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5號底片的白日夢

25號底片的白日夢

這是十七推送的第15部電影

願於你有所歡喜

全文共2060字,閱讀約需5分鐘。

姑且用25號底片代表今天的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因為想激起你閱讀的興趣。

先贅述一下這片影評的來歷。

大年三十的晚上,照舊一家人坐在一起,窗外寒氣襲人,窗內暖意氤氳。電視上放著開始半分鐘的狗年春節聯歡晚會,卻怎樣也提不起來興趣。

就像17年的最後一天晚上的跨年,自己對一直喜愛的衛視舉辦的晚會提不起來絲毫興趣一樣。或許是越大後人就越無趣和性情方面的原因,對熱鬧怎麼就提不起勁。

於是我續上了存在手機里一直沒看完的這部電影,作為送給自己跨年的禮物。

本意是那天晚上看完就寫篇文章推送的,作為新年的第一篇送給大家。但因為缺思路和拖延症,直到今天才有了一些想法。

拙見如下,多謝聆聽。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是電影的原名。

中文名叫《白日夢想家》

也不知道是誰譯過來的,Seven君最初存檔這部電影的原因就是因為中文名。

特別適合這部電影。

電影的主人公叫Walter Mitty(沃特米蒂),沃特是一家名為《Life》的雜誌社的膠片洗印經理,在這家雜誌社已工作了十六年。

他性格內向,面對自己心儀的同事謝莉爾遲遲不敢開口,甚至在戀愛網站上發好感給她,也會因為自己的生活毫無經歷,資料不足而受到系統阻撓。

沃特經常會做一些白日英雄夢,比如意想自己變成各路英雄豪傑從而贏得心上人的芳心、幻想自己打了看不順眼和一直挑毛病的boss一頓…

直到有一天,公司面臨併購,雜誌需要做最後一期的封面,而封面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找到狂野攝影師肖恩的一卷膠片(25號膠片),沃特終於開口向謝莉爾求助,並在她和母親的影響下踏上了真正的冒險之旅—冰原、大海、喜馬拉雅山…

最後他找到了肖恩,找到了25號膠片,牽起了謝莉爾的手,有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沃特的白日夢遠不及現實精彩,

白日夢想家過得比夢想還要棒。

有多少人是像沃特那樣做著自己的白日夢,過著足以快樂幸福但並不心儀的生活。

當因為怯懦和現實被阻擋的時候,不少的選擇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暗暗把夢存在腦海深處,待回憶之時,道著無悔選擇,不諳世事。可如若是你輕輕邁出一步就能改變未來的選擇,為何不可選。

只不過是這輕輕的一步太過沉重。

沃特十六年的工作是兢兢業業的,可以說這種人很忠實可靠,但不善交流,也缺乏足夠的勇氣。

但影片的一大看點就是讓這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做起了白日夢,還把夢的內容一覽無餘地披露給觀眾,展現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

另一大看點則是白日夢想終究抵不過現實的吸引,沃特也終於有了勇氣踏上了冒險之旅。

儘管這次旅行沒有目的地,充滿著變數,但好在有目標。

公司面臨併購和裁員,亟需出名攝影師肖恩的投稿照片作為最後一期的封面,以此圓滿結束《Life》雜誌的編輯。

但沃特卻怎麼也找不到了那張最重要的膠片—25號底片

他開始從肖恩的其他照片中尋找蛛絲馬跡,以期發現漂泊不定的肖恩的蹤跡,從而問他要得25號底片,完成最後一期的雜誌封面。

要說男主人公身上最大的優點是什麼,Seven君覺得是對《Life》雜誌的從一而終的熱愛

這種愛讓他有了踏上旅途的力量,讓他堅持了下去,最後在找到肖恩的同時,發現最後一期的封面就是自己,原來自己就是25號底片。

而他身上的這種精神也感動了心上人,沃特成功追到了謝莉爾。

電影給Seven 君的一大視覺效果就是—美到每一張截圖都可以做壁紙珍藏,幀幀畫面像極了自然紀錄片。

從直升機降落到海上大鯊魚救援,到自行車和滑板的公路之旅,到火山爆發的驚心動魄,到喜馬拉雅山的探尋之行。

尤其喜愛的是滑板在公路上滑行那一段,沃特平淡無奇的生活好像多了那麼點色彩,那麼些意義,不刻意也不重要,但卻挺美好的

沃特把自己的生活活成了一場精彩的旅行,不再活在自己的白日夢裡。

以及那位瘋狂的攝影師肖恩,他的鏡頭很少,話也不多,但著實代表了一種精神,一種人生—是那種瘋狂至極與寧靜淡泊恰當融合的種人生

當沃特找到在喜馬拉雅山和野豹相處的他,問他為什麼停下來不拍的時候,他回答:

「有時候我不拍,如果我很喜歡某個瞬間。我是說,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喜歡為了拍照而拍照,只想享受在那一刻,就像這一刻。」

攝影師往往是極其善於發現美的人。

因為肖恩的發現,有了25號底片,成就了《Life》雜誌的最後一期。

我想,沃特在看到25號底片的那一刻,應該也有一種千里馬和伯樂的感覺吧。

法國哲學家加繆曾說—

「人生的意義,在於承擔人生無意義的勇氣。

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義,你永遠不會生活。」

生活哪有那麼難過,有時候做做白日夢也是挺不錯的。

說到白日夢,其實和心理學是有所聯繫的。

Know

在電影學理論里,有一種關於白日夢的理論,叫做精神分析批評。該研究是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雅克·拉康的結構主義精神分析思想等理論資源加以利用的結果。

主要代表人物是麥茨。麥茨認為,電影的實質和獨特功能在於滿足觀眾內心深處種種長期被壓抑的潛意識慾望,影片的結構實際上與觀影者的無意識慾望結構具有同構對應性。因此,觀眾在觀影時常常進入一種類似於「白日夢」的狀態:既是在看電影,也是在做白日夢,把銀幕上發生的一切當作現實。他認為看電影與做夢一樣,是「本我」衝破「自我」和「超我」的牢籠的「放假」,是人的最原始最深層的本能慾望和衝動的想像性滿足。銀幕上的形象正是觀眾的「想像的能指」,夢幻的符號。

微博關注

電影博主 十七冬魚

文案 十七

編輯 十七

圖源 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櫃富」范冰冰沒告訴你的真相
移動產品設計的十大可用性原則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