》第三季憑藉著精良的製作與優秀的內容,取得收視佳績,廣受觀眾好評。節目以兼顧娛樂和情懷的高水準,將平凡故事與新時代精神融合,傳達給每一個觀眾,將正能量傳播到五湖四海。

《挑戰不可能》第三季開播以來,在全國綜藝節目的收視率排行榜上,連續10期獲得第一,橫跨2017與2018年,仍然獨佔鰲頭。在各類綜藝節目爭相搶佔收視份額的當下,《挑戰不可能》依舊穩坐季播綜藝榜首,足可看出一檔優秀綜藝的霸氣。

取得如此佳績,《挑戰不可能》靠的是精良的製作與優秀的內容,以兼顧娛樂和情懷的高水準,將平凡故事與新時代精神融合,傳達給每一個觀眾。

每一次挑戰引髮網友熱議,每一句評論印證節目匠心

在「收視10連冠」的成績之外,在微博上「挑戰不可能」話題已獲得了43億的閱讀量。可以說,《挑戰不可能》的每一期節目、每一次挑戰,幾乎都能引髮網友熱議。

在網友的評論中,我們總能聽見不同的聲音,有的網友化身段子手。例如對於「坦克大神」李東的「漂移入庫」挑戰,網友就打趣道,「我連科目三都考不過」;有的網友則變身「粉絲」,就有人在看完「女槍神」郭子睿的盲狙挑戰後,大呼「酷斃了,中國的女特警!瞬間迷妹臉」;而有的網友則被挑戰者的故事深深打動,向「記憶爺爺」吳光仁在內的許多挑戰者,「致上一生的敬意」。

網友們不同的評論,恰好反映了《挑戰不可能》錯落的內容層次,從技藝到故事,從個人到家國,不同領域的挑戰者代表了不同圈層人們的生活狀態,也體現了整個社會的氣象。將所有這些融合在挑戰之中,正是《挑戰不可能》別開生面之處。

在第五期節目里,「平衡大師」韓遂寧在時速超350公里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上完成23根棕櫚葉平衡系統搭建的挑戰後,又成功向女友求婚。節目播出後,有網友就評論道:「秀車速、秀網速、秀穩定性,最後還秀恩愛,對這檔綜藝真是服了」。

雖然是打趣的口吻,卻折射出一次挑戰里,既有大國重器的氣度,也有挑戰精神的書寫,最後的落腳點,還是平凡人的感人故事。

這也是為何《挑戰不可能》能夠收視長虹,能在微博上每每引發熱議的原因。觀眾為何愛看、愛討論這檔節目,只因這些挑戰者就在我們身邊,這些挑戰也與我們息息相關。

挑戰背後是平凡故事,媒體盛讚源自群眾基礎

《挑戰不可能》還得到了眾多國家級主流媒體平台的全方位關注,以及其他各平台、各領域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

比如首期中的原國旗護衛隊「百步築夢」用一百個正步走和一百個齊步走向「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致敬,挑戰視頻播放量全網超1億次。

而在神外醫生馬馳援縫合鴿子蛋的挑戰後,醫學界便掀起了盤點外科醫生們「獨門絕招」的風潮;當16歲少女許妍完成心算挑戰後,許妍所在的江蘇如東地方媒體紛紛為她點贊、喝彩;而「世界華人周刊」更是將袁中標、姚剛等來自警界的挑戰者稱為「中國超級警察「,將他們的挑戰與故事一併傳播給了全世界的華人。

從地方到國際,從平媒到網媒,從國家級媒體到引發數十篇10萬+推文,各路媒體的爭相報道與讚譽,體現了《挑戰不可能》的巨大聲量。究其原因,正是其內容取材於生活,紮根於平凡,平凡人的故事恰是媒體最樂於取材的。

但《挑戰不可能》更高的價值在於,並沒有局限於這些故事,也不像其他綜藝刻意煽情或牽強拔高。而是將這些極具生活感與社會性的故事與「挑戰「融合在一起,於是故事便不再只是故事,更折射出一種情懷。

正如媒體的評價,「這種情懷,並不止於一技之長,而是由技藝引申開去的精神。」在這種精神里,既有「擇一事,終一生」的「匠人精神」,也有不畏艱險、勇於攀登的「挑戰精神」,更有展現新時代氣象的「大國精神」。

《挑戰不可能》從普通人的平凡挖掘他們的偉大,由於根扎得深,所以飛得更高。當人們發現挑戰者就在身邊甚至是同行時,才能在他們戰勝「不可能」的一刻,由衷地產生共鳴。

「挑戰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挑戰不可能》之所以「聲如洪鐘」,正因為其「聲源」就在民間。也正是這樣無比奪目的閃光點,讓《挑戰不可能》得到了媒體一致的盛讚。

新聞性聚焦樹新時代偶像,融媒體傳播立行業標杆

「收視10連冠」代表了觀眾對《挑戰不可能》的認可,各路媒體對節目的讚譽代表了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力。而在行業內,《挑戰不可能》同樣取得了零差評的口碑。如此有口皆碑,靠的是從選題到製作,再到傳播概念,全方位的精益求精。

《挑戰不可能》節目組近200人,將近30個組別。籌備過程中,節目組要設計、研究幾千個項目。連續錄製3天,在錄製前就近有7天的時間去綵排、聊真人秀、寫台本、培訓選手等等。正如總導演之一的盧小波說的,「製作團隊同樣以『挑戰不可能』的精神在製作節目」。

無數個連軸轉的日日夜夜,才能從5000個項目裡層層篩選出40個呈現在觀眾面前,並確保每一期節目有一個重點,每一次挑戰都有「筋骨」。節目總導演之一的左興表示,「《挑戰不可能》節目選題要做到三性統一。

挑戰具體行為層面的『不可能』,挑戰意義層面的『不可能』,以及挑戰選手的『不可能』。這一切,只為避免落入炫耀技巧的俗套,力求節目主題、價值表達和人物塑造高度統一。

GIF

在強大的平台資源基礎上,製作團隊將每一個挑戰以直觀而震撼的方式展現。所以最終在熒屏上呈現給觀眾的,是郭子睿盲狙挑戰時的子彈特效畫面,是從特寫到大遠景的各類景別展現,是每一次挑戰里精美的道具和嚴謹的規則,更是每周一期的綜藝大片。

在傳播概念上,《挑戰不可能》體現了「智慧融媒體」的概念。本季節目在「電視+」與「互聯網+」的探索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收視10連冠」與「微博」上的高話題性,正是切實的證據。各種平台全面鋪開,多種傳播方式融會貫通,《挑戰不可能》正以更多的渠道,將正能量傳播到五湖四海。

《挑戰不可能》的收視長虹,也因其為新時代的綜藝發展指明了方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好的內容,好的選題,好的製作,好的傳播方式,才能打造好的綜藝,直抵人心,引發共鳴。

歡迎關注「看電視」!

深度行業透視、獨到客觀評論、新鮮內幕資訊

廣電行業、文娛產業資深媒體人運營打理

看電視,就是要做有品格、有思想、有見識的內容行業自媒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視 的精彩文章:

衛視仍佔據最大份額、頭部衛視收視下降,2017電視收視全解讀
2018首場衛視推介會來了!北京衛視推六大原創綜藝,文化類、真人秀齊發力

TAG:看電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