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大時代捉弄的美食,是在台灣想家的味道

被大時代捉弄的美食,是在台灣想家的味道

她是陳文茜,被李敖稱為「台灣最聰明的女人」,於是吳曉波將她拉進「大頭幫」。她說,加入「大頭幫」是為了完成她最後一個願望——加入幫派。

點擊加入「文茜的愉悅學校」,收聽李敖、蔡康永、蔣勛、李安等人與文茜的深度對談。

文/陳文茜

除夕的年夜飯應該是一年中最具儀式感的一頓飯:一家人圍坐在桌旁,吃著熱氣騰騰的飯菜,席間嘮嘮家常,就是再溫暖不過的幸福了。

對很多人來說,1949 年的大遷徙是個歷史悲劇,原以為只是暫時離開,不曾想到最後卻留了一輩子。他們登上船,看著陸地越來越遠,越來越小,直至再也看不見,對他們而言,年夜飯的味道就是在台灣想家的味道。

1949年初,上海黃浦江畔的碼頭送行

那些被大時代捉弄的人,命運也並非都是苦的,他們把時間寄托在美食里,創造了全新的味道。

台灣大稻埕街上有一家非常著名的中式糕餅店,叫合興發糕,手藝和精神來自上海,但也融入了台灣的創新。上海糕團為什麼跑來老台北?故事得從南門市場說起。

台北南門市場的合興糕團店

台北南門市場是很多人置辦年菜和年貨的地方,去過的人會發現,那裡散發著濃濃的江浙味。

整個市場賣的大都是江浙菜,就連粽子,都跟嘉興的粽子很像。因為蔣介石就是江浙人,他來了之後,也把江浙一帶的飲食文化一併帶來,當然也包括很多店商。

文化總是隨著歷史在推進。在蔣介石之前,台灣還處在日本殖民時代,南門市場賣的都是日本人的東西,所以它附近還保留著當時的日式官舍。

台北南門市場

合興發糕最早是在南門市場落戶的。1947 年,一位來自上海的糕點師傅帶著幾個學徒到台灣,準備開糕團店。誰知道等他回上海接家眷過來的時候,去台灣的船卻停了。師傅沒再過來,學徒也沒能再回大陸。

合興第二代傳人任台興的父親就是其中一個學徒,他留在台灣安了家,還在南門市場開了這家糕餅店。

在異鄉開糕餅店並不容易,任台興的父親當年變著法子創新,依照節氣做出不同的糕團,比如中秋節做月餅,端午節做粽子,冬至做湯圓,元宵節滾元宵,春節就做年糕……每個季節的東西都不一樣,不再只做豆沙松糕這類老上海的糕餅。

合興發糕店和任台興一家的老照片

任台興的太太是台灣本地人,她一邊學著上海話,跟著做上海糕團,一邊又往糕團里融入台灣的味道。

不僅把本土的傳統點心草仔粿帶進來,甚至通過創新為糕點開發了各種新口味。比如年糕,就有抹茶年糕、紅豆年糕等口味,另外還有艾草青團,包雞腿的棒棒粽。

紅豆年糕

從開張至今,合興已經邁入 70 大壽,現在接手的是第三代傳承人,也就是任台興的獨生女任佳倫和她的先生鄭匡佑,他們帶來了這個新時代的創新。

儘管從小跟松糕、年糕一起長大,但任佳倫一開始還是很抗拒接下糕團店的。

她從小學開始就在店裡幫忙叫賣,也不在意害羞這件事,對那時候的她來說,南門市場就是全世界。但她從沒想過要接棒,甚至選擇跟先生遠走國外念書。但走得越遠,心裡卻越牽掛。

合興第三代傳人任佳倫和她的先生鄭匡佑

夫婦倆在國外學的是設計,因此對老店的轉型和傳承有很多想法。

他們看過許多國外的傳統市場,發現目前都是年輕一輩在經營,他們都非常自豪地說,我是「第八代傳人」「第九代傳人」。

不管是陳列方式還是賣法,都帶有這個時代的特色,而且還會按照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調整包裝。

國外的傳統市場越來越貼合年輕人

夫妻倆決定接手後,把店開到了這幾年再度繁華起來的大稻埕,在迪化街北街挑一個乾淨明亮的小店鋪,設計得非常時尚清新。

最重要的是,他們還原了市場里可以感受到的氛圍——現做現賣,顧客可以感受到水蒸氣的溫度感。

如果要在店裡現吃的話,他們還會遞上一杯熱熱的坪林當地的有機茶。這種體驗就是他們想要傳達的溫度。

任佳倫想通過糕點傳遞一份溫度

合興發糕在台灣已經紮根了幾十年,可以說父輩們已經把江浙地區的傳統點心,諸如鬆餅、松糕、酥餅等都做得非常好吃了。而任佳倫夫婦的創新則轉向了「精緻」,想把這些中式糕點做得跟日本和果子一樣精緻。

在此之前,合興的糕點最小都有一碗飯的量,有些客人只是想嘗味道,買了一個之後剝著吃,沒吃完就丟掉了,非常浪費。

他們特地去日本拜訪和果子工廠,學習為傳統糕點賦予美和季節的味道,並精選了店裡第一代原始的松糕、酥餅和壽桃進行優先改良。

現在店裡在賣的小點心和小茶點都設計得非常小巧,兩口就能吃完,顧客不用憂慮只能買單一口味或者多買浪費的問題。

小而精緻的糕點

不管是小松糕、小酥餅,還是小壽桃,任佳倫覺得小小的才適合這個時代。

說來也巧,在她小學時,她的父親任台興曾用粗粗的大手為她做過一堆迷你小壽桃做生日禮物。

在任台興看來,中國人過生日,不是壽桃就是壽糕,因為女兒還小,所以他就把壽桃縮小。只是沒想到,當時的任佳倫打開紙箱的時候整個臉都綠了,非常生氣,因為她更想要生日糖果。

誰又會想到,接棒後的她竟會用迷你小壽桃進行了一場時代創新。

改良版的迷你壽桃

為了能用更好的米、更好的當地食材,任佳倫還找了同樣位於迪化街、百年前就在大稻埕經營米糧的葉晉發商號一同合作。所以它的松糕會用到台灣西螺米,也會用到台灣的紅藜。

她希望可以結合台灣當地的農作和食材,研發糕團的新口味,推出新的東西,讓年輕人品嘗。

這幾年,很多像任佳倫這樣的年輕人也紛紛進駐大稻埕,一起共榮共生、與時俱進的精神也徹底改變了街區的樣貌。這裡的歷史也跟糕團店一樣,從傳統大步邁向新生。

記憶中的松糕還在,只是多了時代的創新

在任台興看來,這些新的東西是自己那個時代沒辦法想像的,所以當孩子說要改變的時候,他也很支持,只要能夠保留一些重要的東西。

值得高興的是,兩個年輕人從沒忘記從小聽到大的敲松糕聲和記憶中的溫度,並把所有這些文化通通結合在一起。

如果說任台興和他父親這一代的糕團是為異鄉開創新天地帶來勇氣,那任媽媽帶來的新味道是帶有兩種文化努力共存的痕迹,任佳倫這第三代的小糕團則是創新大步邁向新時代。

只要開創精神在,老店永遠不老,就像店裡的大蒸籠從沒停過,空氣里滿滿還是家鄉的味道。

蒸籠不停,堅持的就是傳承

如果說合興發糕隻影射了上海糕點,那麼台灣眷村菜則是微型版的「舌尖上的中國」。眷村,它是 1949 年跟著蔣介石一起來的,當時國民黨政府為了留住各省來的人才,蓋了大量眷村安置他們一家老小。

竹籬笆里有一個小小的眷村,而眷村裡住著來自山東、四川、河南、安徽、廣東等地方的人。大家來自中國不同地方,所以每家的菜都各不相同,想家就從食物里去找。

王偉忠創作的舞台劇《寶島一村》有一幕吃年夜飯的場景,思鄉的人說「往好處想,這是咱們來台灣的第一個,但也會是最後一個年夜飯,對不對?要回去啦。」

舞台劇《寶島一村》講述的就是眷村生活

大時代裡頭攪動的美食,同樣捉弄著人生。被稱為台灣演藝界「教父」的王偉忠就是在眷村長大的,他一手培植了大S、小S、蔡康永這些知名藝人,同樣也想回到自己從小長大的地方,幫助姐姐,將福忠眷村菜發揚光大。

走在眷村的巷弄里,能聞見各種菜的味道。不要小看我們,我們能把全中國都拌在一起。」

王偉忠的姐姐王蓉蓉燒得一手好吃的眷村菜,她把眷村菜定義為「和諧的菜系」,不屬於八大菜系的任何一家,而是南北通。至於味道濃淡,全看自己的口味,還有就是記憶里家鄉的味道。

王偉忠一家來自北方,最喜歡麵食

王蓉蓉記憶里的眷村就像一個大家庭,南方人北方人通通住一起,薄薄一堵牆沒有秘密,大家做什麼事情都是擠在一起的,感情非常濃。

就連孩子都是一起拉扯長大,他們總是笑說「我們是吃好幾家的飯長大的」。媽媽之間也會相互分享廚藝,你教我一招,我給你一個秘訣,久了就把全國各地的菜都學了一遍,也就有了眷村菜。

眷村菜呈現了微型版的「舌尖上的中國」

如果說眷村菜的第一代還想著回不去的家鄉,在菜里寄託鄉愁,那麼第二代則是在台灣累積出了新的生命,創造了新的味道。

由於當時貧困的環境,很多眷村的人都免不了吃剩菜,但他們總是能通過創新讓第二天擺在桌上的剩菜看不出剩菜的痕迹。

比如把吃剩的獅子頭放進塑料袋裡壓扁壓碎,入鍋加醬油翻炒,搭配醬瓜粒後搖身一變成滷肉醬或者臊子,拌飯或者拌面。抑或是將吃剩的玉米掰成粒,翻炒成一道新菜……

王蓉蓉家裡的牆壁上還掛著眷村的舊照

雖然眷村拆了,但味道卻留下來了。就像當初背井離鄉的人,也在台灣安定下來了。

異鄉成了新的家鄉,被大時代捉弄的歷史雖已過去,但美食還記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曉波頻道 的精彩文章:

有年頭的酒、有面兒的年夜飯,好好坐下來過個年吧
未來,大部分人都是無用階層?

TAG:吳曉波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