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行深山區:磨子溝村的新年期盼

太行深山區:磨子溝村的新年期盼

82歲老人張亂兵家的扶貧明白卡 王天譯 攝

中新網石家莊2月15日電 (記者 肖光明 王天譯)農曆除夕,沿著太行山蜿蜒逶迤的山路輾轉而行,陽光穿透寒日深山的霧靄,落在太行群山灰綠色的背景之上。零星的村落依山傍路而設,炊煙裊裊,紅色的對聯、燈籠鮮艷火紅,生機可見。

平山縣西北部的磨子溝村,地處太行深山。距離平山縣城80多公里,道路曲折難行。雖然近年來當地政府在山村道路通行建設上付出頗多,但到目前為止,公交車只能到達距離磨子溝6公里遠的村落。

本村人出山要麼肩挑手提,要麼趕著驢車或者牽著騾子。村裡的薄田只能種玉米和土豆,村民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至今生活在貧困線。

85歲的崔喜花在自家院子里 王天譯 攝

因為偏僻閉塞和多年的貧困,外村的姑娘不肯嫁進來,小夥子們也大多下山做了上門女婿,磨子溝被稱為「光棍村」。幾十年間,磨子溝村從百十戶人家凋零到8戶,目前,全村常駐人口不到20人,都是老幼婦孺,勞動力「最年輕」的也在60歲以上。

除夕上午,陽光灑落在土坯和石塊砌成的院落里,85歲的崔喜花在孫子的幫助下,貼好了門前的春聯。對於崔喜花老兩口來說,春節就在春聯貼上的那一刻,已經過完了。「什麼年貨也沒有買,山下的集太遠了,來回幾十里山路,就算走得動,也拎不動了。」崔喜花說,不知道多少年了,春節,就剩下一副春聯。

說起新做的獨輪車,張亂兵和崔喜花開心地笑了 王天譯 攝

狹窄的院落里,放著一張嶄新的獨輪木推車。崔喜花說,這是她82歲的老伴兒張亂兵前些日子親手做的,本來想去山下買點東西,但始終未能成行。走了幾十年的山路,現在反而害怕起來。

56年的老屋內,一張土炕佔據了大半空間,三隻小貓依偎在炕頭上,滿臉皺紋的張亂兵斜靠在被垛上。儘管換成了玻璃窗,但老兩口還是習慣在裡面的木窗欞上糊上一層白紙。紙上有多處破洞,下面貼的三張新窗花,是孫女張曉星從山下買來的。

今年23歲的張曉星告訴記者,爺爺和奶奶都是中年喪偶,在爺爺57歲、奶奶60歲那年,兩人結合到了一起。她從生下來,就由爺爺奶奶照顧,在磨子溝生活了20多年。兩年前,她走出了磨子溝,如今也只有逢年過節,能回來看看爺爺奶奶。

在即將改成的「招待所」,梁新科向記者講述脫貧規劃 王天譯 攝

依山而上,是梁文姝(化名)家。梁文姝今年16歲,在距家百里外的中學讀書。梁文姝的母親當年從雲南嫁過來,在生下她後沒幾年,因為受不了磨子溝村的貧窮,回了雲南老家,一去不返。如今,梁文姝和70歲的父親、92歲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生活的不幸讓這個小女孩學習加倍努力,她希望能通過學習,改變自己,改變一家人的處境。

再依山而上,不遠處就是梁平雲家。和崔喜花家一樣,都是幾十年的老宅。梁平雲的父親梁文兵早在40年前患上眼疾,右眼失去視力,和老伴兒、女兒以及90歲的母親一起生活在這間老宅內。

村民老梁從玉米儲藏間內拿雜物 王天譯 攝

上午近11點鐘,梁平雲家的除夕飯做好了——一鍋加了幾粒花生的米粥、一盆炒碎的土豆。

19歲的梁平雲出生在磨子溝村,已經在平山縣實驗中學上高三的她,平時一個月回一次家。從學校坐公交車到沙坪村下車,然後需要步行一個多小才能走回到家中。即便如此,梁平雲依然對家鄉充滿了熱愛。她希望能考上一所離家近的大學,那樣她就能時長回來看望父母和奶奶。

和老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排嶄新的石階和護欄。1987年出生的梁新科告訴記者,這些基建,只是改變磨子溝村的一部分。「村裡的老人們種不了山地了,我把地都集中起來,種草莓、栽板栗,改良土地,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同時,還把村子裡的一部分集體資金以戶為單位,在保本的前提下入股企業,力爭通過多種經營方式幫助村民脫貧。」

梁文兵一家的除夕飯,只有一鍋稀粥和一盆碎土豆 王天譯 攝

梁新科是磨子溝村的黨支部書記。按照他的規劃,村子裡還要為老人們建一個集體食堂,也是村子裡的「招待所」,「以後老人們還在自家住,但一日三餐就在這免費吃,我們用集體資金僱人為老人做飯。」梁新科說,因為磨子溝風光好,每年慕名而來的人很多,「招待所」在照顧老人的同時,還能以農家樂的形式,招待遊客。

「住一輩子了,再窮也是家,舍不下。」梁文兵說,他還能幹得動,再加上政府的扶貧支持,他相信,磨子溝會一天比一天好。(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俄將在145個國家設立約400個總統大選投票站
特朗普擬同意接受非法移民 換取美墨邊境牆撥款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