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城團團祝小夥伴兒們大吉大利!狗年旺!旺!旺!

東城團團祝小夥伴兒們大吉大利!狗年旺!旺!旺!

你知道為什麼

春節叫「過年」嗎?

為何要剪窗花貼春聯?

咱東城人過年又有哪些習俗呢?

快來和團團一起看看

老北京東城人會如何過年呢

……

READ

傳統年俗的部分儀式活動在淡出人們的生活,以現代科技所帶來的方便快捷來代替,比如電話拜年,微信紅包當壓歲錢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逐漸忘記老一輩子是如何過年的了,今天,東城團團來激活下小夥伴們的記憶……

老北京民謠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GIF

GIF

GIF

GIF

GIF

GIF

GIF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大年三十:除夕

GIF

北京人過年講究的就是吃喝玩樂,以吃為主。過去大多數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龕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講究的要擺上九堂大供,這些供品實際上也是為人準備的。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初一:拜大年

GIF

拜年一般從家裡先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餡的接神餃子,又稱五更餃子。在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還要出門去拜年走親戚,人們在街上遇到時也要笑容滿面的抱拳拱手,互祝吉祥,多說拜年話。左鄰右舍也要互相登門拜年。但是在過去出門拜年都是男人的事情,女人則要在破五過後才能出門拜年。而女婿必須要到岳父家中拜年。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初二:祭財神

GIF

拜財神借元寶。窮人盼脫貧,富人想日進斗金。大年初二,老北京人從香蠟鋪里請來「增福積寶財神」紙像。圖中就是老北京住家典型的五供。

過去,初二一大早,老北京人還會趕往廣安門外的五顯財神廟。有的開汽車,有的趕著馬車,有的坐著人力車,非常熱鬧,老北京人到廟裡面借「元寶」,以求新的一年萬事順利。

到廟裡借元寶,還有一個講究,就是借的元寶明年要還回來,還得比借得多。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初三:小年朝

GIF

三是「小年朝」。所謂「小年朝」,就是初三再掀「年味兒」高潮。初一、初二未辦之事,這一天可以補辦,人們又多了一個走親訪友「拜年」的日子。

民間亦傳說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燈睡覺,以免「打擾」了鼠輩,並在屋角撒落一些米粒、糕餅,供老鼠食用,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不食米飯。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初四:迎神明

GIF

這一天是民間習俗接神日,迎接眾神明、灶王爺與家神回來守護家人,灶王爺會點名,所以不宜外出。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準備豐富的果品,以示恭迎。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向神明表示歡迎。

諸神下界,開始工作,人自然也要開始新一年的工作了。古代不少行業假期只到初三,初四已經開始上班,不過這一天的主要任務,還是迎神。

舊時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請大小夥計,分發紅包。過去北京有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說官話。」宴會有酒有菜,酒後慣例是吃包子。掌柜這時舉杯祝賀,向大家道「辛苦」,這就叫「官話」。官話講完後包子端上來,掌柜的親自夾包子,包子放誰碗中,誰就被暗示已被解僱,被辭退之人飯後自動收拾行李告辭。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初五:破五

GIF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則要串親走友,相互拜年,請客送禮、逛廟會、逛廠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稱「破五」,百姓「送窮」、商人「開市」(初六正式開業)。

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打掃衛生。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掃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內不犯「小人」順順噹噹。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過完了春節。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夥計就怕老闆夾包子。店鋪裡面的夥計最害怕這一天的晚飯,因為這一天的晚飯,如果老闆給夥計夾了一個包子,那就意味著這個夥計吃完這頓飯就要捲鋪蓋捲兒回家了。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初六:順星

買燈碗兒等待「順星」。商家在初六開始製作一種泥質的小燈碗兒,因為初八傳說是眾星下界的日子,每個人都有一個能夠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會買小燈碗兒回家,在初八晚上要舉行「順星」儀式,祈求新年一切順利。

當鋪厚道。以前老北京過年,頭初六所有買賣都關門歇業了,只有當鋪不關門,因為窮人也得過年。為了能讓他們有錢過年,當鋪過年不休息,而且年三十這天噹噹價錢都特別優惠。有乞丐拿塊破磚頭貼上金紙跟當鋪掌柜的說:當金磚來了!掌柜也不揭穿,每每給他一塊錢。這也是老北京人的厚道之處吧。圖中右側寫著「收買當票估衣」,老北京管這也叫小押兒。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然而現在有很多媒體談論

春節民俗的內容中

有不少誤讀的成分

今天,

東城團團再給大家get下

什麼是真·民俗!

(資料參考北京晚報)

READ

如今,不少人每到年關,都發出「年味越來越淡了」的感慨。淡的不是「年味」,而是傳統的春節民俗中包含的文化內涵被改變或拋棄了

1

真正的「春節」始於四九年

農曆新年在我國有多種稱呼,如先秦時代稱上日、改歲、獻歲等,兩漢時稱歲旦、正旦、元日等,魏晉南北朝時又稱元辰、元旦等等。過年的習俗也在慢慢形成,比如魏晉時形成除夕守歲的習俗。到了宋代,則形成了過年吃餃子的風俗。當時人們把餃子叫作「角子」。到了明朝,已經有了大年初一包「錢飯」的習俗。1949年12月23日,當時的政務院(今國務院)第十二次政務會議確定了農曆新年為春節。在此之前的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使用公曆紀元的決議,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又因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曆年的前後,故把陽曆1月1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則稱為「春節」。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2

壓歲錢不是紅包也不是錢

古代的壓歲錢,壓歲錢的本意是「壓歲」,因為在古人心目「歲」與「祟」相同,乃「鬼鬼祟祟」也。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當時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以利於「壓祟」,只有長命百歲等樣,外形與真的銅板無異。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幫助小孩平安過年,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自清末開始,人們已經用真錢壓歲了,不過面值很小,即便是大戶人家也不會拿出大錠的銀子或銀票「壓歲」。此外,壓歲錢講究輩分人倫,是長者給年少者,同輩中不允許互贈壓歲錢。現今有些家長把壓歲錢當成了「紅包」,只知「錢」,不知「壓歲」的含義,從而使壓歲錢失去了民俗意義。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3

年夜飯在家吃,吃雞大吉大利

自晉朝以來,辭歲之風就很盛行,當夜骨肉團聚,兒孫繞膝,共話團圓,接著就是守歲。古人很重視年夜飯,認為是人、鬼、神合一的交流,要求在除夕夜全家參加,因遠行或在外的成員未能參加,家中人也要為之留個座位,擺副碗筷,以象徵全家團圓。

祭祖儀式是中國孝文化的集中表現,在吃年夜飯前,許多家庭還要祭祖,只有祭祖後方可用飯。

在老北京,年夜飯還有一道不能吃的,即是「年飯」。真正能吃的菜肴則是豐盛無比,講究的家庭要有四個冷盤八個熱菜,象徵「四平八穩」,有全家人平平安安、穩穩噹噹的寓意。十二道菜有涼有熱、有葷有素,更有講究,因為在中國文化中十二含生肖總數及全年12個月的含義。富裕人家的年夜飯少不了魚和雞,因為魚有「年年有餘」的含意,雞是「大吉大利」的意思,所以今年過年記得「吃雞」哦。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4

古人不燒頭炷香

每逢春節,大年初一去雍和宮搶燒「頭炷香」成為不少市民的心愿。但雍和宮住持就曾說,頭炷香對個人而論,你初二燒也是一年的頭炷香,若你虔誠敬佛,心香依然。

燒「頭炷香」之說,在宗教界里是找不到答案的。燒「頭炷香」只是個別人認為的習俗,而且是近十幾年才形成的,這種說法認為新年的第一爐香功德最大,可以得到最佳的保佑和祝福。但是,所謂的「頭炷香」其實與宗教儀軌、儀式無關。宗教界人士認為,只要心誠向善,無論白天黑夜,什麼時候燒香都可以,不會有「頭炷」、「二炷」之別的。

雍和宮是藏傳佛教寺院,裡面的喇嘛被稱為黃衣僧,他們與漢傳佛教的和尚是有區別的。他們有自己的宗教儀軌和拜佛儀式,以年前喝臘八粥為例,漢傳佛教寺院和平民百姓喝的臘八粥都是素的,而雍和宮當年的臘八粥還有葷的,稱為羊肉臘八粥。因此,他們對正月初一燒頭炷香一事並不理會,自然也不提倡了。宗教信仰是嚴肅的事,因此人們對不明白的事不要盲目輕信,不可像起鬨追星一樣去炒作燒「頭炷香」,視為時髦。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5

廟會要有「廟」

傳統的廟會包括宗教祭祀、商業貿易和文娛表演(花會表演)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廟會的關鍵詞是「廟」,沒有廟就不能稱廟會。

老北京的廟會都辦在寺廟及其周邊,比如白雲觀廟會、東嶽廟廟會、隆福寺廟會等,都是在廟裡及其周邊辦,連著名的廠甸廟會也是以東琉璃廠的火神廟及呂祖閣為中心。如果沒有廟,廠甸只是個大集市而已,成不了廟會。人們當年逛廟會,也是打著「上廟進香」的幌子去的,至於各種花會表現,不是簡單的自娛自樂,它的初衷也是敬神拜佛。如果沒有廟,它們的表演只是文藝演出。

地壇是皇家祭地的場所,在明清兩代從來沒有辦廟會的任何記載,北京歷史上的廟會也不會在皇家的「九壇八廟」去辦。今天的「古為今用」應該向人們講清楚,萬萬不可讓大家以為地壇辦廟會是歷史遺存。此外,有些廟會有遊客付費打鐘的娛樂活動,這也不是什麼民俗,寺廟打鐘不僅是報時辰,還有特殊的宗教意義,十分嚴肅,況且「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古之傳統,真正的寺廟是不允許隨便去撞鐘、打鐘消遣取樂的。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可以開闢新的樂趣和玩法,但萬萬不可把它們冠名上民俗、歷史等標籤去誤導更多人。

春節是我國最大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脈脈相傳,維繫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曲解、誤讀春節民俗,都是不利於中華文化的傳承的。

放假啦

被人們改變或者拋棄了的傳統習俗,使大家過節時缺少了傳統文化內涵,僅僅成了親朋好友聚一聚。今天東城團團希望小夥伴兒們能夠在今年的春節多多體驗下真正的中國傳統過節文化內涵。今年,讓我們一起過一個真真正正的年吧!

在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

東城團團祝各位小夥伴兒、

街坊鄰居們

身體健康、闔家幸福、狗年

旺!旺!旺!

往期精選

熱點

歡歡喜喜過大年她很美,但是……

丨更多

新聞

超暖心!東城團區委十二項活動做實做細兩節送溫暖

丨更多

新聞

2017年東城共青團述職會及2018年機關工作務虛會召開

丨更多

熱點

歡歡喜喜過大年這個冬日感謝有你們,為東城帶來溫暖

丨更多

活動

東城青年朗讀者決賽成功舉辦!聆聽青年之聲 感受時代力量

丨更多

推薦

再不來「茬冰」就要再等一年啦

丨更多

如果您喜歡正能量的我們,

請小夥伴們看完記得在下面點贊哦!

為東城團團打call~為你們比心~

覺得不錯,請賜個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城小夥伴兒 的精彩文章:

TAG:東城小夥伴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