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一個老冰雪人憶苦思甜:回顧歷程的艱苦,感嘆現在的輝煌

聽一個老冰雪人憶苦思甜:回顧歷程的艱苦,感嘆現在的輝煌

過年了,吃團圓飯的時刻,長輩們都願意聊一聊憶苦思甜的話題。以國際級裁判身份參與世界盃、世錦賽、亞冬會等數百場國際賽事的王石安教授敞開心扉,他在短道速滑領域從業36年,見證了這個項目從零開始到發展壯大的全部歷程,越是回顧中國冰雪運動的艱苦歲月,越讓人感嘆現在的成果輝煌。

說起短道速度滑冰在中國的發展源頭,應該追溯到1981年,中國從日本請來專家講授技術和規則,「在此之前,我們對短道項目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之後黑龍江省1982年成立了短道速滑隊,接著去日本進行訓練和比賽,我作為翻譯兼裁判,親身經歷了中國短道速滑第一次邁出國門的歷史時刻。」差距,巨大的差距,這是王石安獲得的最刻骨的印象,「當時在日本參加了一次比賽,人家已經進行到第36屆,說明已經開展至少36年了,而我們是剛剛起步,訓練比賽的各個方面,那種差距當時讓我們感到是遙不可及的。」

最明顯的對比,當時國內還沒有室內冰場,甚至1983年在牡丹江舉行的首屆全國短道錦標賽,都是在室外進行。「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氣,真是特別冷,作為裁判在冰面上工作三四個小時,儘管穿得非常多,也凍得全身僵硬。趁著澆冰的時候,我們回到室內,當時還是燒爐子,大家想出一個辦法,把磚頭放在爐子上烤熱,拿出去墊凳子上取暖。」王石安教授說的這是裁判的情況,運動員就更艱苦了,「比賽服單薄,滑起來風又大,運動員被凍得上牙磕下牙,很多運動員都出現凍傷,在比賽中耳朵尖、鼻子尖就白了,必須用雪去搓。」

大家看冬奧會,都會發現短道速滑比賽場地周圍有一圈緩衝墊子,裡面是專業的泡沫材質,外層是防切割材質。「當時墊子都是用普通海綿做的,外面放上隔板,高40多厘米,厚30多厘米,運動員摔出去之後,腳一抬,冰刀跟兒就直接扎到板牆上了,自己不敢使勁,怕把冰刀弄折了,裁判還得上去『拔刀相助』。」

不僅墊子是湊合的,那時候比賽器材就沒有全的。王石安教授一樣樣說來,聽起來讓人覺得既好笑又心酸:「澆冰車就是用油桶裝水,前面焊上一個管子,管子上扎眼,澆出來的冰面質量是可想而知的。冰刀沒有專業的,就是將大道速滑的刀稍微改短一點兒;鞋幫太軟怎麼辦,抹上玻璃膠;頭盔樣式也是千奇百怪,大部分都是從自行車隊借來的。我記得很清楚啊,彎道的標誌塊也沒有,就用打油的漏斗,把細管截下去,剩下小圓錐體扣在冰面上,問題是那東西摩擦力太小,被運動員碰了之後,在冰面上到處出溜。」

30多年前的記憶浮現腦海,王石安教授說他彷彿還能聞到油墨的味道,「因為當時編寫秩序冊、印刷成績冊,全是裁判員們自己動手,刻鋼板,用油印機,一直忙到後半夜。」即便如此,那時候很多裁判員和教練員對短道速滑的規則理解都不相同,「可以說,第一屆全國短道速滑錦標賽是在一片吵鬧聲中結束的,這就是這項運動剛剛起步時的艱難狀況。」

越是艱險越向前,條件雖然艱苦,但更多的冰雪人選擇了堅持,「像黑龍江七台河市,可以稱為短道速滑冠軍的搖籃。項目的發展過程也是伴隨著規則的不斷改變,我們那時候是兩年就編一本規則,現在我手中的規則,就有將近20來本。」王石安教授說,「短道速滑發展了30多年,看似漫長,但很多雪上項目,像越野滑雪、冬季兩項等開展時間比短道還早,那時候艱苦的程度更讓人難以想像,我們這些『老冰雪』,想起那些事情來,真是唏噓不已。」

中國冰雪人不怕吃苦,但客觀條件和運動發展規律卻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兒。「1980年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中國隊獲得了三個第一,一是奧林匹克大家庭里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紅旗,二是中國冰雪選手第一次在冬奧會亮相,另外一個是,中國代表團整個比賽成績倒數第一,這就是當初中國冰雪運動的狀況。」起步階段成績冰冷,中國冰雪人的拼勁卻始終火熱,經過幾代人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努力。中國冰雪運動已經有了長足發展。王石安說:「冰雪業內人士都把現在稱為『後三十年』,拿到12塊冬奧會金牌的『前三十年』已經過去,平昌冬奧會就是一個節點,接下來將進入『北京時間』,我相信中國冰雪的『後三十年』一定會創造更大的輝煌。」

新媒體編輯:張藝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遼寧日報 的精彩文章:

潘秀蓮榮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質疑聲不斷,短道速滑還得用實力說話

TAG:遼寧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