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您在大年初三一大早看到了這篇推送,您其實起得太早了……

如果您在大年初三一大早看到了這篇推送,您其實起得太早了……

大年初三

「民俗小掛曆,春節來翻起」。《道德經》中說「三生萬物」。傳說女媧創造萬物時,先造的雞、狗、豬等六種牲畜,第七天才造的人,所以,大年初三也叫「豬日」。那麼,大年初三還有哪些「別名」?各地又有哪些不同的風俗呢?

民俗小專員、央廣記者馮悅

主持人:智鵬、王藝

編輯:崔天奇

今天是大年初三,又稱「天慶節」。早在宋朝的時候,真宗皇帝就下詔從正月初三開始,給文武百官放假五天,取義「普天同慶」,後人稱呼為「小年朝」。這一天人們「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房子旁邊有井的人家,一大早拿香火、素菜供在井欄邊,還把除夕在井上貼的紅紙條都揭下來,這個做法就叫「開井」,據說這麼做,可以把「窮氣」送走,直到現在,安徽農村還保留著這個古老的習俗。「初三早上,起早開井,那農村的習俗是講,挑第一擔水就是講有財氣,放爆竹,開井,打井水,就是這麼一說!」

在南方很多地方,人們把初三這一天叫做「赤口日」或「赤狗日」。為了避免與人發生口角,人們往往不會在這一天串門或拜年,而是選擇留在家中祭拜祖先或祈福神明。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說法早已弱化,但無論南北方,祭祀神明的傳統仍舊保存,山東青島就流傳著大年初三接灶王爺的習俗。「臘月二十三,辭灶過小年,接灶王爺,一般都是送年的時候接,就是初三,那個灶台上一定要放水果、乾果,給他洗塵。」

民俗的「差異性」還不止這一處,剛剛說到南方人初三這一天不習慣外出拜年,然而北方人卻有「三六九,往外走」的說法,河北唐山人就習慣初三走親訪友。「在我們那,大年初三的時候去姥姥姥爺家,給姥姥姥爺、舅舅、姨們拜年得帶連骨頭的肉,帶這種肉就表示我們外甥輩的跟姥姥家的人骨肉親情永遠都不會變。」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正月初三正是人們開始一年交際活動的好日子。安多地區的群眾把正月初三看作是一年中最富吉兆的日子,各種慶典也都集中在這一天舉行,比如說:少女的上頭儀式、給周歲男娃娃的剃頭儀式、還有成年人的婚禮儀式。

大年初三這一天,漢族傳統年俗有回娘家,燒門神紙等,有一些農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俗。老輩們都說初三晚上「老鼠娶親」,入夜後必須早早熄燈休息,屋角還得灑落一些米粒、糕餅,給老鼠吃,民間更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 的說法。因為從大年三十除夕夜到初二期間大夥大多都守夜勞累,所以到了初三這天便可以安睡遲起,好好調理身體,養足精神,以備新年裡精神抖擻。

截然不同的風俗習慣折射出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多種多樣的節日名稱也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這也正是:一地一風俗,舉國慶初三。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有什麼特殊的寓意呢?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專家蕭放介紹,初三這一天在過年是一個重要時間段。南方有個民俗,比如說在湖北就有這個民俗,初三之前「不進不出」,大年三十把水都挑滿,地都掃乾淨,這三天不洗澡,不洗頭,不潑水,也不往外掃垃圾,但到了初三這一天就可以把這些垃圾倒出去,這叫「送窮」。過去這些垃圾在初三之前不能掃出去,掃出去就是把財氣掃出去了,但過了初三就不是了。

初三在湖北又叫「三周年」,要吃一頓比較隆重的飯,表示過年最高潮的部分過去了。而且在湖北的農耕地區,要把門神都給撕掉,燒掉,表示他們祭祀過了,這樣他就可以開始勞動了。因為南方地區春天來得早,沒有那麼長的空閑時間,溫度一上升,就可以做春耕的準備。而北方天寒地凍,所以北方一般到二月二才開始勞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聞縱橫 的精彩文章:

手都白剁啦?雙十一套路被中消協戳穿
是拆還是留?足球場建設不應是「法外之地」

TAG:新聞縱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