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嚴冬時節在大涼山烤火

嚴冬時節在大涼山烤火

嚴冬時節在大涼山烤火

丁啟陣

暮冬時節,應邀到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作為期一周的參觀遊覽,趕上當地一年中最寒冷的幾天。

大清早,由首都北京直飛涼山州首府西昌市。出機場到市區,在一家小吃店吃早餐。站在小吃店外的街邊,看到有一伙人在圍著火堆烤火。仔細一看,不遠處還有一個火堆,也圍著一群人。當時就有一股久違了的親切感,撲面而來。我已經三十多年沒有烤過火了!

接下來的兩天,在喜德、冕山兩縣參觀幾個政府扶貧攻堅村時,又幾次看到有村民在相對烤火。有兩次,我也加入了他們的烤火隊伍,烤了二三分鐘的火。陰面的山坡上,積雪未消,南方地區零下四五度的氣溫,冷風吹過,有如刀割。那種情況下,面前燃起一堆火,感覺實在是很不錯的。我當時就想起了唐人孟郊《謝人惠炭》中的詩句:「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歐陽修《六一詩話》說:「非其身備嘗之,不能道此句也。」我可以加上一句:不是從小烤過火,難以理解其中佳趣。

我生長的江南地區,雖說絕對氣溫不能與北方地區相比,冬季最低氣溫也就零下五六度。但是,因為空氣濕度大,室內又沒有火炕、暖氣之類取暖設備,冬天的寒冷也別有風味,簡而言之就是:徹骨之冷。總而言之,冬天烤火,在鄉村不可避免。我的童年少年時代,是全國普遍貧窮的時代,衣衫單薄,飲食寡淡,衣食的提供的熱量嚴重不足,烤火更是禦寒取暖的常用手段。

常見的烤火有兩種:一種是眾人圍著一個火堆或火盆烤火,一種是各人手提一個火罈子烤火。眾人圍著火堆烤火,又可分如下幾種情況:一是大白天在田頭或村中開闊處,燃一堆火,眾人站立圍繞;二是雨雪天氣或晚飯後,在大隊部、生產隊之類地方,眾人掇凳圍坐;三是,一家一戶,在家裡圍著火盆,邊烤火邊閑話家常。火罈子,比較通行的說法是手爐,《紅樓夢》里就是這叫法。第八回,雪雁受紫鵑之託,給林黛玉送一個小手爐。黛玉藉機諷刺賈寶玉對自己的勸告全當耳旁風,而對薛寶釵的話,卻依得「比聖旨還快些」。我家鄉方言叫「火壇」,材質不同,大致有兩種,便宜粗糙的一種是陶土製作的,貴重精緻的一種是黃銅製作的。陶土火壇用黃土製成,燒制後呈黃色略偏紅,無蓋;黃銅火壇都是有蓋子的,蓋子上有許多小圓孔,供散熱冒煙之用。老年人喜歡把火壇放進被窩裡取暖,銅火壇比較安全;陶火壇容易引發火災。我小時候,家裡既有陶火壇,也有個銅火壇。有些特別怕冷的小夥伴,甚至會提著火壇上小學。初中、高中,不記得有人提著火壇上學的。

火壇的用法,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手提著,張開手掌取暖;其次也可以放置在地上,雙腳踩上去取暖,光腳、穿著襪子、鞋子均可。還有,可以在裡邊煨烤食物,芋頭、洋芋頭(土豆)、番薯(地瓜)、板栗、花生、玉米粒、年糕、麻糍等生熟食物都可以煨烤。最有趣味的,要數把豆面(粉條)在炭火里一插,瞬間變成白胖鬆脆的蟲形,可入口食用。成年人,提著火壇,點煙特別方便。

烤火,給了我童年、少年時代的寒冬許多溫暖,成了我日後在異國他鄉生活時關於家鄉關於童年的美好回憶。

烤火,古書里也叫向火。唐拾得和尚有詩句雲「爐子邊向火,鑊子里澡浴」;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二折:「我灶窩裡向火去也。」明施耐庵《水滸》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推開門,只見那中間坐著一個老莊客,周圍坐著四五個小莊家向火。」

《韓非子》里講,上古聖人(燧人氏)誕生,發明鑽木取火的方法,「以化腥臊」。這是說的人類掌握隨時取火的技術。不難想像,火山、雷火之類的自然火,早就存在了。合理想像,人類烤火的歷史比文明史還要久遠。

暌違三十多年的烤火,在為期六七天的涼山行中,屢次邂逅,涼山給予我的親切感,難以言表!

2018-2-1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啟陣述作 的精彩文章:

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有特別的含義!
謝朓一首能跟唐詩傑作媲美的六朝作品

TAG:啟陣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