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的小說中,不守清規的和尚、尼姑為啥會那麼多?原因有兩個

明朝的小說中,不守清規的和尚、尼姑為啥會那麼多?原因有兩個

在我國所有封建朝代中,明朝是個很重要的朝代,無論經濟、科技還是文化,都達到了一定高度。

其中文化高度最是引人矚目,因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中,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便產生在明代。且還有《金瓶梅》、《封神演義》,及著名的短篇小說合集《三言二拍》,也是於明代成書。

不過在這些古典名著中,卻存在著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便是書中的和尚、尼姑,傷風敗俗者很多。比如在《水滸傳》中的裴如海,本來出場很拉風,是位高僧般,但結果卻大跌眼鏡。還有《三言》中的《郝大卿遺恨鴛鴦絛》,郝大卿閑的沒事進了尼姑庵,被裡面的尼姑纏住,最後死在裡面……

如以上這類傷風敗俗的和尚、尼姑形象,在明朝的小說中是很常見的。那麼問題是,倘若此現象,只存在於一本書,或一位作者筆下還好解釋,但如此普遍出現,就顯得非常耐人尋味了。為何明代小說里的和尚、尼姑如此形象不佳,甚至達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

其實,出現這種現象,是兩個原因導致的。先說第一個原因!

皆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當皇上前,是不是當過和尚?答案是肯定的!也都知道,朱元璋施政剛猛,不但對開國功臣「狠」,對其他官員也是非常「狠」的。比如,為了懲治貪官,發明了許多刑罰,甚至導致了官員白天工作,晚上坐牢的現象,因為由於懲治的太多,官員人手不夠了。

但同時朱元璋,對百姓卻顯得很寬容,鼓勵百姓告官,甚至還為此制定了相關法度等。這些措施,顯然是非常受百姓歡迎的,故而明朝在朱元璋時期,很快便安穩下來,老百姓對明朝的認同感很強。

但奈何話語權卻並未在老百姓手中,都在知識分子或官員手裡,也都清朝在封建社會,知識分子是官員的「蓄水池」,利益比較一致,故而朱元璋實際上得罪了知識分子(官員)階層。

這些階層內的人,雖不敢對朱元璋嘰嘰歪歪,可由於掌控著話語權,那筆杆子一晃悠,所謂的春秋曲筆便出來了,你朱元璋不是當過皇上嗎?好說,那我就塑造出一個又一個不靠譜,傷風敗俗的和尚「曲筆」罵你。

和尚對應的便是尼姑,自然尼姑也跟著倒霉。且在朱棣執政期,由於發生了一件大事,導致了朱棣對尼姑的「仇恨」。這便是要說的第二個原因。

在朱棣執政時期,爆發過一次著名的唐賽兒起義。雖最後被鎮壓下去,但卻沒有抓住唐賽兒——其實,至今唐賽兒去哪了?都說歷史懸案。但由於當時有個傳聞,說:唐賽兒躲進尼姑庵,冒充尼姑去了。

這便讓朱棣注意上了尼姑們,於是大肆抓捕或遷移尼姑……

皇上跟尼姑較勁,這別說在明朝,就是如今也必會攀登時「八卦榜」榜首之位。再加上尼姑中由於曾出現過武則天,等於還有了歷史傳承。在這種情況下,敢問,若您是知識分子,會寫小說、玩文章,您會不會放過如此奪人眼球的素材?

答案顯然是不可能!所以正是如上這兩個原因,導致了明朝小說中,和尚、尼姑的形象普遍不靠譜,傷風敗俗的形象很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者為王的江湖 的精彩文章:

他是唯一能抗衡李元霸的人,卻為何也是個傻小子?只因羅成太高冷
因他叛變,使彭湃遇害,周總理親自指揮,陳賡巧妙布置才將他擊斃

TAG:靜者為王的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