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銀行業,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

銀行業,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

2017年,銀行業又被唱衰了。說「又」,是因為銀行業被唱衰的次數實在是太多了,從2014年至今,大概經歷了三輪唱衰。

第一輪唱衰;業績下滑,不良雙升

2003-2013,銀行業經歷了黃金十年,資產規模從27.7萬億元增至151.4萬億元,十年增長4.5倍;而利潤從322.8億元增至1.74萬億元,飆升了54倍,銀行業的ROE也是常年維持在22%左右,而工業企業的ROE僅有10%-15%左右。

就像某銀行行長所說「銀行業利潤太高了,我們都不好意思公布。」

但「銀行利潤的源泉同產業利潤、商業利潤一樣,也來自僱傭勞動者所創造的剩餘價值,是剩餘價值一部分的轉化形式。」通俗點說,銀行利潤來源於對企業利潤的瓜分。

經濟不好了,企業利潤下滑了,銀行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在四萬億的投資刺激下,不可避免的帶來了產能過剩,去產能的過程中,大量企業虧損乃至破產,銀行資產質量惡化,盈利下滑,但從2015年開始,就不斷有外媒或者國際評級機構唱衰中國銀行業,其理由是利潤增速不斷放緩,與此同時不良貸款「雙升」。2014年末我國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55萬億元,同比增長9.65%,是在長期高速發展後首次出現個位數增長。同期,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8426億元,較年初增加2506億元;不良貸款率1.25%,較年初上升0.25個百分點。此後,銀行不良率一直上升,突破2%。

表面上,銀行業的不良率水平雖然增長很快,但整體並不高。但事實上,根據一些研究機構測算,銀行可能隱藏了大量壞賬,實際不良率高達6%以上。悲觀情緒在銀行業瀰漫。

但是後來國家開始了供給側改革,在限產和淘汰落後產能的過程中,大宗商品價格企穩回升,許多大中型工業企業的利潤改善,銀行的資產質量也隨之好轉,不良率企穩並出現邊際改善。

銀行業有驚無險,這一輪唱衰的聲音也逐漸淡去。

第二輪唱衰:互金企業崛起,銀行業務被替代

2012年,金融四十人年會上,謝平首次提出了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當時的他可能也沒想到,在此後的一兩年里互金行業快速崛起,三方支付、網路小貸、互聯網理財、眾籌等新金融業態迅速通過互聯網擴散,滲透進廣大居民的生活之中,而他也被稱為「互聯網金融支父」。

現如今,互金的概念已升級為金融科技,也確實對銀行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受到金融科技的挑戰和威脅,到現在擁抱金融科技,銀行業並沒有被互金所取代,二者而是朝著融合發展,互惠合作的方向在前進。

說到互金對銀行的威脅,首推寶寶類理財對銀行存款資源的搶奪;再就是三方支付下,銀行渠道的弱化,金融服務場景化趨勢深化;接著是互金業務線上化,金融AI等技術的應用,使得銀行線下網點的作用弱化。這段時間,看到最多的新聞就是銀行網點關閉,銀行員工失業等等,看了以後,讓銀行從業人員日日提心弔膽,與人工智慧不共戴天。

但銀行業有資源、有渠道、有客戶,最重要的是不差錢。所以幾乎可以看到每家銀行在2017年都在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更有五大行與互聯網企業戰略合作,共同推進金融科技的應用與發展。

這種感覺就像是當年電商大舉入侵,大有橫掃線下零售之勢,結果讓吃瓜群眾失望了,電商沒有掃平線下零售,反而在布局線下渠道,得出了得場景者得天下的結論。

同時,對於銀行業而言,網點裁撤,業務線上化,不是壞事,是好事兒。畢竟,網點的營運成本很高,越來越多的業務線上化,網點減少,可以降低銀行的成本收入比。

所以,互金崛起就要唱衰銀行業了?這個鍋銀行業不背。

第三輪唱衰;金融嚴監管,銀行亂想整治

2017年銀行監管一波接一波,銀行小兵苦不堪言,真的很苦,之前做業務撒歡慣了,突然收緊,還力度超猛,真的很不習慣,整個人感覺都不好了。

從2013年開始,銀行金融市場業務(包括同業和資管)走上了大躍進的道路,很多銀行投資類和同業資產的規模之和超過了信貸資產,表外理財規模達到了表內資產規模的50%以上。表內資產規模受到資本約束,增速不超過20%,但表外理財增速超過了50%。

記得剛入行的時候,一本很火的書,《同業鴉片》,當時看的時候不以為然,現在看來,同業業務不論是做大規模還是做高利潤,都太容易了,讓人慾罷不能。

去槓桿,去通道,限制同業資金鏈條的延伸,資管新規,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規模,同業存單納入同業負債考核,對銀行的影響真的很大。不僅是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規模萎縮,也加劇了存款的壓力,銀行不得不回歸傳統信貸業務,或重新思考業務轉型。

但是,這也不是唱衰銀行業的理由。記得2017年,外媒曾經一篇文章里說到「招商銀行是最危險的銀行」,其中有一個論據就是招商銀行有1.5萬億的表外理財,蘊含大量風險。雖然文章的邏輯上有很多漏洞,但其確實反映出國內銀行影子銀行規模大,表外槓桿高,同時對於銀行理財的剛兌,也是銀行潛在的風險。

所以,本輪嚴監管對銀行業而言,可以說是不破不立,逼著銀行重新思考轉型,轉變過去規模擴張帶動利潤增長的思路。

銀行業沒有那麼糟!

雖然唱衰銀行業的言論一波接著一波,但我想說的是,銀行業沒有那麼糟。春江水暖鴨先知,「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

自2017年以來,銀行股指數頻創新高,一舉超過2015年牛市時指數的高點,並一度接進2007年牛市的峰值。比較申萬28個行業當前指數與2015年牛市高點時的指數,僅三個行業超過前期高點,銀行業指數僅次於食品飲料和家電,位居第三,較前期高點上漲了0.49%。所以,銀行業在資本市場中的表現是耀眼的。

但遺憾的是,很多人完美的錯過了銀行的這波行情,因為不斷有人問我:「你說銀行都這樣了,怎麼就漲了這麼多呢?」滿臉的不可置信,而又無比惋惜。

大多數人被唱衰銀行的言論所影響,對銀行業是不看好的,總覺著銀行盈利不行了。但股價所反映的正是預期差,銀行實際情況與公眾預期的差距,因為很多專業機構或者銀行一線從業人員早已關注到銀行不良和凈息差的邊際改善,了解到市場對銀行股的股價存在低估,具有投資價值,所以股價不斷上漲。當最後盈利改善反映到利潤表中,大家都看到了,銀行的估值已經提高並不斷接近實際價值,股價也就差不多了。

銀行業凈利潤增速通過業績歸因分析,可以看出凈息差以及撥備都是重要影響因素,而撥備的多少和壞賬高低相關。近年銀行凈利潤增速下滑,主要是凈息差收窄,以及撥備計提增加所致,所以這兩項的邊際改善可以對銀行凈利潤增速有實質性改善。

不良率邊際改善,此前已經說過了,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同時,銀行貸款投向會隨其風險偏好調整,在2015年開始,銀行貸款的風險偏好降低,主要投向了個人按揭貸款,部分銀行的按揭貸款規模超過了30%,這部分貸款的不良率極低,對降低銀行整體不良率也有貢獻。

銀行凈息差的改善,起先是源於負債結構的變化,同業負債和同業存單規模受限,存款規模佔比提高,銀行負債端成本下降,從銀行個股的漲幅看,吸收存款優勢明顯的四大行以及零售業務具有優勢的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股價上漲幅度大。

2017年至今,除了上市不久的張家港行(2017年上市),其他上市銀行中,漲幅超過50%的分別是招商銀行、建行、工行、平安銀行、寧波銀行和農行,其中,國有大行的存款獲取具有明顯優勢;招商銀行深耕零售業務十餘年,一般性存款增速穩定,資金成本優勢明顯;平安銀行近年加快零售業務轉型,非息業務收入佔比已經超過30%。

在監管後期,資產要從表外回歸表內,信貸規模緊張,銀行資產端收益率上浮明顯。從目前貸款利率看,企業平均融資成本已升至7.6%,其中,銀行貸款平均融資成本在6.6%左右。

企業在實際融資過程中的融資成本一般會比公布的數據要高一些,因為企業不僅要承擔融資利率對應的成本,還需要承擔包括手續費、評估費、擔保費、居間費、律師費、差旅費、招待費等大量的隱性費用,這些費用往往也並不低。

所以,對於資產端定價能力強的銀行,凈息差改善的預期也是比較確定的。

銀行業可以說是最大的周期性行業,和經濟周期性波動密切相關,銀行業會隨經濟波動,有好有壞。確實,現在銀行業再也不能躺著賺錢了,但也可能就是變成坐著賺錢了,別把銀行想像的太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私基 的精彩文章:

TAG:2私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