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破萬卷」還是「霸王不讀書」

「讀書破萬卷」還是「霸王不讀書」

這是一個發展、變動的時代,我們感受過「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期待,也遭遇過曾經的同窗宣揚讀書無用論的「倒戈」。

文人仕途,君子好學……

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人生識字始糊塗……

百無一用是文人……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讀書還是不讀書,有用還是無用?你明白還是糊塗呢?

其實有上面的迷惑是因為沒有抓住原本,是因為向外求。

向外求就會被外界的環境影響。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恐怕也只是為了「貨與帝王家」求取名利富貴而已。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才是道出了治學的正確態度。古之學者是為了養身心和提高自己的生命生活質量而學,今之學者是為了自己學的東西能為別人所用,能換來報酬。

一切東西功利化就變味了,就像現在很多家長逼孩子學習鋼琴、書法等等藝術一樣,藝術本是陶冶,是享受,跟功利掛鉤就徹底毀了,藝術水平也不可能真正上境界,一顆被外物驅使的心已經沒有了靈動虛靈的感受力。

讀書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讀書?

一句話解釋——「文以載道也」

書不過是一個載體,書不重要,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思想和內涵,它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孔夫子當年也是述而不作,都是口頭講述的,文字都是後世弟子記錄留存下來的。

釋迦牟尼佛也是講經說法,沒有提筆著書的。佛經都是阿難尊者與諸大弟子一起記錄下來的。

如果我們有一個這樣的好老師我們就不用看書了,跟著聽跟著學就好了。但是不是人人都能遇見這樣的老師。我們可以通過閱讀他們遺留下來的著作,來聆聽他們的教誨,所以我們讀書。也就是找一個老師學習。

現在的科學技術書就不多說了,無非是告訴你一門學科的知識。這是末學。也是為了混口飯吃而已,或者是自己一方面的興趣愛好。

對於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如何生活,如何生活的更好。如何身心安然、愉快的過完一生。

那麼中國的書就是主要講這個,所謂"性命之學也"

讀了書之後我們就知道了如何做人,如何處理生活中的具體事務,遵照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才能身心舒適的生活。

比如「予宜多,取宜少」這樣我們就會不被人在背後說閑話,就會受歡迎,人緣好,別人也願意幫助我們,也不會與人有爭鬥。

「首孝悌,次謹信」告訴我們不做到孝悌和謹信人生是缺失的,生命質量是不會高的。我們不是聖人不會天生就知道這些,所以需要讀書。

如果讀書是為了賺錢,是為了外求就會被人,被境擺布,而覺得還不如一些不讀書的人,這是定位錯誤。定位錯了就會招致內心的痛苦。

錢還是夠用就好,人的思維一半以上用在怎麼賺錢上就是可悲的,不自在的,為物慾所束縛。身體可以去做,一天八小時,甚至更多,但是心不要被他束縛。

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的人生質量是遠不如簡單物質生活和豐富精神生活的人。

唱ktv、看電視、電影、遊玩不是真正的精神生活,那是暫時的自我麻痹,精神刺激,因為結束之後又會歸於空虛無聊。真正的精神生活是由內而外的。

這才是讀書的用處。

讀書明理,明理則能更好的處理生活問題。

讀書了,我們懂得讓則安,爭則險。寧願吃虧是福,往厚道的一邊做,自有更多人來相助,願意與你相處共利;不願錙銖必較,險峰爭利,招人怨恨,內心不安擔心他人報復,得不償失。

此所謂「性命之學也」就是關乎我們在這個世間如何生活。

當然,也有少數一字不識的聖賢人,比如唐代的慧能、近代的王鳳儀,以及最近兩年河南來佛寺的海賢老和尚。透過他們我們可以把讀書的目的和如何讀書看得更清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心如理 的精彩文章:

在武當的日子十一——雜記 愚公移山?
在武當的日子十九——懸壁上的南岩宮

TAG:如心如理 |